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是一部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的著作。它不仅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重要一派的道家,而且以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拓展了中华文化的思维空间。《老子》辩证法思想虽然比较粗糙,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在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问题上,当时的某些思想家曾提出不少可贵的见解。其中以老子和韩非的观点最为突出。春秋末期的老子的朴素矛盾观,是我国关于这个问题的最早的理论体系。韩非在概括战国末期社会变革的客观辩证法的同时,批判地继承了老子和荀况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矛盾观。  相似文献   

3.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由此推动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用这种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我国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很好视角。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是"正",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期就是"反",这里是纯粹从方法论和逻辑上讲的"正"与"反",而不是价值判断。简单而言,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正"与"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机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三是分配制度从偏于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逐渐拉开收入差距。三十年来,一"正"一"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也积累了不少新矛盾;当前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对一些新矛盾进行一些新的"反"与"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通常解老都认为《老子》第二章是辩证法的集中体现,并且认为辩证法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若我们跳开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路子,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圣人观等方面来仔细深入地剖析《老子》第二章的具体内容,以及联系《老子》全书整体的思想,也许会有新的获识。即《老子》第二章的核心主旨未必是辩证法,或许解读为"自然无为"更契合老子之原义。辩证法只是老子论证"自然无为"的核心主旨所运用的方法而已,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从老子关于"知"的思想入手,有助于我们把握老子思想的内在理路。老子把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或"自知之知")。由此可以说,《老子》是"变化之书",更是"论道之书"。  相似文献   

6.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老子》讲的道,最终是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大多从柔弱开始,刚强告终,从而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符合辩证法的著名命题。但忽略了矛盾运动中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统一,其辩证观难免偏执、刻板。《老子》讲权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老子》把自然界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现象,企图运用于人类社会,让庶民百姓"无思无欲",回归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相似文献   

8.
辩证思想广泛存在于中国古典哲学中,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不是自身逻辑的演绎,而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以及人的社会实践的体验。在《周易》、《老子》中,辩证思想是体用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对黑格尔的扬弃,毛泽东的中国辩证法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扬。对立统一和矛盾的理论是毛泽东辩证思想的核心。"学成于聚,新故相资而新其故。"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辩证法的最终归宿乃是提升人生修养,实现自我超越,其途径是通过否定性思维得以展开.从这种意义出发,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重新诠释老子的辩证法:其一,超越对立统一思维,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其二,对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的否定,鄙弃人们汲汲以求的价值追寻与行为准则,构建自然无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反者道之动"所揭示的相互转化与循环运动原理,其旨归乃是要求人复归其自然真性,从而通达无知无欲、无虑无求、澹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老子关于"不争"的思想是他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与不争相联系的是柔弱、锲而不舍、包容一切、不敢为天下先等精神。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一种高明的争,他不是在提倡君王南面之术。老子说"不争",是指"不去占有",他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结果是无人可比的。老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荀况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同时又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地改造了《老子》的“道”的学说,吸收其中“有无相生”论的合理部分,发展了“物生有两”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上“观德者得失之变”,在《韩非子》一书中较多地体现了辩证观点,特别是他提出的“矛盾之说”,同其前辈朴素辩证法思想相比,更具有新的战斗性特色。我们在《论荀况的朴素辩证法宇宙观》(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一文中曾说:“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的时代。在这个历史大变动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随处可见。其中,春秋时期老子所提出的“大象无形”,就是比较典型的哲学命题,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这一命题概括了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尽管老子是运用他的矛盾学说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把所谓行道之君说成是政治伦理上的完人,作为统治者的标准,但是,此命题所具有的方法论的作用和意义,却对几千年的中国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大象无形”便成了中华美学的一个基元命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老子》的道,应从矛盾中来分析其思维理路的历史展现亦即其历史性。"道"有不可"道"之常道与可"道"之非常道之分,"名"亦有不可"名"之常名与可"名"之非常名之别。正负之间恰好形成矛盾。黑格尔说《老子》之道以"无"或"虚空"为最高本质。若果真如此,那么老子的哲学就真的像他所说"停在初级的阶段"了。《老子》全书重在说"道",而"道"的丰富、发展与致用必须从抽象进入具体;而进入具体之路,首先是由道而理,进而是象与数。要专就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讨论,那么,"道"从抽象进入具体的途径之第一步,就是由"道"而"德"。"道"经由"德"而在人类社会中显示了具体功能与作用。"德"正如同其来源"道"那样,其自身中也包含了内在的矛盾。综观《老子》由"道"而"德"而"仁"而"义"而"礼"的论证,可以看出那就是一个矛盾在以上诸层次上不断展开、演进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每个后一阶段皆为前一阶段矛盾的必然结果。因此,这样的展开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不具有其必然性。《老子》从"道"与"德"的内在矛盾看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这在古代中国以及古代世界哲学史上都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4.
宫哲兵教授的新著<唯道论的创立>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唯道论的创立",围绕老子的"道"而阐述,创立"唯道论"的学说,写于2004年,是作者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质疑中国哲学史‘唯物'‘唯心'体系",写于20世纪90年代;第三部分"<老子>到<易传>--晚周辩证矛盾观形成的历史与逻辑过程"和第四部分"<左传>、<国语>朴素辩证法思想范畴资料注评",是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硕士论文<晚周辩证法史研究>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和特征,必须正确回答三个问题,即:如何理解“自身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如何看待“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发展模式?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中处于何种地位?我们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自己运动”、“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内容和基本特征;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是辩证法的一大基本规律,而且是辩证法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总体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一部重要代表作。记述了春秋后期老聃的基本思想,约成书于战国。《老子》一书,文约义丰,短短的五千多字,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而在这个总的体系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纷纭变化的产物。读一下《老子》五千言,就可发现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自然现象的矛盾概念。  相似文献   

17.
老子在其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提出了矛盾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量变对质变的作用,并且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由于受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彻底的,但仍然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来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老子》思想内在的矛盾冲突王克奇,汤少军以矛盾学说著称于世的《老子》一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渊蔽,其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理论体系。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但构成了《老子》的一大特色,使其成为一部玄妙深奥、闪烁着中国智慧和富于魅力的哲学著作;而...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谐哲学"而不是"斗争哲学"。文章从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原点重新出发,强调矛盾双方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都是辩证运动的实质,进而分析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对辩证法的诠释,并借鉴古今中外辩证法的思想资源,提出"和谐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涵。作者认为,所谓"和谐哲学",就是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在承认矛盾双方的差异、对立、斗争的基础上,关注双方的共存、统一、融合,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谐哲学"是对"斗争哲学"的扬弃和超越,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方面、趋势)所引起的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是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最初是由黑格尔提出的,经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丰富发展而形成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否定之否定规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事物在不同阶段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