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把芥川中国题材作品看成一个有机体进行整体观照,分析了它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指出芥川借中国题材作品进行古典中国想象,并不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他只不过借此题材抒写他的人生理想而已.作品中表现出的某些心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人对中国的总体态度.  相似文献   

2.
日本现代历史小说大家海音寺潮五郎,在中国历史题材创作方面也颇有创获。他的长篇小说《蒙古来了》是表现13世纪中日关系及国际关系的具有广阔世界视野的大作;以中国古代史为题材的短篇集《中国妖艳传》和《中国英杰传》,表现了他对中国历史人物的独特理解;在1960年代日本社会流行的“孙子热”中应运而生的长篇小说《孙子》,却不逐时流,表现了宁静致远、激流永退的人生追求,从求诸于内、自我修养角度把握了孙子及中国兵法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文学创作中的"少女情结"主要是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与日本现代化过程交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非他本人个体心理变异的产物.川端康成唯美的天性与悲哀的体验的矛盾和统一,只有被放到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传统文化背景的互动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所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大题材———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拓者。他描写的知识分子小说一篇一个境界,尤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达到了他的时代的最高哲学深度。他刻画了三代知识分子:清末下层知识分子、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当五四时期的众多作家以感伤和自怜作为基点来描写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时,鲁迅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残缺和人格的分裂,并深邃地画出了“他的血和肉来”,其实这也是思想家的鲁迅的内心矛盾的艺术显现。能否寻找出实现知识分子自我人格的途径?鲁迅似乎并未找到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透过女诗人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探索其中体现出的情感体验,如高峰体验、归依体验、神秘体验和孤独体验,从而揭示狄金森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既爱又怕、既趋且避、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艺的情感本质认识,郭沫若在抗战史剧的题材处理中,特别强调了情感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题材处理的原则,即情感体验性原则。遵循这一原则,在他的抗战史剧题材处理中,普通生活情感体验、"革命受难"压抑性情感体验、文化战斗激情等情感因素对史剧题材处理有着重要意义,对他史剧的浪漫主义风格形成也起到了根本作用。对于这一原则,郭沫若在他的史剧创作理论中将之总结为"兴"的史剧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毕飞宇的文革记忆深刻影响了他对世界、人生的体验,从而影响了他的小说题材、主题和叙述方式,使之呈现出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和“气质”。毕飞宇一直热衷于创作文革题材与准文革题材小说。一方面,对权力的体认和解构成为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常常运用“戏仿”修辞和“反讽”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思想中内存着对日本文化的长期体验和深刻认识。日本的"生活之艺术",构成了这一思想形成的感性土壤和现实印证,成为他反观中国文化,思考中国文化和改造人的精神的参照和借镜,为他倡导"生活之艺术"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思想动力。  相似文献   

9.
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张能泉认为: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利用中国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随处可见。在古代,从上山忆良的和歌到紫式部的物语、从松尾芭蕉的俳句到观阿弥父子的能乐剧本都留有明显的中国题材的印迹。明治维新以来,虽然日本社会进入了以学习和摄取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时代,但是近现代作家不仅继承了古代利用中国题材创作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拓展了中国题材在文学创作中的新领域。他们利用新的文体样式使中国题材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动漫创作过程中,动漫编剧承担着解决"大众丰厚观影体验"和"动画编剧创作相对趋于固定模式"之间矛盾的重要角色。该论文以《战国鬼才传》为例,通过归纳日本动漫编剧技巧发展的三个方向:故事本体的深度发展,讲故事的方法多样变化,提升观众在动画观影审美过程中的附加体验,为中国动漫编剧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为研究对象,对日本历史题材影视剧中出现的对中国的态度进行分析,以求从中发现在日本近代的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真实存在着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一类看法,及日本社会中存在的对中国与中国人的真实态度中的一些内涵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学三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中国题材作品群”中精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中国女性的形象。这群中国女性的形象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芥川描写这样一群中国女性形象的目的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这是芥川表达理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论欧阳修诗词创作不协调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个“文备众体”的大家,他尊崇儒家道统,反对卑弱浮艳的文风,写出了不少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文。但在他的词里,却一反庄重的儒家面目,多写恋情相思的题材,写得深  相似文献   

14.
童庆炳教授内容形式关系论的重要论文《论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存在着严重不足,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他对内容、形式、题材概念的界定,二是他认为文学作品内容、形式概念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三是形式与题材的关系,四是以"对立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根本上是整一的,形式征服题材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矛盾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的生活经历与他思想上的转向有重大关系。留日时期,他虽饱尝歧视却始终是一个在寻找意义的“他者”,在压抑、矛盾状态之下其爱国之情的喷涌勃发也同样剧烈。如何看待爱国与异族的爱妻、如何在复杂而矛盾的生活中平衡民族主义与超越民族主义的碰撞,既是他思想的困境、也是他借以寻求思想出路的契机。另一方面,郭沫若的爱国之情和一腔抱负伴随着几次归国又几次被迫离开的现实而无所附丽。在体验到上海的殖民化、无以报国的时代迷惘、苦闷的生活煎熬之后,他回到日本安心学医,但在翻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时实现了思想上的“再生”,下定放弃研究医学的决心,这个决心使郭沫若放下所有的迷茫、烦闷,得到了“觉醒”“醒定”。  相似文献   

16.
日本帝国主义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揭开了大举侵略中国的序幕,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帝国主义独占的殖民地。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起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根本性变化和各阶级关系的明显变动。这是中国社会诸种矛盾相互地位和关系发生质变的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人工流产>采用女性特殊的立场和体验,以黑人两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为题材,深刻地展现了当今社会对于女性身心的压制、禁锢与摧残和黑人女性女权意识的觉醒,表现出了黑人女性的反叛精神与颠覆性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中叶,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馆工作时期,通过英美新教传教士了解到日本社会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始逐步改变中国文人对日本传统的“社会集体想象”,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日本明治维新的人士之一。60年代初到香港以后,他通过与日本人密切接触,对日本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明治维新之后正在崛起的日本开始跃跃欲试向外扩张,而昔日高高在上的大清帝国却一步步衰弱下来;二者地位近乎戏剧性的变化,使得王韬笔下的日本形象充满了矛盾。王韬对日本认识的演变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颇具代表性,反映了晚清这个新旧交替的特定时代中国文人日本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苏智伟是当代台湾一位优秀的青年版画艺术家。他的创作,既沿袭传统版画题材,又努力汲取现代生活元素,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极大拓展了传统版画的题材范围和艺术空间。他的版画,以匠心独运的构图、细腻流畅的线条和生动别致的造型,始终贯注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呈现出色彩瑰丽的艺术境界和妩媚动人的心灵世界,给人以永恒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作品在日本得到关注,多数作品都有日译本,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接受,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成功传播的代表之一。文章分萌芽、上升、鼎盛、平缓四个阶段,梳理分析了阎连科作品在日本翻译出版的历程,调查了日本学界、文艺评论界和普通读者对其作品的评价。最后指出阎连科作品在日本传播成功的原因:他的作品既能帮助日本读者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引发读者共鸣;又能给日本读者带去有别于本土文学的阅读体验,满足了读者的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