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人性的认识离不开对前提人的分析。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人性不仅被印上了自然的特点,还打上了社会的属性。社会属性对人性的先天自然进行了筛选,造成了人类社会构成的基础分层。在这种道德基础的分层中,将人性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表现出来,而表现为一种对应性。所以从这种对应性中,我们来对人性、道德进行一次分析与认识。  相似文献   

2.
合理界定人性的内容及其与道德现象的关系,是理解并鉴别以往人性善恶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阐释人性与善恶关系的前提。人性有固有属性与关系属性之分。人的固有属性是人同他人、他物无关而独自具有的属性;人的关系属性则是人同他人、社会发生特定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人性的道德善恶是一定社会主体依据特定道德目的对属于道德现象的人性内容所作出的描述、判断与评价。脱离三个必备基本要素———道德主体、道德现象、道德目的中的任何一者,都不能得出人性是善是恶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道德根源于人性,人性中深藏着道德产生的内在要求,人性是道德产生的主体基础。真正的人的道德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和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的,是人的需要的反映。道德是维护、改造、提升人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从一般和特殊两个方面理解人性,前者处于整个人生之中,后者处于从事职业的状态之中;在市场经济中,除了一般人性之外,还有一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在职业中合乎逻辑地形成并且始终受到一般人性影响的特殊的自利人性。若能正确理解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之两种人性以及它们在市场经济活动的不同情景下发生作用的特点和相互关系,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更好地避免市场经济社会中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规劝的无聊说教,从而更为有效地进行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根源于作为理性动物和社会动物的人的内在需要体系协调统一与全面实现的必然要求.纯粹道德是在抽去了各种个体差异的"普遍人"概念的基础上得出的.它是道德普遍性的依据,也是衡量各种社会道德合理性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汉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是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论。其中,人性、权力与道德是其政治哲学的三个支柱。在摩根索看来,人性的特点决定了权力争夺是国际社会生活中一个恒常现象,而这种权力斗争又必须置于一定的道德框架之内。人性、权力与道德三者的统一是对国际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问题的哲学回答。  相似文献   

7.
究竟有没有一种作为道德基础的不变的人的本性?道德理论有没有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惟一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说明我们的道德理论和辩护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这些问题是后现代道德理论争论的焦点,是有着重大的现实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以美国后分析道德哲学的发展、争论为线索,对以上问题作了初步的历史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孙犁晚年的“芸斋小说”,在他人道情怀的观照下,在更为深刻的人生洞见和更为清醒的理论自觉的前提下,将视点落脚于人的道德化生存,将他对人生、人性的思考进一步引向深层。这里既有他忧愤深广的对文革中道德堕落的邪恶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也有他悲悯关爱的对复杂人性的揭示与同情,亦有他对人的自由心性在道德理想本身的冲突中无所适从的瞩望与沉凝。他所希求的是发扬人性之中的美好,荡涤人性之中的丑恶,构建理想道德与人生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从人性概念出发,对德性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德性是向善的人性,是人性的核心表现;从法律与道德对德性生成的作用出发,分别探究了法律的刚性作用对德性生成的双重表现;从道德的特殊性及道德对德性生成的基础性建构作用角度论述了道德教育才是人们反观自身、协调社会、造福人类的有效手段,德性的生成与弘扬将是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社会问题以及人类自身精神困境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0.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史的进程中把握哲学家的内在思想逻辑,对于当代哲学研究更有意义.在当代哲学观转变的背景下,重新挖掘和理解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本文认为,康德哲学具有以探寻"道德"的人性根据为主题的内在逻辑,康德的哲学主题也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康德对哲学研究主题的重新确立是其哲学思想对于哲学史进程的根本贡献.  相似文献   

12.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一个模糊而有争议的概念,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其有不同的论述。人性论的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必然导致教育实践的迷惘。学校道德教育应以科学的人性现为指导,遵从现实人性的形成及发展的层次结构,突出社会现实性,突出培养学生成为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14.
从法治、宪政的生成看,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是其产生的道德基础,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使两者的产生成为必然。对人性的关怀也是法治与宪政永恒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中,自由是终极的,权利是现实的。法治与宪政是凭借制度模式实现人类外在行为有序与人性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解放,同时也对行政人造成了一定冲击。一些干部滑坡、以权谋私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与行政人的从政道德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围绕行政人的从政道德建设,从人性和欲望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人性的本质、道德的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政治生活中存在腐败的原因 ,以及根治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茶山试图建立一种与生活和行动不可分割的儒学世界观,在他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中,他对上帝的自然神论者的解释为人事中的道德和善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他以天命赋予每个人的人性作为道德倾向,认为这种人性是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动力。他用一种他认为可以指导行动,在实践和人伦中完成儒家理想的理论来取代理学,其目的在于理解和发展来自于宇宙和人的理。  相似文献   

18.
网络道德的发展,有赖于对网络道德独特性的认识。道德环境的差异性,需要更加注重对网络氛围的建设;道德监督的自律和他律性的差异,更需要自律为主的网络道德准则。对道德标准的异同的认知,可以认识到网络道德的特殊性,进而更深刻地认识网络道德,建设和完善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19.
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各自的论证乃是基于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性观念:"双重人性观"与"单一人性观"。古代道德哲学乃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能够实现两种人性的转变,来证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儒家传统道德理论正是如此。而现代道德哲学则是通过表明道德规范合乎我们自然人性的某种本质特征,来达到同样一个目标。通过一种社会学的分析,本文证明了这两种类型的人性观念,分别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即一种现代性的儒家道德哲学,必须建立在某种形式的单一人性观或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吴宓的文学思想及其赖似支撑的新人文主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吴宓文学思想的基石与实质,提出"人生-人性-道德"为其文学思想的内在结构,同时分析了这一结构和批评模式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