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暑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根据当前高校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运行状况,以及高校团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解析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对于高校团建的意义,为暑期"三下乡"活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团建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举措,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为服务“三农”做出贡献,也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划,更加深入广泛地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利于教师贴进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受其影响,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酷"文化。文章在论述中国大学生"酷"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言语表达、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大学生"酷"文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出中国大学生"酷"文化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动因是后现代主义和大学生文化性格的契合,其本质是世俗化了的后现代主义。中国大学生"酷"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应该对中国大学生"酷"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正牡丹江师范学院自1997年成立首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来,不断摸索创新活动载体和内容,逐步形成了以实践育人为根本、以体验教育为要义、以志愿服务为活动手段、以素质提升与专业训练为目标的综合实践特色主题活动体系,并在活动中注重参与的普遍性、受众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和机制的长效性,很好地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2014年暑期,学校幵展了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得到大学生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它在服务农村、农民方面和在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必要的支持与保障系统会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团中央组织开展的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校团委的精心宣传和组织下,我校学生开展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改革和探索中不断深化,呈现出几个明显特点。总结和探讨我校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南政法大学在多年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创新"三下乡"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基层团组织平台、注重宣传和总结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青年学生全面培养工作,助推青年学生服务基层工作,活动效果显著,社会反响良好,"三下乡"活动不仅在全程、全方位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达到了服务"三农"、联系群众的目的,彰显了"三下乡"活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伴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大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入农村,服务农村,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本文在概述了“三下乡”活动十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科技文化卫生方面,就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如何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皖西地区女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女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危""机"并存。"危"——女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富民举步维艰,具体表现在女大学生村官自身素质不力、社会舆论环境不优、金融支持不足、政策引导有误;"机"——女大学生村官基层创业富民存在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女大学生村官文化素养较高、创业意愿强、人际关系也相对稳定。对此,亟需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探讨成功创业的有效模式和积极策略,积极为女大学生村官优化创业环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等,同时帮助她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尽快化"危"为"机",促进女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进一步推动基层创业的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三下乡”是青年学生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为了探索大学生“三下乡”在乡村治理中的成效及影响因素,笔者以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26.0软件,对大学生“三下乡”在乡村治理中的总体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后,通过多分类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识别影响大学生“三下乡”在乡村治理成效的具体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三下乡”在乡村治理中的主要功能是提高乡村自治水平。大学生关于“三下乡”与乡村治理的基本认知和“三下乡”的活动策划质量对其在乡村治理中的成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活动策划质量影响较大。而活动策划中是否有后续合作是影响大学生“三下乡”在乡村治理成效中的核心要素。因此,高校构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是大学生“三下乡”在乡村治理中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大学生中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倡导和组织课外体育锻炼,引导大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康体魄、培育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针对当前高校在学生中开展"三走"活动中存在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沉迷网络、学校业余体育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硬件设施条件薄弱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应探索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群体性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江苏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地方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与大学生“四史”教育目标一致、内容契合,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利用江苏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提高大学生“四史”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大学校园,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在大学生思想引领中的作用,把"红色文化"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载体,探索实践以"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也面临新的问题。要进一步把“三下乡”活动引向深入,就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容、积极搭建平台,采用新方法和新媒介。建立“三下乡”网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知青”下乡到大学生“村官”的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期开始的中国城镇"知青"上山下乡,从一项解决城镇就业困难的措施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前后历经"文革"前和"文革"中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的大学生当"村官",也从初期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从"文革"前"知青"循序渐进的上山下乡到"文革"中上山下乡成为运动,再到新时期大学生当"村官",对此进行分段的历史考察和相互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即结婚的"毕婚族"现象近年来渐趋普遍,受到许多大学生特别是女性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这其中既有大学生对大学爱情的不舍,也有面对严重就业形势的无奈,还有来自家庭的"逼婚"压力。正确对待"毕婚族"现象需要为大学毕业生积极营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及其家长在就业观、价值观和婚姻观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利用大学生爱梦想、有梦想的特点,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为指导,把时代特征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将"中国梦"贯穿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唯物史观教育为主线,实现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结合,在革命史教育过程中突出对中国革命艰难历程、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业绩、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三个层面的学习。教育当代大学生深刻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克服因缺少环境锤炼而产生的心理承受弱点,铸就坚强的意志品格,真正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焕发出绚丽的青春光彩。  相似文献   

19.
“红色走读”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在党史自信培育中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增强大学生党史自信培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文章在分析“红色走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开展“红色走读”活动要拓展师生的有效参与和实质参与,提升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个性化与创造性水平,推动活动过程与结果“走心”“走深”“走实”,推进成果汇编与宣传展示常态化和长效化,健全“红色走读”活动的条件保障机制,实现大学生党史自信培育的扩容、提质、增效等坚定大学生党史自信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班级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研究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依据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创新性地提出高校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对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