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先锋戏剧20世纪80与90两个年代"先锋性"的差异,可以从戏剧语言艺术手法比对中得出。从语言修辞看,8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语言较严肃,语言更加雅化和红色政治化,体现出强烈的交流、教育、启蒙倾向;而90年代中国先锋戏剧语言,则大量出现审丑语言,在语言手法上使用升格、降格来变态语言面貌,呈现出庸俗化、游戏化的语言现象,在语言狂欢的背后隐藏的是精神意义的匮乏和抛弃。20世纪最后20年戏剧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反映出世纪末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发展态势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早已被译介到中国。我国对奥尼尔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单就其作品的翻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 Leech的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奥尼尔晚期杰出戏剧《送冰的人来了》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性地提出戏剧翻译中前景化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力图引起广大译者对前景化语言的关注,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3.
戏剧的二重性决定了戏剧语言的特点: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含蓄化和富于修辞。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戏剧翻译尤其如此,舞台演出的即时性,视听性和无注性决定了观众对戏剧意义的即刻理解。在戏剧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获得同样的反应,首先要保持语用对等。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含意理论、语境理论三个方面论证了语用学理论与戏剧语言的相关性及语用翻译对戏剧翻译的适用性,希望对戏剧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元入明,随着剧作家的主体逐渐由元代的下层文人和勾栏瓦舍的艺人群体,向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层文人的转变,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戏剧语言雅丽化;伦理说教色彩变浓;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得到发展;戏剧取材时事化;讽刺剧进一步发展;杂剧衰微,传奇兴盛。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游戏和狂欢——赵本山小品语言的独特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本山的戏剧小品是基于东北地方性和地方戏语言的游戏性和狂欢化的语言。故意夸大语言的游戏性,赵本山小品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正是这种语言的游戏性表现出的赵本山小品的独特风格.构成了与其他小品的鲜明区别:这种游戏性语言以一种极大的魔力,牢牢地抓住了他的观众。故意夸大地方性语言的俚俗;故意夸大地方戏语言“套”和“篇”的特点,故意突出东北农民歇后语、包袱和俏皮嗑等语言表现方式.这种独特的游戏性语言使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宣泄的格外的酣畅;而这种游戏性语言又生发出另外戏剧所绝对没有的狂欢化艺术效果——使观看他的观众产生出欢笑、大笑和颠狂的笑。  相似文献   

6.
人物语言、动作是人物的两大机能。影视剧台词是用来传达故事的种种信息,一般具有动作功能、情节功能、人物塑造功能、说明功能等。影视剧台词突出的叙事诉求为台词的性格化、台词的语境化、台词的动作化、台词的戏剧化、台词风格化、台词的节奏化、台词的简约化。从理论上讲,即便信息补足、呈示与解释性的台词也可以融入动作设计,从而使之变得富有叙事力量与戏剧张力。  相似文献   

