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屈原的一生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那个年代的历史发展变革迅速,周朝的政治统治制度已经跟不上变革的形势。诸侯各国各怀鬼胎,已经自成中心,他们迫切的需要富国强兵。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屈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屈原因为痛心于楚怀王被谗言所蒙蔽,心中充满了愤怒与苦闷,所以写出了《离骚》等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2.
有的论者认为屈原曾有过妻子儿女。本文认为屈原一生中并未结过婚,并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证:(1)屈原全部辞赋,只字未提妻子;(2)屈原一生的行踪,在任何地方都是孤身一个。在郢都、姊归、汉北、沅湘、陵阳、溆浦、汩罗,都没有妻子的影子;(3)屈姊说他独身离居。屈原自己说没有配偶,“独无匹兮”。汉人也说屈原“无偶”、“独枪形影”。屈原未曾婚配,是他一生的不幸遭遇使然,也是屈原孤独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由此也证明了将女媭说成是屈原的贱妾、女伴、女儿的谬误。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人民的诗人——屈原》)这是闻一多先生在他一生的最后给予屈原的评价。然而,闻先生认识屈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道路的,正是在通过这段曲折道路时,他得出了屈原所以成为人民诗人也有着艰苦历程的结论。闻先生的这种认识经历以及这种经历下获得的认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证了屈原一生中三次不幸遭遇:被疏绌、被迫厄和被放逐。文章认为,屈原被绌,决不是放逐、“初放”;屈原被迫厄归乡、远游,是一次不曾被古今学者注意的不幸遭遇;而屈原被放逐决非“自请放逐”,而仍是政治迫害。  相似文献   

5.
关于屈原的存在问题,两千多年没有人怀疑过,直到清末的廖季乎(名平),才首次提出了疑问,而且首次得出了否定屈原存在的结论。三十年代胡适之又提出了对屈原存在的全面怀疑,并断定屈原“是个理想的人物”。五十年代初,现在还健在朱东润先生,又把屈原的《离骚》以下的主要作品,一古脑儿归入淮南王刘安和他的群臣名下,那屈原也就谈不到存在的问题了。这类问题,都先后有人作过辨驳。不过,驳了也就完了,没有发生反复论战的情况。而从四十年代以来,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却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屈原的《九歌》充满了悲乐的情调,正是诗人心灵受到现实社会撞击的结果,是诗人自己遭遇离忧、含冤被放、眼睁睁看着热爱的国家没落而无可奈何的自然流露,是屈原借祭神来抒发悲情之作,为历代文人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韩旭 《北京纪事》2014,(6):37-37
记者:《屈原》在服装上作了哪些设计?彭丁煌:屈原是深入人心的形象。之前大家见到的屈原来自绘画作品或者电影作品。可以说,那种形象人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家已经有了先人为主的印象,再用京剧来表现屈原的形象会变得很难。因为京剧有很多程式化的艺术形式,如果用传统的扮相来塑造屈原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两汉魏晋以来,以屈原行事与作品为母题的“吊屈咏骚”之作成为文人士大夫借此表述内心情愫的重要方式。屈原行事与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为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对屈原行事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便表现出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与评介标准。屈原行事与作品已经不再作为一种历史的认同,而是迟渐走出历史的局限融入到时代的发展之中。不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屈原行事与作品的不同阐释,恰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屈原诗歌意象研究是个老课题,本文力图突破笼统的“香草美人”说,从新的分类角度,比较详细地列举分析重点意象,并试图从北方经学之外考察屈原诗歌充满意象的原由。  相似文献   

10.
《史记·屈原列传》上官大夫夺稿事件,是使屈原一生命运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大事件,但这一情节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夺稿”当释为“强行改稿”,而“与”字则应释为“允许”。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楚辞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实践,具有宏阔的视野与充满实在内容的历史分析.郭沫若对于屈原否定论的批驳,对于王国维南北学派差异的新的阐述,对于屈原思想的分析与心理的描述,都具有总结性.而对于屈原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他的文学成就的意义,又都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化的论述.虽然从“五四”文学革命的角度来体认屈原,有一定的主观化、简单化的缺点,有一些论述根据也不足,同时屈原的形象又再一次被一种新的意识与现实需要所重新塑造,但较之以前的楚辞学研究,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  相似文献   

12.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代.一个组织要想朝气蓬勃地发展。就必须科学制订组织发展战略,决断该干什么和舍弃什么。在管理方法丛林中BCG矩阵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毛可斌 《金陵瞭望》2008,(16):70-71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界.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很难Ⅲ一句话来描述他在学界的身份.有人说.他是楚辞专家.凶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与郭沫若等人一起进行屈原诗歌的研究并出版了著名的《屈原集》;也有人说他是红学专家.因为他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红楼梦》,出版了许多重要的文章:他还是书法家.他的字体独树一帜.每个字都可以卖到高价。他就是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文怀沙。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以“奇”见称 ,历代都将之归为寓言和象征手法的作用。其根源在于神话思维对庄子和屈原的巨大影响。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话思维使庄子和屈原笔下的意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神话思维使庄子和屈原多以具象表达概念和思想 ;三、神话思维使《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分别更具“玄”和“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九歌》的写作年代,人言言殊,主要说法有三种:一是全作于屈原青年时期,是屈原在政治上得意时的作品;二是全写于屈原被顷襄王流放于沅湘期间,是屈原晚年失意之作;三是写于为楚怀王疏远而退居汉北的一段时期。 笔者认为,《九歌》十一篇,有作于屈原青年时的,也有写于他晚年的,作于前期的是屈原为楚王室制作的祭歌,写于后期的是他采用民间祭歌形式创作的抒情诗。 关于《九歌》的写作年代及为何而作,以东汉王逸说为最早。他在《九歌序》里说:  相似文献   

16.
进入80年代末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以来,历史发展趋势,这个在国际共运内部已沉寂多年的老问题,又一次重新被人们提了出来。特别是某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应不应该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人们争议和思考的大课题。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中国古代逆境人才的典型。在他的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等诗篇中,表达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观点,构成了屈原的人才观,其主要内容一是“内美”与“修能”并重的人才标准观,二是“求索”与“遇合”并重的人才作为观,三是“去谗”与“改俗”并重的人才环境观。随着屈原作品和精神自古至今的广泛传播,他的人才观已经产生重要影响。屈原的人才观是我国人才学界应予重视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先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正直高洁的人格精神,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杜甫,对于屈原精神全面加以继承和发扬,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都有十分显著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不断探索前进的一生。他的全部作品,就是他战斗和探索前进的实录;《野草》是这些实录中的重要部分。《野草》写于1924到1926年。这是我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最残暴的年代,是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争夺地盘而连年混战、屠杀人民的年代;但另方面,工人阶级也已经走上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课本中的《屈原列传》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司马迁在青年时期,漫游途中,来到长沙曾亲自去凭吊过屈原。他被屈原辉煌的才华所折服,他被屈原高尚的人格所感动,他深深地同情着屈原的不幸遭遇。而在他身受宫刑之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事迹,更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对屈原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要通过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介绍,揭露出人世间的黑暗,以抒泄他那心中的积愤。 屈原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由于诸侯的相互兼并,中国境内出现了秦、楚、齐、燕、韩、魏、赵七雄对峙、彼此争强的局面。在七国中,处在西北部的秦国兵力最强,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