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一方面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以讲故事为中心的古小说传统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以娱乐为本、以讲故事为中心的话语形式的蜕变,这对小说内部的政治话语构成了消解,使得"新小说"最终成为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2.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学史家不断重写中国文学史.芙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起源到1911>及其文学史研究具有独特地位.其文学史研究的特点在于要描述文学和文化的实际发生演变过程,展现文学传统中的"话语群体";要求文学史家运用"历史想象力";以题材来展现文学传统,考察题材的形式、主题、结构惯例和历史演变.这些观念和方法给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你以为呢"借助反问实现以问代答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演变为语用层面的话语标记.通常分布于对话语体的回应话轮中充当应答语,主要功能为:位于会话邻对中对交际对象的话语做出回应,具体包括观点附和和观点驳斥两小类.观点附和标记体现出立场一致特征,观点驳斥标记体现出立场对立特征."你以为呢"演变为话语标记的动因为主观化,机制为临界...  相似文献   

4.
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类似于语言学中对"篇章"的组织、分类、解释和评价,体现文学人类学言说方式及出发点,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立场,影响受话人甚至"语境"。中国文学人类学形成了独特的元话语,保证了这一学科的独立特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这一领域的发展格局。在文学人类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需要对以往的元话语进行总结、凝练与反思,重新理解和阐释"文学"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提升"当代"在文学人类学话语中的位置,在新的基点上推进文学人类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连接传统知识分子与现代启蒙者的师者承担了20世纪文学启蒙的任务,富有意蕴的师者形象成为一种身份符号.传统师者形象具有渠道沟通、价值预设和精神导引等功能.五四新文化运动既强烈质询传统师者的"道统"观念,又促使承担启蒙价值的新师者的形成.新时期文学启蒙精神的高涨再一次突显师者功能,"标本式"、"艺匠型"和"职业型"三种形象类型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阶段性表达,传递了师者传输启蒙理念的意义和限度.作为承担启蒙价值的文学形象,当下语境中的师者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何以为师"、"对谁言师"和"如何为师"这三个问题叩问了师者的存在基础、传授对象和立场姿态.  相似文献   

6.
"文本语境"的内涵除了"上下文"之外,还曾被瑞恰兹和巴赫金分别加以语义层面和话语层面的拓展,形成了另外两种更具广阔内涵的文本语境。三种文本语境都具有复义功能,为文学文本创造并保留复义。上下文的文本语境通过语词之间的语义交感,在语词的概念意义之外重组出新的整体意义,构成文学文本的基本意义;语义层面深邃而广阔的文本语境,以引入新信息的方式为解读意义提供更多可能,使文本意义呈现出复杂的复义状态;话语层面的文本语境,由语境和话语的多重性实现复义的创造,使某一话语在周围各种话语所构成的不同语境的折射中呈现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不应被看成是一种从原语到目的语的一种简单复制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并且这种思维活动是打破了词、句的传统概念,建立在更大一级的分析单位——话语上的,是更高层次的文学翻译的话语层思维。本文拟从话语的角度把文学翻译纳入到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功能的分析系统中,通过分析话语建构的七项原则,简要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话语思维所应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对于"强制阐释"之后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尽管目前有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但两种思路与主张都存在着理论构建的封闭取向及误区,并远离了具体的文学实践,而这也使它们终究没能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当代中国文论的重建要走出强制阐释的理论困境,就必须从其认识论根源入手,回归到实践这个根本出发点上来,从当代中国具体的文学实践活动出发,坚持应有的学科性质与中国话语构建,并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从而既克服张江先生批判的当代西方文论那样直接征用场外理论而造成的文学研究对象的偏离和当代中国文论话语自身构建的不足,又避免所谓"回归文学论"和"回归传统论"的重建思路与主张将文学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和在自我封闭中与西方文学理论对立起来而出现的重建误区,以推动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发展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延安文学在对文学语言的颠覆性实验中确立了"工农兵话语",并通过对其权威地位的确立,创造出新的文学话语体系。鉴于此,"工农兵话语"既是对"五四"后其他文学话语的转换,也是文学现代性重构中话语的转向。作为文学表意实践活动的话语,"工农兵话语"在语言表达和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三点:语言的革命进化观,语言的经验实证观,语言的实用目的观。三者之间以"工农兵语言"为扭结体现出内在的逻辑关系,遂使"工农兵语言"成为具有某种先锋实验性的语言资源,进入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视域。从文学现代性重构角度看,"工农兵话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顺时应势的"革命"选择,其中有合理的一面——文学现代性重构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和现象级存在;同时,由于它谋求的是建立整齐划一的话语言说和写作秩序,从而一定程度上漠视了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艺术涵容度和审美表现力,以及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与拆解:新中国“四十年”文学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以来的四十年文学,自始至终都对历史叙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此间各个时期的文学对历史的叙述都不是在纯粹审美修辞的维面上展开的,它们分别肩负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启蒙使命。"十七年文学"为巩固现实政权的合理/合法性提供了形象上的依据。新时期文学接续"十七年文学"的传统,以笔为枪,控诉和反思刚过去不久的民族劫乱,探索国家发展的前途。质疑过去文学赋予历史话语的崇高意义,新历史小说以解构的立场与姿态,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颠覆了历史话语的神话。新历史小说以消解"十七年文学"权威历史叙述为初衷,然而后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它正沦为一种新的历史叙述霸权。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中政治话语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小说界革命在政治视域误读传统文学的偏执下,带来了文学格局的调整,并在小说内部建立起一套政治话语形式,渗透进各类小说创作中。晚清小说变革排斥了传统小说的娱乐功能,造成了政治话语对传统“事学话语”的压抑。另一方面,“新小说”内部开始了从政治话语向“事学话语”的蜕变,这种以娱乐为导向的“事学话语”构成了对政治话语的消解,使得“新小说”成为了孕育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娱乐主义小说的腹地。  相似文献   

