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海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08-112
在古代汉字理论中,象意造字法就是通过联想、比拟、象征等间接手段来表现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从写词的角度看,它与象物造字法、象事造字法一样,也是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形角度看,象意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字形(即象意字)是颇具特点的.通过对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一些象意字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推论象意造字法在造字构形上有如下主要特点:一、依图形关系而引起联想的象意字;二、用象征性符号表示的象意字;三、依附一定条件的象意字;四、同体比附的象意字. 相似文献
2.
汉字字形文化研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5):131-135
字形文化 ,是蕴涵于汉字形体之中的古人在初创汉字时保存下来的远古时代丰富而生动地昭示其社会文化心态及其历史演进轨迹的文化信息资料。字形文化研究作为一门学科 ,首先应当明确其内涵与对象、性质与研究方法等等 ,以有利于本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班吉庆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1):64-68
汉字构意指原始的造字意图,其着眼点始终重在对意义的表现。汉字构意的人文精神,主要涉及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仁者爱人、贵和尚中,重礼明分、尊祖敬宗;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表现为勤劳诚信、求善求美。汉字构意所反映的我国传统人文精神,有待我们深入发掘、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韩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0(3):109-113
汉字字形蕴涵文化信息,具体体现在字形结构之中。字形结构蕴涵文化信息具有意象的直观性、构件结体的整体化合性和字形结构组合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5.
柳小花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8-99
汉字词汇在日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字词汇使日语和汉语的关系格外密切。日语的汉字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字形和意义上的关联,从词汇学研究角度可以梳理出以下几类:字形不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相同的词、字形相同意义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6.
郭攀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
历时地看,在汉文明诞生之际,以汉字记录汉语,是人类所拥有的声音和形体 二记义形式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在今天,人们仍沿用汉字记录汉语,则与汉 语汉字间内在的因果性是分不开的。文中对必然性和因果性皆作了一定的分 析论证。 相似文献
7.
黄青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28-29
汉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象形、表意,其结构富于理性,字形具有可解性,汉文化的诸多信息贮存在字形中,使汉字的可解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汉字字形形义之间的关系,即造字时的命意是约定俗成的。 相似文献
8.
谢荣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6):105-107
许多学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汉字字形进行解说,为汉字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臆断之说。不能将某种预定的民俗文化强加给字形,而需要从汉字内部入手,考察单音节语素物化与物化回归的全过程,运用汉字发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来阐释。 相似文献
9.
汉字字形加工的关键特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汉字识别模型对汉字的字形加工过程并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是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加工究竟是特征分析还是整字加工占优势。汉字字形加工中采用的是任务引导的识别策略,汉字字形加工的关键特征验证模型包括了汉字字形加工过程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加工,强调识别过程中根据字形的关键特征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5):134-138
汉字也同古代传说一样遗留有酒文化的信息。在由汉字所写就的古文献中随处可见酒文化的信息 ,在汉字的古老形体中也可以寻觅到酒文化的信息。其中有酒起源的传说、酒与盛酒之器的字形、酒的制作方法与品类、酒的礼仪与功用以及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1.
吴慧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1):116-119
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因形表意,字形是它的本体。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是汉民族思维的产物和思维方式的工具。以汉字文化学的理论为指导,在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汉字形体结构和辩证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汉字构形具有整体联系性。 相似文献
12.
13.
张世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136-138
古代日本没有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使用汉语言文字作为其交流的工具。在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吸收和借鉴汉字的草体笔画及正楷的偏旁部首,逐渐地发明了假名。假名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民族文字的诞生。由汉字和假名为主组成的日本语,加快了日本的文明进程。汉语言文字在日本古代文明进程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应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3):90-93
汉字的演进体现为字体的演进和字形的演进,其中前者贯穿于整个过程,而后者直接影响着汉字的表意:其一,它使汉字在由形表意逐渐向符号表意过渡中,失去了造意;其二,它使汉字在以简化为主流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三,它使汉字在表意形声化的过程中增强了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82-185
林语堂通过概念解析、形象重塑和体系建构等方式,对儒家文化从人文主义角度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他摒弃了儒家的“忠孝节义”的伦理纲常,也淡化“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规范,而是强调它的世俗精神,借此否定基督教中虚无缥缈的来世和天国;同时针对西方科学理性以及逻辑思维方式,他提倡儒家文化的近情性和简朴性,以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精神补阙。 相似文献
16.
骆冬青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8-101
在逻辑上,汉字图象先于声音,并且凭借字形来发挥其能产性。汉字在历经形体上的抽象后并没有削弱其作为图象的根本特质,而是凝结了想象力的核心,对对象进行了本质上的把握。在汉语语境下的思维方式以“字”为核心,语音的概念并不是我们所寻求的中心的内在体验,在命名之前,我们已经通过汉字图象找到了抵达对象的方式,完成了认知的事实。承认汉字图象的先在地位,则显示了开辟一条打破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美学道路的可能性,实现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 相似文献
17.
郑继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0)
20年来 ,现代汉字形近字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主要成果是工具书。本文对这些成果分类进行了综合考察与评价 ,发现工具书种类齐全 ,已充分满足学生及编辑的查阅需求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的形近字成果对实际教学、汉字教材的编写等有指导意义 ,但形近字本体的研究还需加强 ,特别是需要全面系统 ,定性定量研究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陈洪娟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4):92-100
中国汉字从创造到演变都没有脱离"象"之"意",在汉字的演化史中,形成了稳定而鲜明的观物取象、以象生意的思维方式.以文字为基础的文艺创作也不断被这种思维方式所作用,特别是文艺创作"心物"论.文艺创作"心物"论注重心对物之感、意随象而生,这与文字创造的观物取象、以象生意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同时,心物相感之象在继承汉字创造之象时,又进行了艺术化的创造和发展,虽保持着形象性、具体性,但它不力求反映具体事物的原貌,而是在情感化和审美化方面进行了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9.
朱英贵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5):112-116
本文所讨论的"斤斧类汉字"的字形字义,包括"斤"、"斧"和以"斤"为构件的"析"、"折"、"新"等共5个常用汉字。这些字都是含有"斤"作为表意构件的象形字或会意字,都是跟砍伐工具有关的纯表意汉字,本文分别从字形解读、造字本义、字义演变、字义源流和相关成语等多个角度加以解析,以求全面把握这几个字的构字理据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逐渐建立以来,学者们先后建构了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三种基本范式。第一种是以赵纪彬、杨荣国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对子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第二种是以任继愈、肖萐父、李锦全等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板块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由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等若干板块构成的体系。第三种是以冯契为代表的学者建构的“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范式。它将中国哲学史诠释为基于对历史上不同哲学问题的争论、解答而形成的三大螺旋式圆圈结构。螺旋式圆圈结构范式揭示了中国哲学史展开过程中构成哲学发展环节的范畴、命题、论争,因而成为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中国哲学史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