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华裔文学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成为具有新兴文化动力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的生产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探寻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是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东西方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性和历史性。在华裔作家们数十年的努力下,华裔美国文学逐渐由边缘走向主流。因此,适时地增加美国文学课程中华裔美国文学教学的课时和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社会的历史合法性问题是赵健秀文学批判的焦点,也是他文学书写的起点。对于赵健秀来说,他要书写和恢复的是来到美国的中国移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即美国华裔历史的建构。美国20世纪后期的新移民潮,造成了移民内部在经济和阶级上的分歧和冲突,使得赵健秀的美国华裔历史建构失去现实意义,从而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蓬勃发展之趋势受到了全球文学界和评论界的深度关注。而西方的批评激发了华裔作家的创作热忱,为华裔文学的繁荣注入了新活力。近年来兴起并颇具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表征理论"受到了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关注,为全球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在系统、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美国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表征形式——美国华裔文学书写进行一种全新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和拓展华裔文学的传承、发展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汤亭亭的代表作《引路人孙行者》奠定了她在美国后现代作家中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作家运用后现代元小说的叙事技巧来对小说中的一些经典人物进行戏仿,以此和读者一起思考华裔美国文学与西方经典之间的关系,重构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1980年,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汤亭亭发表了其三部曲的第二部《中国佬》。该书力求重塑华裔美国文学传统、改变美国“主流”社会对美籍华人的刻板形象,争得华裔美国人的历史阐释权。在《中国佬》中作家巧妙地改编中国经典著作、挪用并解构西方文化典律,从而使华裔美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当代美国文坛。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精神父亲"——高大而阳刚的华裔英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建构华裔父系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华裔男性形象,重建华裔美国人的光辉历史。唯有重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和华人男子真正特质的华人英雄形象,才能完全取代美国种族主义者别有用心的荒谬而虚假的华人刻板印象,让华人乃至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及其文化,以此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有效抵御美国的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而"儿子"们理想的父亲应该刚柔并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正义,也具有英勇与阳刚之气,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在精神上引领着"儿子"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婷婷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去美国的四代父系移民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60年代的种种经历。作者突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思维范式,运用反体裁、拼贴和戏仿等后现代创作手法,使文本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汤婷婷并置了想像的移民先辈们的历史和貌似客观公正的官方历史记录,解构了被美国历史消音的华裔美国历史,通过修正、重构被歪曲或湮灭的族裔历史,质疑了美国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挖掘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史。  相似文献   

11.
华裔流散写作,尤其是活跃在美国的华裔作家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学者的瞩目。由于他们独特的民族和文化身份,他们得以在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并逐步跻身主流文学界。由于华裔流散作家的不确定的身份认同和世界主义特征,对他们及其创作的考察应置于广阔的世界文学语境下。如此,一方面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他们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也给文学带来一些世界主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作家赵健秀在长篇小说《甘加丁之路》中表现出了深刻的伦理情怀,他试图建构华裔美国社会的伦理秩序,从而为美国社会中的华裔美国人争取应有的公民权。在作者看来华裔美国男性是建构华裔美国社会伦理秩序的主体。此外,要建构华美社会的伦理秩序,还必须要有敢于拒绝同化的独立精神和勇于抵制主流社会歧视的英雄气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开始跻身美国文学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具有独特的美国经验。而早期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母题主要是尽可能真实反映中国形象,借此消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误解,渴望美国白人理解、尊重华人。文章以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容闳和水仙花的作品为例,从历史视角分析其中"重教"、"游子"、"报国"以及"和"等母题及其所塑造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多元化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蕴含着美国主流文化思想,而且包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精髓。本文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大陆视角、台湾视角、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和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关系四个角度展开阐述,对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学的辩证关系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评论界一般将汤亭亭归入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一类,将《女勇士》作为非虚构类的自传来接受,结果导致对汤亭亭的边缘化以及对其作品的文学成就的忽视。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女勇士》通过戏仿华裔自传,对这一文类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尤其是对华裔女性通过“被同化”、“被美国化”而受到主流社会接纳、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该作品对华裔历史叙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再加工,从而成为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明显是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才渐有改观,特别是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对美国文学的重新观照使美国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更为宽广.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的是一种性别的形式,无论是华裔男性之女性化还是华裔女性之异国情调一直是华裔难以摆脱的刻板形象,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思考也因此具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形象学、伦理学、心理学、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方法,梳理归纳出现实中国、伦理中国、虚幻中国、英雄中国四种"中国形象",并从写作语言、时代语境以及作者身份三个维度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里中国形象的历史流变,形成机制及功能效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青少年文学作品多出自第二、三代华裔作者之手。相比传统华美作品,他们笔下的中国形象在表征和功能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改变表现在当代美国华裔青少年文学中中国书写的三个维度上。探讨华裔青少年文学作品如何展开中国想象,有助于品察本民族经验怎样在异域文化空间生根,并借以重新定义非西方文明在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南方文学与华裔文学的创伤叙事有高度的相似性,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性和群体的身份属性又赋予南方人和华人自身创伤的特殊性,使两者有较强的对比.福克纳与赵健秀分属美国两个不同族群的作家,书写"创伤"的创作立场大相径庭.因此,借用创伤理论探析二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进而研究美国南方文学与华裔文学创伤叙事中作家不同的书写立场产生的不同创伤修复效果,为寻求最佳的书写疗愈方式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慢慢进入美国文学主流。但是,美国华裔文学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