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宝贵结晶和财富,然而由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现代化和社会化的进程的加快,作为"弱势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文章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湄洲妈祖信俗为例,在总结妈祖信俗的内涵、特征和价值的基础上,阐述妈祖信俗保护和传承困境,同时提出了针对妈祖信俗的开发性旅游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法,从体育学视角,分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祭祀中的体育元素传承的基础,挖掘妈祖信仰仪式性表演中摆棕轿、耍刀轿、转凉伞等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的体育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总结出"妈祖信俗"祭祀中体育元素的6大特性,呈现体育元素在妈祖文化发展的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和海西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俗是中国沿海传统信俗的典型,妈祖文化在整个沿海地区特别是其肇源地东南沿海有持久影响和重要位置,它隐含着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早期认知与朴素理解,也折射了沿海城镇兴起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妈祖祭典被视为妈祖信俗的集中直观体现。从结构视角看,妈祖信俗构成了民众精神生活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结合的模式类似于本体—镜像模式,本体在仪式的象征域中引申出第二层意义。妈祖在从人格转为神格后,以母性指代消解沿海居民出海航行的艰辛不测,契合随海洋播撒去的"赤子之对慈母"的人性本真而得以流传到今的信俗遗产。妈祖祭典与祭黄、祭孔并称为中国三大祭典,特别是莆田妈祖祭典首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内涵角度分析,妈祖作为中华文明向海洋探索延伸的图腾,其乐观、进取、包容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与人文理念完全契合,还有重塑沿海城镇的文化空间、沟通台海两岸、辐射海内外华人的重大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莆田市是妈祖信俗的发源地。为加强对妈祖信俗的保护,莆田市陆续认定了近百名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的主要依据为是否通晓某一种妈祖信俗文化形态,或是否为熟练掌握妈祖信俗某一技艺的传承者。代表性传承人大多依托妈祖宫庙的平台,通过自我学习、开展活动、培育新人等方式进行妈祖信俗的传承实践,他们在奠定妈祖信俗保护基础、挖掘妈祖信俗丰富内涵、拓宽妈祖信俗传播深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莆田市认定的虽是妈祖信俗个体代表性传承人,但他们的传承实践主要以团体或群体的方式进行。因此,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的认定和管理成为值得思考和亟需推进的议题:一方面要加快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基础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妈祖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海峡两岸相关网站在传播妈祖文化时是否存在一定差异?抓取样本网站中关于“妈祖文化”的信息元素,采用ROST‐CM 软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对样本网站的文本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以提取描绘大陆和台湾“妈祖文化”传播特征的高频特征词,并把这些高频特征词作为进一步对应分析的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海峡两岸相关网站传播的“妈祖文化”特征并不相同。大陆网站更加突出海峡两岸在妈祖文化交流方面的联系,台湾网站更加突出时代感强的妈祖文化传播方式,同时,彰显了借助妈祖文物传播妈祖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通过官方、庙宇、庙会、传说、会议形式的各具特色的传播,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影响广泛。在传播过程中,海峡两岸也各自存在很多问题:在大陆,妈祖诞生地的认知度很低;妈祖文化政策不明晰。在台湾,妈祖文化有世俗化现象;台湾与大陆的妈祖文化交流有待提高。在新时期,妈祖文化传播跟不上妈祖文化内涵的变化,要不断丰富妈祖文化的内涵;同时妈祖文化传播存在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要加快并推进妈祖文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作为民间宗教现象,妈祖信仰归属俗信的范畴,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和平统一、卫国守土、世界和谐、繁荣发展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生大帝信俗”为民族志研究对象,追溯这一民众日常生活方式从偷偷摸摸的“迷信”活动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以及其中的价值重估和意义重塑,呈现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文化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生成的过程,并探讨它在当下中国社会公共文化重构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搜集文人创作的与浙江妈祖文化有关的竹枝词,主要从反映民间妈祖庙会或庆典的盛况、反映船家和商贾敬奉妈祖的习尚和反映民间与妈祖相关的信俗及典故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浙江竹枝词与妈祖文化的关系,另外还指出—批吟咏台湾及其他地方的妈祖竹枝词亦为浙江籍文人所创作。因此,浙江为中国妈祖文化的最重要的传播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0.
梁平木版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俗性公共文化,既具有文化遗产具体可视的物质属性,又包含民间信俗、制作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画传统保守的生产模式很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其创作生产萎缩、日渐衰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文化,文章从活态性、地域性、系统性角度,论述了对梁平木版年画的完整性、关联性、综合性保护,以保持其公共文化遗产的本真性、独特性、可识别性,激发其创作、生产活力,增强群众参与度,体现其公共文化价值,从而实现对梁平木版年画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在岭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妈祖文化是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渔民文化。它产自福建,千百年来,这种文化东及于台湾,西及于汕尾、  相似文献   

12.
妈祖文化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地理位置特殊,由于当时官员与渔民的推动,使得妈祖文化曾经是舟山民间最具影响力的信仰之一。妈祖庙在嵊泗、定海、岱山、普陀的分布在古籍中都有记载,但现存的妈祖庙已经不多。保存妈祖庙古迹,宣扬妈祖文化,对打造舟山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发展舟山的经济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1年7月12日,“情系巴蜀——两岸文化联谊行”之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论坛在成都大学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名嘉宾论道成都,共同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民间信仰,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甚至远播海外而不绝。虹山圣妈祖信俗作为独特的民间信仰,是以崇奉和颂扬圣祖妈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理念。这种核心理念作为优秀的民间文化精神一代代地延续下来,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因此,本文对虹山圣妈祖信俗进行现代性的解读,揭示这种信俗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保虔 《源流》2023,(2):56-57
<正>“团团圆圆”是海陆丰地区对甲子鱼丸的爱称。作为世界非遗的妈祖信俗,处于碣石湾的陆丰佳肴的这道精致贡品,时逢妈祖文化庆典上的奉祀筵桌,传习近千年如此“任性”,皆因其间沉淀着厚重历史文化,蕴含着民众祈愿万事顺遂,团圆满福深意。  相似文献   

16.
莆田妈祖民间美术是妈祖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妈祖民俗的各种事象;兵造型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物质形态;其品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莆田妈祖民间美术造型是妈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草原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现代化冲击科尔沁传统文化、部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是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基础。建立科尔沁文化生态保护区,确立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机制,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科学利用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立法,旨在保护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文化身份”与“文化符号”之一.充分利用对外汉语教学所具备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职能,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向外国学生讲授,有助于外国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完整性、系统性和独特性,帮助外国学生不断消除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一些障碍,进一步感受和领悟中国人的文化品格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