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为哥特,哥特文学与哥特电影有着许多共通点,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主题、人物、场景三方面着重探讨哥特文学与哥特电影共有的黑色主题、超自然的人物和神秘恐怖的场景,以此来说明二者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3.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长篇小说《慧血》讲述了一个美国南方梦幻般的哥特故事。《慧血》表象上未有典型英国哥特和美国初期哥特小说特征,也未有爱伦·坡和霍桑心理哥特的特征。奥康纳开创性地将哥特式写作技巧与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开启了哥特文学叙述的新维度,从宗教浪漫主义角度隐喻了美国二战后南方人的精神迷茫及罪恶感,对美国二战后社会矛盾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惑予以启示,进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芭蕾舞演员为文本身份所付出的代价。妮娜在舞台上同时演绎黑天鹅与白天鹅——两个对立的文本身份——向我们展示出,在当代社会竞争机制中,彼此否定的身份如何挑战符号自我统一不同身份的能力。妮娜对立身份切换的困境所言说的社会命题是:从传统到当代社会竞争机制的转变过程中,个体竞争者已从“安分”地固守于某一种身份,被迫转换为自觉地统一于多重身份,甚至是相悖身份。  相似文献   

5.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最近,俄罗斯大娘达拉素情·妮娜成了上海普陀区子长小区这一全国文明小区居民关心的热点。 其原因是:妮娜大娘的丈夫、75岁的罗守智老人突然患急性白血病,住院半个月来仅医药费就用去2万多元。两老膝下无子无女,每月靠从俄罗斯寄来的折合人民币3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闻听此信,居委会支书袁彩根、主任徐汉平立即组织居民募捐,以解大娘燃眉之急。 人们的关心使陷入困境中的妮娜大娘越发坚强起来。同时,她也打心眼里感激周围居民对她和她丈夫的关心。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感激之情,她不愿意一味地接受帮助。  相似文献   

7.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代表作之一。从哥特文学和哥特建筑的可比性为着眼点,把《厄舍古屋的倒塌》比作一座哥特建筑,以探寻两者的共同的渊源,从而展开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爱伦坡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对哥特小说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菲里莫·库珀的代表作《最后的莫希干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边疆罗曼史或革命历史小说,然而小说中充满了哥特色彩。分析表明,书中的洞穴和墓地是美国版本的哥特背景,而印第安人带给读者的恐惧等同于哥特小说中的恶魔和鬼魂带来的恐惧。处于陌生环境中的白人内心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投射在外在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恐惧效果。库珀将哥特元素与美国的经历和荒野结合起来,实现了对哥特的美国式书写,这种别样的哥特小说对库珀本人的创作和美国文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易》这部奇书,有如古代思想领域中的中国“哥特巴赫猜想”,从它产生那天起,注释和研究者就代不乏人,有关著述汗牛充栋(不下三千种),堪称世界之最。旧时各家《易》说,见仁见智,各有歧异,其目的却都是在努力寻找出一条走出这座迷宫的阿里阿德涅彩线。直至今天,人们研究《周易》的兴趣方兴未艾,指陈旧说得失,颇多建树,然亦有走得甚远者。本文拟就《周易》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亦即《易经》  相似文献   

10.
哥特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最初是18世纪欧洲作家藉此反抗外在的宗教和国家权力、反抗启蒙理性主义的表达方式,而美国哥特则是在美国未成熟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中‘舶来’并在这种背景下经由独立创造后形成的一种原初类型。它追溯了哥特中的暴力根源不是通过个人心理或宗教冲突而是通过作为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初始框架中导向暴力的思考。通过将哥特符码置于美国历史发展的场景中,这种场景也就成为美国被压抑的历史记忆的民族叙事。  相似文献   

11.
在《大金梦》里,海姆斯从新哥特场景的戏仿、悬念与新哥特迷惘氛围的营造、反讽与新哥特心理氛围的生成三个方面建构起新哥特叙事,揭示了新哥特语境中人性之恶的叙事表征。他用新哥特式笔触展现人类生存的焦虑,勾画出一种人类反启示录式的黑暗想象,显示了人在危机中的创伤感、惊恐感、焦虑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感。海姆斯把传统哥特元素与美国现实社会的文化语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在阅读中品味人性之恶,然后从人性之恶的恐怖感知中净化自己的灵魂,达到一种心灵顿悟的"崇高"。  相似文献   

12.
哥特小说源自于18世纪的英国,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等人将这一写作风格发扬光大,使哥特风格带有本土色彩。霍桑的短篇小说《红字》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典型的哥特小说,故事中的背景描写充分体现了哥特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收获》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2013年的新作。《收获》作为一部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及情节构造等方面均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当代哥特叙事。小说不但试图通过哥特形式,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还通过"活体幽灵"的女性哥特暴力话语叙事,揭示主体自我分裂本质为"家"与"非家"暗恐的博弈;不仅拟写并反思历史,书写当代英国社会条件下的种种个体或集体的文化焦虑,还表达了克雷斯试图通过重塑荒野审美话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性建构力量的愿景。  相似文献   

14.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创作的多部哥特小说中的一部。整部小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本德伦一家人运送棺材到杰弗逊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磨难。在这些磨难当中,死亡意向、恐怖的气氛、扭曲的人物心理等等一系列哥特因素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哥特小说领域的典范,挖掘这些哥特因素有助于我们对《我弥留之际》这部小说从整体上把握其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百舌鸟之死》呈现出独特的哥特特征,亦真亦幻的鬼怪形象布·拉德雷渲染出作品的怪诞感,孩子们夜晚探险、遭遇暴力凶杀的故事情节营造出作品的恐怖感。作品的哥特特征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助推了主人公的健康成长,揭示了作品向善向美的思想精神特质,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别样的阅读怏感。  相似文献   

16.
导演蒂姆·波顿的作品无疑是当今哥特电影的楷模,其作品中的哥特质主要表现在诡异的拍摄手法、童话式的叙事结构、高贵而阴郁的人物塑造以及摇滚与交响乐相融合的独特配乐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哥特传统视角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通过探讨作者在创作技巧上对哥特传统的借鉴和发展,论述小说受同代人冷遇、后世人青睐的原因,说明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界定会受时代语境的制约,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成功借鉴了哥特传统,还以此为契机无意暗含了现代派文学的创作特色,显示出了超越时空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代哥特文化是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弱势文化、消费文化,是以青年为主体,表现社会中一部分新生代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人生态度和社会关系的当代多元文化。恐惧、黑暗、死亡是哥特文化在最初时的基本元素,性是哥特文化发展到当代才融入进来的新内涵。视听是当代哥特文化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当代哥特文化具有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诱惑力。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文章以《弗兰肯斯坦》《简·爱》《呼啸山庄》为例,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地位变化,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些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女性哥特理论认为,女性哥特小说在情节、叙事技巧等方面,与男性哥特小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小说的情节多围绕女主人公逐步揭开男性社会向她隐藏的秘密而展开。《吕蓓卡》中,达芙妮·杜穆里埃通过对女主人公在逐步揭开秘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从无知少女到成熟女性的蜕变的描述,延续了女性哥特创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