7.
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总是首先通过他的语言特色表现出来。因此,要把握作家的艺术个性,就必须研究他的语言特色。各种文学体裁对语言都有特殊要求,如戏剧语言的基本特征是诗化、性格化和动作性等。但这些特殊要求非但不能抹杀作家的语言个性,反而总是通过每个作家的语言个性表现的。因而,我们研究一个剧作家的语言特色,不是研究他的语言是否具有上述三个基本特征,而是研究他是以怎样的语言个性体现这些基本特征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语言的突出个性不仅表现在《女神》等诗歌创作中,形成郭沫若式的诗的语言,而且体现在他的史剧创作中,形成郭沫若式的戏剧语言。郭沫若式的戏剧语言具有两个鲜明特点:雄辩性和抒情性。在他的史剧中,诗化、性格化和动作性等戏剧语言的基本要求都是通过雄辩性和抒情性的语言个性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与莎士比亚虽属不同时代的戏剧家,但在戏剧表现手法上仍然可找到相似处。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从戏剧结构和情节上探讨了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间离手段和陌生化技巧。剧中的间离效果体现在:叙述手段的陌生化、结构的延宕、语言的间离、对位等。莎翁精心地运用间离手法使哈姆雷特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及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雁泉 《南都学坛》2001,21(4):58-64
在老舍的戏剧艺术成就之中,语言艺术的卓越发挥,贯穿于其艺术精神的始终,是他戏剧艺术创新成就的核心与精粹之所在。在其话剧作品中,俗白口语的运用精致而不事雕琢,语言的口语化使其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又以具有性格化、幽默性、哲理性等特色的语言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民族语言纯洁化、口语戏剧化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10.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戏剧中的题材、语言、人物形象和场景都充满了狂欢化色彩。探析人物戏剧活动的狂欢式场景,揭示《威尼斯商人》中颠覆与重建的主题,可以管窥作者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对自由、平等、仁爱的狂欢式世界的向往。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的戏剧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他依靠当下剧情和人物的对话制造悬念,以对生活逻辑的改造和自创来实现他的艺术自主理论。他的戏剧语言的对比、对应性尤其是悖论语言的大量运用,强化了戏剧中的语言作用,使他的戏剧具有明显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生命。夏衍的剧作,在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独树一帜。夏衍善于通过对小人物命运的刻划来反映社会生活。他的准确凝练、质朴自然又充满激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塑造剧作人物性格本色奠定了基础。强烈的艺术激情、生动的形象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构成夏衍戏剧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丁西林剧作的语言被认为在中国现代戏剧中独树一帜,他不仅通过文体的杂糅而写出一种书面化的白话文,同时利用丰富的修辞来构建语言的文学性与多义性。但是鲜有论者结合白话文运动、早期新剧的发展等历史背景,并具体到词汇、句法与修辞的层面来分析其语言的特点及历史意义。运用文本细读与实证研究的方法,透过跨文化的视野,从文体和修辞两方面来探讨他的处女作《一只马蜂》的语言特征,说明剧中的隐喻表明该剧的确是作家的一篇戏剧语言先锋之作。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本身有着与生俱来、特色鲜明的艺术性,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舞台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戏剧舞台效果、视听效果、观众的接受性和戏剧文本语言动作性等因素,还应考虑戏剧的语言表述、礼仪文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文化视角下的戏剧翻译路径选择是:扮演好文化协调者角色;提升译者文化素质,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全球化融合与本土化坚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相似文献   

15.
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人物,其代表作品《等待戈多》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支离破碎的舞台人物形象,反映了西方文明社会的极度荒诞和人类的高度异化现象,怪异的语言的形式与荒诞的主旨达到高度统一。本文着重从语言形式方面解读探讨《等待戈多》,主要包括语言交际功能的消解、语言的停顿与沉默以及语言的诗化倾向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巴斯奈特前后矛盾的戏剧翻译观。1985年之前她受到戏剧符号学研究的影响,重新审视戏剧翻译,认为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可表演性”。然而,1985年之后,她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戏剧翻译者应该着重研究戏剧文本中的语言和副语言成份,而不是空洞的、缺乏定义的“可表演性”。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运用德国戏剧符号学家Manfred Pfister的戏剧语言“多功能性”理论,对戏剧话语所隐含的六大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寒暄功能、元语言功能和诗学功能作分析研究,指出戏剧翻译者要注重对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最大限度地再现戏剧源语言信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从戏剧语言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戏剧翻译中一些实例的分析,认为戏剧语言的特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戏剧对舞台直接效果的追求,使得传统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有时会在戏剧翻译中失效,而编译则在此领域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9.
《白蛇传》堪称戏曲创作的典范,其语言运用也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舞台指示、念白、唱腔具有雅致而严谨的语言形式;构成戏剧冲突、衔接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构建了完整的戏剧功能;省略与跳脱、比喻与双关、重复与照应、雅致与平易体现了丰富的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20.
戏剧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徐忠明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戏剧是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为了适于舞台演出,戏剧中不能有叙述人的语言,而只有人物的语言。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主要是对话)是剧作家揭示剧本思想、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