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韩国社会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逐渐抬头,值得关注与警惕。两本代表性畅销著作《反日种族主义》《帝国的慰安妇》分别从保守与进步两条思想脉络出发,却殊途同归地与日本右翼对“慰安妇”问题的历史否认形成共鸣与合流。前书由保守政治力学所驱动,意识形态根植于二战后至今韩国未经根本动摇的“殖民—冷战”体制;后书则体现了后冷战时期韩国进步思想界基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左翼批判理论漠视并排斥民族议题的趋势。两书共同反映出韩国“慰安妇”历史修正主义的核心思想特征为民族主义批判,其对集体记忆的挑战,体现了当代韩国重建国家民族认同的认识论之争,也与冷战后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形成跨国连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2.
韩裔美国女作家诺拉·凯勒的小说《慰安妇》(1997)反映了女主人公亚纪子在二战中被迫沦为日本军队慰安妇的痛苦经历及其因此所造成的生理与心理双重创伤。文章旨在探讨《慰安妇》中战争与女性的性别、性及创伤的关系,揭示在由男性主导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女性——作为父权社会中处于"他者"地位的"第二性"——被物化为日本侵略军泄欲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哥特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诺拉·凯勒的作品《慰安妇》,探析女性在殖民主义和父权主义压迫下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创伤,以及自我身份的丧失与构建。同时解析作品中的哥特主义元素在展现和应对创伤,以及探求自我身份构建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 ,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 ,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坚实的曼荼罗》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力作。"曼荼罗"之舞是该小说的核心意象,主人公亚瑟正是通过跳"曼荼罗"之舞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文章从"曼荼罗"意象和亚瑟"曼荼罗"之舞的象征意蕴入手,分析亚瑟与其他小说人物如达尔西、波尔特太太和瓦尔多等人的关系,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6.
7.
1988年问世的长篇小说《舞!舞!舞!》,在村上春树被质疑为“激情欠缺”和“去意识形态化”的小说创作中实属特例。它以叙议结合的方式和直白的语言,毫不讳饰地揭发当下日本“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疮疤。所指涉及日本当代社会政治黑暗、商业险诈、司法腐败、色情泛滥、道德缺失等诸多重大问题。本文以小说塑造的当代艺术家影视明星五反田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时代>周刊的新闻文本分析,研究除了其独特语言风格和写作风格之外的新煽情主义.这种新煽情主义是美国<时代>周刊在近80年的发展历史之后,其写作风格所呈现出的一种新趋势.具体表现为"宣传性"用语(propagandaism),造词主义(coinism),谐谑化用语(colloquialism),色情性用语(porn),弄臣式行文(news as troupe).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体察,对其语言的瑕疵有所鉴别,这将有助于中国学生更好地学习以<时代>周刊为代表的外刊的语言精华.  相似文献   

9.
《宠儿》是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183;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学中产生了许多反思"文革"武斗、揭示"人性恶"、重新认识土匪及军人身上的匪性的作品,还有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关于各地土匪活动的记录。这些足以表明,在中国的民族性中,崇尚暴力与匪性的传统根深蒂固。虽然其中有不少作品旨在揭示暴力的心理根源、匪性的社会根源,但仍然足以发人深省:传统的"礼教"与酷刑为什么无法遏制频仍的暴力与残忍的匪性?如果"国民劣根性"的问题其实是"人性恶"的表现,改造它又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1.
明代后期出现的《杨家将》小说是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歌颂男性英雄忠勇报国的同时,特别塑造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柴郡主、八娘九妹等一批光彩照人的女性英雄群像,这些女性形象个性鲜明,她们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体现了进步的女性意识,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慰安妇”是慰安妇自己及家人乃至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战争伤痛。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观察视点,通过解剖电视节目《纪事·记忆的伤痛》,透析了包括该节目叙事主体在内的社会人群在面对“慰安妇”时复杂的心绪里沉淀着的性别陈见。  相似文献   

13.
欧茨小说《他们》以暴力虐待下的身体意象展现美国社会权力运作机制对个体的规训和管制,以及多重压迫下女性意识的身体表征.命运枷锁下的"他们"并没有屈从于"全景式"规训机制,而是在反抗中努力重构身体的主体性.我们能够通过小说文本、话语去解读身体所蕴含的历史构建和文化认知,解读身体的社会表征、身体的生产性和身体隐喻.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实一种》是他此期的重要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内兄弟之间的仇杀来展示人性的罪恶,亲情的颠覆,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足以让读者在震撼和不可思议的同时质疑它的真实性。而余华在《现实一种》所要揭示的真实,并非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现实生活,而是对现实生活精神真实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暴力书写在文坛成为一种显要书写,其中刑罚描写又是一大热点。莫言的《檀香刑》、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余华的《一九八六年》,都从刑罚的几个要素:刑术、施刑者———受刑者、刑场及看客等几个方面对刑罚进行了描写,可以说,对刑罚的描写虽然充满了暴力色彩,但是也常常具有暴力之外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莫怀戚的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身体叙事”,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为什么他之前的小说很少有“身体的在场”?他为什么突然对身体表现出了强烈的书写兴趣?他通过身体书写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小说中大量的身体叙事对莫怀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那以后他是如此地醉心于身体书写,这会使他和他的小说都陷入到消费主义的窠臼而不能自拔吗?通过对诸如此类疑问的解析,将会使我们对这个风格特异的小说家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性"文化有着良好的传统,其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中一般分为"变态的性欲描写"和"文学的性欲描写"两类,<聊斋志异>则属于后者.<聊斋志异>中的性欲描写含蓄、蕴籍,少叙述而多形容,且与异性间感情的发展相伴以行,它既是男女爱情激流的涌现,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又是小说艺术氛围所不可缺少的,不能以"低级庸俗"将其完全抹煞.特别是那些歌颂爱情的小说中的性欲描写,更是绘声绘影,仪态万方,多姿多彩地展现了中国性文化的美质.  相似文献   

18.
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线>如同当时多数印度英语小说,热衷于讨论南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民族冲突与宗教暴力.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将南亚的动荡完全归咎于殖民统治,而是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其根源.作者从个体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人与人隔阂以及群体之间的偏见的产生来思考民族冲突与教派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莫言小说讲述近代以来山东农村的故事,展现一幅幅奇异瑰丽、惊心动魄的故事,洋溢着强烈的"土"的气息。"土"是那一片土地,是那一群人;是生存的根基,生活的常识;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是生命的最终归宿。"土"给人生以崇高神圣的意义。扎根土地的人最有生机活力,最坚韧顽强,自由自在,拥有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左传》在重耳流亡及复国的一系列经历中勾勒了一批极富个性的妇女形象。集中反映了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 ,反映了左氏重视妇女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态度 ,也展示了《左传》不朽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