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拓宽就业渠道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渠道是劳动者就业的职业、行业的可能去向和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的统一。正确判断就业形势 ,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推进就业的金融支撑体系的建设是拓宽就业渠道 ,缓解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的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2.
女性就业状况是衡量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尽管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渠道多元化、行业的逐步拓宽为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领域,但是女性就业目前仍然存在着众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出现抱怨女性就业人数和比例下降,女性职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加深,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就业岗位需求相对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将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情况,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题,调节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塑造全面的市场就业环境;改革高校教育模式;研究"新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赵放  蒋国梁 《人口学刊》2023,(2):99-112
数字经济时代,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释放数字科技对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应是稳定民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数字科技赋能劳动力就业的内在机理,运用Probit模型、IV-Probit模型、KHB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科技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显著的赋能作用,能够促进劳动力实现就业,并且在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法、更换变量衡量方法、调整样本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信息流动效应、人力资本赋能效应和就业渠道拓展效应是数字科技赋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中间路径,人力资本赋能效应所占比重最大,信息流动效应次之,就业渠道拓展效应所占比重最小;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科技对高学历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应较强,对低学历劳动力就业的赋能效果较弱;对未婚群体就业的赋能效应较强,对已婚群体就业的赋能效果较弱;对中年群体就业的赋能效应较强,对青年群体就业的赋能效果较弱。结合研究结论,建议未来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到的加快信息流动、提升劳动者工作技能、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的功能,积极搭...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概率,还有效提升了职业流动后的收入回报。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女性、农村户籍和低学历劳动者的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和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三个途径,影响劳动者职业流动及其收入回报。文章以职业动态转换为切入点,拓展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视角,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畅通职业流动渠道,推动劳动力转岗提质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促进了新疆就业水平的快速提升。本文运用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度分析法,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对未来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新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强,并且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随着产值的增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提升就业潜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个体经济的就业函数,并利用1981~2007年个体经济发展的数据建立ARMA模型分析我国个体经济的就业与资金、收入等变量的关系,发现其吸纳就业的能力与营业收入、注册资金总额都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需要解决的经济难题会有所不同,如前几年我国努力解决的是通货膨胀的难题,而现在严重的失业问题又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当前的城镇失业人口为570万,国企下岗工1150万,农村失业人口1.6亿,此外,党政系统估计还要分流500万人,科教系统估计要精减400万人。有专家预计近几年我国失业率不会低于10%,这说明我国失业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就业问题的紧迫性。一、发展经济,吸呐就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就业量与国民收入量成正比,即国民收入的数量越大,国民经济所能吸纳的就业者就…  相似文献   

9.
为了协调我国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对1978~2005年期间我国的人口就业与不同产业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我国人口就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构建模型对我国不同产业的GDP与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不同产业的GDP就业弹性,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产业对就业吸纳作用的差异;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劳务输出等政策建议是缓解和扩大我国人口就业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就业不充分是当前就业领域中最突出的难题,总量不足与结构矛盾并存,隐性就业与隐性失业并存,学历 失业逐渐增多。产生这些就业困难的原因,体制转型是大背景,同时,经济和投资的高增长没能相应带动劳动就业的高增长、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以及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能力的下降,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将会逐步增加,特别是第三产业将会日益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导部门。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相应的是,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先是缓慢上升,80年代中期以来大致保持稳定,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已成为现阶段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就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劳动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城乡新就业人数大量增加。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小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不充分就业人员大量存在,劳动生产率较低,就业形势仍呈现很大的压力。要解决劳动力就业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依靠单一手段不行,需要广开就业渠道。本文探讨在东北亚地区国际合作的环境中,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缓解我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可行性。期望为缓解这一问题增加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我国东北地区劳动力资源及…  相似文献   

13.
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推动“三结合”深入发展史学敏近几年来,吉林省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的家庭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全局,不断拓宽渠道,为推动“三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1996—2011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对 FDI 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FDI 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仅滞后1期 FDI 对中部地区当年就业的创造效应显著,而其他时域的 FDI 对当年就业的影响均是负向的.因此,引进 FDI 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依靠 FDI 很难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20年来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东部沿海地区不断集聚生产的同时,没有更有效地吸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从而造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与人口、就业分布高度失衡。目前,建立完善的分享机制、进一步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的人口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建立健全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1991~2005年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数据检验了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结果表明,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进服务业各行业就业的增长。而且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越大的服务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越强,用中国的数据再次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就促进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使中国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然而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矛盾却日益严峻.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国民经济行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在直接和间接吸纳大学生就业上存在不同的特征,高等教育结构应依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各自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于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层次就业比重存在饱和点,但仍然能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第三层次就业率较低;第四层次就业比重过大。  相似文献   

19.
嘉兴市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强化阵地建设、拓宽宣传渠道、强化部门配合、满足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新农村生育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目前,部分东北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日渐枯竭的局面,而且东北地区又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基地,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如轻工业,因此成为遭遇就业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大批下岗工人形成新的贫困群体,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使资源型城市面临更重的压力,要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就要分析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的成因,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等根本性问题上入手,多方面寻求失业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