13.
在法国当代理论家雅克·朗西埃的话语理论中,摹仿原则的消逝与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共同导致了话语秩序的断裂;话语的平等带来文学的民主;而对文学话语的重新书写则是话语重建并沟通感性和理性世界的重要途径。朗西埃的话语观源自其对西方传统与社会的批评与反思,他提出以生活总体性发现文学话语的复杂性,恢复文学话语的平等,并通过对文学话语的重新书写与阐释来更新和激活文学,从而实现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话     
这一期两篇论文都是从20世纪文学史研究出发.探讨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和其所处的地位.前者探讨了20世纪文学中的抒情传统,后者探讨了当代文学(1949年-1976年)中民间英雄叙事的因素.这两个问题都是目前文学史研究中值得关心的新课题,尤其是前者,作者在以往20世纪文学研究的"革命"、"启蒙"两大主题以外另辟蹊径,开拓了"抒情"传统的话语空间,应该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20年代初欧游归来的梁启超积极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发表了一系列与早年"三界革命"时代的文学观判然有别的演讲和著述。他强调情感与理性、文学与科学的分界,并从阐发文学的情感表现本质,张扬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入手,将文学纳入其国学架构中,借助中西文学比较等新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重新阐释。梁启超的情感诗学成为实现其"宣传新文化"、"培养新人才"和"开拓新政治"主张的重要载体。由情感诗学所彰显的梁启超的新文化观,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形成深具启发性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并未朝着学院派精英们所期待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线发展。在宽松又保守的环境中,女性文学创作中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化写作仍被官方主流话语排斥。在此处境下,众多女作家向传统折回,或用牧歌的调子歌咏彼岸乌托邦,或接续"五四"传统给弱小者以人文关怀,或在现代城市生活和海外侨居生活的描写中回归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她们以迂回的路径和丰富多元的表现,在共同的心理基础上构建了丰富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7.
"传统"体现了一种可延续性,一种能够朝向未来的生命活力。在此理论基点上讨论新诗传统,其实是确认新诗作为一种文学书写的独特性,就这一点而言,新诗传统其实是一种话语储备。从语言和语境两个方面,可以进一步讨论新诗的语式、表达、美感生成及技法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对生命整体观及大宇宙生命活化的体验特点,显化了"生态文学"的古典形态。我们挖掘其"生态"内涵,既是一种现代阐释,也是一种对接;作为历史机缘,更成为现代与未来接续的必然。这种环绕"生态"体验的现代阐释,意在接通中国传统话语系统,把握中国文学体验的核心要素,将"生态"承载文学的运思与体悟,进而揭示文学价值及人的生存的"生态"标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于英语文学教学存在两种观点,有把文学课等同于特殊语言教学,有强调把文学批评理论引入文学课堂,这两种观点都不利于英语文学课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必须反对把文学作为语言教学内容来读,同时提倡"前批评",培养原创性思维和批评勇气,推进人文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在具有比较性质的文化沟通中,"自然"一词在中西文化文学中频繁出现,构成了文化话语实践中"共同的"意义单位.这种在各自文化语境中的"共同性",往往又构成了理解的起点,既决定了各自文化文学的形态,又以各自的方法创造世界和规范人在精神和实践领域的行为和话语表现.由于中国传统思维中所固守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力,其所成就的是一种感性具体精神,而西方则由其超念的思维模式,所成就的是摆脱或征服一切特殊性的从而在范畴中、在上帝和彼岸世界里实现自我合一的内在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