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作品中颜色纷呈,构成文章风格迥异的主题基调。图形—背景理论作为基本的认知原则,对于译者把握篇章隐喻的凸显和翻译过程中的句式转换有一定的帮助。《鲁迅小说选》和英译本中的隐喻颇多且多带有色彩变换或重叠,因此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莱尔两个英译本中天色、脸色两大主题颜色隐喻的译法进行探讨,可凸显作品中的篇章隐喻,有效避免翻译中图形背景的错位,进而构成主题凸显的句型,使译本达到和原作一样的篇章隐喻效果,以促进文学译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经济类语篇常运用大量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一些较为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用大量英语实例分析了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三种表现形式:空间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阐述了它们的认知功能、语言学功能、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为了使分析更具说服力,文中的英语例句均被翻译成汉语。概念隐喻不但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英语经济类语篇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3.
基于"概念隐喻"、批评隐喻分析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1992—2011)的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各个时期隐喻模式的特点、建构方式和隐喻的论辩性,并探讨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报道中隐喻模式的运用与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变迁息息相关,深刻反映出国家和政府20年来对农民工态度的转变和政策的演进。  相似文献   

4.
篇章叙事话语既是一个闭合的也是一个开放的语符系统。通过描写分析《红楼梦》中贾雨村在中秋之夜吟诵的诗、对联构成的话语片断,揭示了这一特定语符系统的结构、功能。据此旨在说明,篇章语符构成的句段、联想关系作为叙事语法是与特定语义系统相结合的。语符结构关系构成的叙事语法可以被赋予概念隐喻、结构隐喻和篇章隐喻功能,三者一起构成了叙事语法隐喻系统。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探索汉语篇章语义生成过程与模式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隐喻研究源自隐喻理论和多模态语篇的融合,为探讨隐喻的本质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恐怖电影《最危险的猎物》中的"受害人是动物"隐喻进行深入探讨,发现该隐喻具有恐怖语类的特点,影片中随处可见其单模态和多模态表征方式,电影媒介中的概念隐喻可借助语言、图像、手势等多模态的共同协调作用加以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商隐作品中的一首《无题》进行层层剖析,比较了英译本和法译本中的翻译手段的异同。研究古诗中的英法译本,可以了解思维领域中这些诗歌隐喻如何产生,同时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互译、文化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对经济语篇中最常用的隐喻的源域进行具体分析,抽象的经济概念通过来源于物理世界的具体概念得以理解。对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加强英语学习者在阅读经济类文章中的隐喻意识。  相似文献   

8.
人际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毛姆的短篇小说《午餐》(The Luncheon)中的人物对话,可以发现通过人际隐喻的使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更加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段,诗歌主题往往隐含在一个篇章隐喻之中。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诗性隐喻文本中的"能指代码"发生在语言符号的第二层级上,是一种二级能指。试以《雪夜林边停留》一诗为例,论述对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从二级能指的识别入手,并通过对其二级能指符号的移植实现诗歌意象在译语文本中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再现,从而为诗性隐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刘勰论比兴时言赋有"惊听回视"之效,即比兴为之因。古人对"喻""隐喻"早有论述,随着今天语言学理论的充实发展,运用当今认知隐喻学的理论,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可以很好地解释汉赋"惊听回视"之说。汉赋与汉礼之间构成了文化隐喻,"赋"名、名词铺排与篇章则构成了语法隐喻。文化隐喻与语法隐喻在语篇中又影响了汉赋"讽谏"风格的形成,并且构成了汉赋的"结构美"与"空间想象",实现了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语法隐喻是针对句子语法层的,它为篇章服务,含有语法隐喻的篇章才是篇章的一致式表达形式。人际语法隐喻通过采用不同的情态和语气表达方式,间接的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可以避免在日常交际中引起的不愉快;人际语法隐喻通过合理调配语法资源,使交际参与者在人际意义潜势中做出正确选择,有助于人们确定语篇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或态度。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及其前人对它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从建立隐喻概念,培养隐喻思维能力,构筑隐喻文化底蕴以及激发学生创造隐喻四个方面探索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注意搜集积累生活中的隐喻例子,并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思想。  相似文献   

14.
莫言的几大长篇力作,从《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一直到《蛙》,在性、爱、食、色的表层符码下,潜藏着一组深层密码,即身体和欲望这两大元素。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以《蛙》为例,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展开论述,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莫言小说中"身体"的独特内涵及"身体"表征下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事件结构隐喻是莱考夫(Lakoff)所提出的最基本的概念隐喻之一。论文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并将其细化为三类,即:位置版本、物体版本以及二者的结合。文章选取了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在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和《红楼梦》中的语言体现,比较分析了这些概念隐喻对英汉语言中关于“生命”的常规隐喻性语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事件结构隐喻的角度对英汉常规语言中关于“生命”的概念隐喻的分类解释是切实可行的。此外,运用类似的分类对创新隐喻进行阐释也是值得期待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苇子《口袋里的魂魄》的隐喻问题,运用隐喻研究学理论分析了诗人透过语篇体现出的独特的隐喻使用方式和言语风格特点:独特的喻体选择;本体和喻体的并列组合;隐喻与明喻对比使用等,该研究为研究普通人解读欣赏诗歌中的隐喻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隐喻并非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篇章隐喻的阐释,结合学生的习作,分析了在隐喻性篇章中思维、语言、表述层面的特征,指出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提醒学生应避免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有效地组织篇章.从而帮助学生写出具有隐喻性和整体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18.
隐喻并非仅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篇章隐喻的阐释,结合学生的习作,分析了在隐喻性篇章中思维、语言、表述层面的特征,指出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提醒学生应避免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在语言层面有效地组织篇章.从而帮助学生写出具有隐喻性和整体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19.
隐喻在传统上被作为诗学、修辞学的一部分内容,其研究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如今隐喻研究已经突破了修辞范畴,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隐喻理论所包含的认知意义如果被应用于语言教学中,必将为文化教学、词汇教学、篇章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带来新的生气。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臆喻能力将是改进外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