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所谓语种文学,就是使用某种语言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形态。为便于探讨,我们把用汉语和汉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称为汉语种文学,而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称为少数民族语种文学。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出了多层次性。从语种文学出发探讨各民族文学关系,有助于开拓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各民族文学关系。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学论     
所谓"政治文学",就是反映与政治相关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政治意向,或参与政治斗争的文学,其核心就是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它包括两种:一是政治倾向文学;二是政治斗争文学。中、西方政治倾向文学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而中国和苏联的政治斗争文学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政治文学具有它特殊的美学意义,当然也有审美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有媒体报道,台湾评出十大"语言癌",票选占据前两位的"其实""然后"最难戒,另外还有"无所谓"、"当然了"等等。比如,"贵宾您好,先为您进行一个点餐的动作","那今天疗程的部分,我们就先为您做按摩的部分","所谓的冬粉,就是所谓的绿豆,在经过一个磨粉的动作后所做出来的产品"……这样的句子在台湾的服务业、电视播报中天天出现。最近,台湾《联合报》将此现象称为"语言癌",指出"语言的癌细胞不当增生,扩散到了媒体、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告示及平面媒体,从口语内化为文字语法"……所谓"语言癌",是指在口语或书面表达上  相似文献   

4.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词语不经任何形式的翻译直接进入汉语被称为"零翻译".零翻译在语言层面上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统一性,在文化方面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颠覆作用.对于零翻译的熟视无睹和"开放、宽容、兼收并蓄"的态度造成了汉语语言的"集体无意识".如果不能正视这种"无意识",中国的语言及文化将成为西方语言及文化的殖民地.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纽带,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最典型标志.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时候,必须强化语言的民族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新疆大学“阿尔泰学研究所”于1992年5月正式宣告成立。所谓“阿尔泰学”,是指以操阿尔泰语系(主要有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括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学、  相似文献   

6.
民族认同浅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族所以能够产生、发展,其重要特性之一就是民族自识性。每一民族成员对于自己的民族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感情,对本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及民族本身有一种带有民族整体倾向性的认识。而在民族自识性的探讨中,民族认同被视为最为重要的方面。本文试就此进行初步讨论,以冀抛砖引玉。 一 所谓民族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相  相似文献   

7.
《中华魂》2007,(11)
所谓"任人唯学",主要是指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录用人才时的"高学历、文凭化"倾向。它的表现形式是:对于选录对象,用所谓"刚性"的学历、文凭标准"一刀切",对于学  相似文献   

8.
"自然文学"与"生态文学",这两个概念虽然文字表述不同却反映相同主题,实际是属于同一范畴的同一概念。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出现皆有其特定历史渊源且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联系。生态文学(或自然文学)的发展体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引领着人类自觉走进"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学方式,但归纳起来无非笔头和口头两种。笔头文学是形成文字供读者研究、欣赏的文学形式,口头文学则是人们集体创作,世代口头相传的语言艺术,即所谓民间文学。每一个文明、发达民族的文学宝库中,民间文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它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征,因而汉文字著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趁彰为准。"即衡量"文学"的特征是"文字",而不是"趁彰"——"文采"或"美"。与此相对照,西方"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征的文字著作,或以"艺术"为特征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征,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中国古代文论诚然不乏对文学样式的"形象"、"情感"、"形式"、"虚构"等属性的分析,但从未把它们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特征来强调。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有着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我们集中精力追问与之密切相关的三个根本问题:如何比较?比较什么?谁有资格比较?这种追问表明: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应该是一种"深度比较",这要求研究者必须立足于"文学",且应具有"全球"胸襟和视野.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对文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三种脱离实际倾向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体两翼"的原则.所谓"一体",指选题要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要贴近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所谓"两翼",指选题的范围可适当扩展至专业特色与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而言,厘清什么是其学理的基本问题,关涉到它的基本定位和未来发展.本文由此出发,阐述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起点和核心在于"表述",并分析了表述的两种类型:"身体之言"与"媒介之语".文章强调以文学人类学视野反思"文学",目的不仅在于对民族国家、轴心时代乃至文明历史范围内的精英文本加以关注,而更在于超越既有的文字中心,从更宽广和更根本的视野里回归对人类多元表述的追寻.  相似文献   

14.
"突厥斯坦"本为波斯语,意为"突厥人的国家"或"突厥人居住的区域",其中"突厥人"指的是北方草原上操突厥语言的游牧民。这一语言学、地理学概念后来却被西方殖民者政治化了,从而炮制所谓的"东突"概念,鼓吹建立"东突厥斯坦国",旨在把新疆从中国分离出去。其实,1914年泛突厥主义传入新疆以前,不管回鹘文文献还是察合台文献,都不曾使用"东突厥斯坦"一词。尽管回鹘人常把自己的语言称作"突厥语",但作为统治民族的回鹘人,从未把本民族与其他突厥语诸族混为一谈,分野十分清楚。"东突"只不过是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伪命题,是殖民主义在新疆植下的毒草。  相似文献   

15.
"伪民俗"是一种民俗的虚构与发明,在民俗世界中并不罕见.在文本中,作家摹拟民俗也是民俗与文学常见的互动关系之一,其产品是"伪民俗"书写,尤其在民族文学文本中常常出现."伪民俗"形成了文本的"景观化",参与建构了文本的文学效果."伪民俗"书写出现在文本的各个层面,构成了文本的"场面""段落",形成了"情节"和"母题",形成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它还标识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民族的文化语境,并产生了突破文本之外的动力,甚至成了生活世界的"涵化"力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伪民俗"书写是一种"系统的文化干预",其展示过程接近"社会戏剧"和"表演",具有"误传"和"神秘化"的文化策略,同时通过文学"前台"拉开了与"后台"的距离,提供了某种意义上民俗的"文学真实",也对民俗本身起到了唤醒和激活的作用,我们应该更为立体多元地看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的意义在于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因此文学翻译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应注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文学翻译者在熟练驾驭两国文字的同时,必须具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等有深厚的了解,才能掌握好再创造这个灵魂,把文学翻译变成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语言的相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文学被广泛学习和接受之时,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亟需得到大众的了解与关注。但能够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且又兼通汉语文字的研究者并不是很多。多年从事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的巴·苏和教授,是一位能用蒙、汉两种文字写作的蒙古族学者,在其多年蒙古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得到蒙古学界的公认。  相似文献   

18.
何谓元图画     
米切尔提出的"元图画",实际是一种"理论化"的图画,按照米切尔的说法,是一种"知识理论"。将元图画看作一种"知识理论",这是米切尔消解语言与形象、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差异的一次努力,是他所谓"超越比较"的一种尝试。在米切尔看来,元图画的"理论能力"可以使图画取得与语言平等的地位。米切尔的"元图画"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图画与语言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最近,正当我们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继承孔子儒学精华时,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注意:有论者提出要"重建民族主流精神",而且"必须以儒家思想作为民族主流精神的主干",这种观点很值得讨论.笔者认为,那种认为我们现在"缺失"中华主流精神"而需"重建"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而所谓"必须以儒家思想作为重建民族主流精神主干"的论点也不够妥当.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全球化现象与趋势是现今人类生活中的事实.文化全球化是人类文化行为超越民族国家疆界的大规模活动,是各种文化要素(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是民族文化的高度相互依存与融合;文化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弊兼有、机遇挑战并存;科学地认识文化全球化,积极地应对文化全球化,是民族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