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了青年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即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阐释了青年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它为自然观念的重构提供了可能,避免了近代以来的对人的主体性的片面高扬,再现了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小说《洪堡的礼物》在批判当代物质至上和精神堕落的同时,也对人生价值、友谊情感等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思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品,索尔·贝娄的这一代表作成功地把一群追逐名利者典型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在焦虑中都能把精神的宝贵处囤积在各自的心中。这一扛鼎之作一方面让人们看到了文明现实的可怕,一方面又给人们指明了一条既与现实和解,又保持个人尊严的生活道路。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一种带有当代文明的目光,完美再现了美国20世纪的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对哲学发展一大重要贡献。恩格斯曾经把“唯物史观”称作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具体科学的进步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学术界关于唯物史观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的不同见解。在此,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结合其现实意义,以期能够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人的解放就是知觉主体的脱离显现,即从融合的原初当下的5个维度中展开凸现出来,呈现出主客体差异。施密茨人的解放就是以身体为轴心的空间性展开的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寻求人的宏观的、社会的、自由的、全面的解放。两者互为补充,马克思的宏观的人的解放为施密茨的个人主体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施密茨个体的、自身的解放对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提供了一个微观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西方哲学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关于哲学终结的呼声此起彼伏;再次是哲学的多元化,审美化,边缘化,语言转向,日常生活化。这一切共同构成了西方哲学地位的深刻变化。哲学不再是科学之王,已然失去了她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学意义上的人的本质入手,探讨了人的自由的两个不同侧面,并通过二者的结合及发展阐释了追求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爱与文化学相结合,讨论了东方传统孕育下的爱的哲学,着重论述了古代印度与中国爱的哲学之异同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有关历史人物的轶事、婚恋史及名著、名作的剖析,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及其性爱理论进行了批判,同时就"道德的重建"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明冲突下的人性对话--评库切的小说《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是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代表作.小说以极端特殊的社会环境--南非为背景,采用复调的形式,展现文明冲突下的人性对话.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对人类现实生存的困惑,意在探讨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适用性问题,小说因此具有了丰富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是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二卷中针对正义的探讨程序所提出来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构成了柏拉图整个正义论证的基础.但是,也正是针对这一基础,人们产生了种种争议.本文即是就这个问题的一个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在下面的讨论中,我试图首先表明柏拉图不是不假思索地就设定了两者之间的一致关系,然后又贸然地按此关系来进行正义的研究的,相反,柏拉图对这种一致关系的性质是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楚的回答的.在阐明这一点之后,本文试图表明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对于柏拉图来说并不是一种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相反,它们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它们是同一个"正义的"秩序在城邦中和在个人灵魂中的体现.由此本文既回应了Sachs在1963年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谬误"一文中的观点,又回应了Williams在1973年的"柏拉图<理想国>中城邦和灵魂的类比"一文中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柏拉图的这一论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本文总的观点是,大字的正义和小字的正义只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秩序的反映,它是远离社会现实生活的,也就是说,它只能体现为一种内心平和的状态,这也就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的正义",它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日本鲁迅研究主要经历了三次转向:"文学"的转向、"政治"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启蒙者"鲁迅、"文学者"鲁迅、"革命人"鲁迅和"科学者"鲁迅等心像,显示着日本鲁迅认识由表及里、从虚到实的理论轨迹和基本倾向,表明了日本鲁迅研究在克服"竹内鲁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三十年代初的文艺自由论辩中,胡秋原自称“自由人”,倡导文艺自由,形成了一整套文艺自由观。《论胡秋原的文艺自由观》着重探讨了其文艺自由观的理论基石、理论来源、理论核心与理论内容等,试图在理论上揭示出其鲜明独特的文艺探索路向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翻译活动自夏、商时期起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文章论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分析了翻译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的特点,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一简单预测。内容主要涉及翻译的定义,翻译在我国的历史及标准,翻译的难处及翻译理论对实践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根据科学的实际,批评了当前学术界试图混淆科学与非科学之界线的错误思潮,构建了一个与迪昂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相一致的科学理论检验结构的形式模型,对蒯因和拉卡托斯所持有的"混沌的整体主义"观念作出了剖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15.
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教学实际出发 ,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探讨了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 ,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以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的手法,对男性主体进行了阉割去势,解构了女性神话,自审了女性主体,从而剖析了人性的自私、贪婪、卑鄙、冷酷与无情.  相似文献   

17.
埃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新流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他运用一系列新概念,对马克思的方法论、人类学思想、阶级、剥削、国家、革命等理论做出了新的诠释。本文对埃尔斯特的基本理论见解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先验”与“超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的"(transzendental)和"超验的"(transzendent)这两个历来颇有争议的术语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结合相关概念如"先天的"(a priori)、"经验的"(empirisch)、"内在的"(immanent)等术语作了细致的区分,说明康德使用这几个词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严格限定的、不可取代的含义的,以为康德对这些词的使用存在"混乱"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后面还对Kemp Smith以及牟宗三在这个问题上对康德的误解和批评进行了逐条反驳,维护了康德思想的一贯性和严密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步揭示了认识的主体性的四种主要特征及其来源.  相似文献   

20.
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文学受殖民因素的影响,初始阶段就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建国后的二百年间,美国文学家将世界文 学的思想精髓与美国本土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美国文学的辉煌,使美国文学处于世界文学的领军地位。20 世纪中叶开始,在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基础上,美国文学的输出逐渐演变为“文化殖民”的性质并对世界文 学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研究美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全球化因素及其互动关系,对于我国文学界具有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