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安全隐患以及各种运输方式比例失调等.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负面效应的原因,并探讨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但是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文章根据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自身情况,提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性的交通运输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通运输资源是从事运输活动的条件和手段,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这两类硬资源,以及由运输系统中的人力、信息、组织与管理制度等构成的软资源。交通区位是交通行为与交通资源的聚集地。交通规划的目的,应该是在约束条件下通过交通建设实现交通资源在物性、空间和时间上的耦合效应,以满足规划主体在政治、经济、国防、社会及环境的需要。交通运输资源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其形成与使用的效率,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输业的规模和效率,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转状态,因此必须提高交通资源的形成和使用效率。对交通运输资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运输经济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4年4月20日,西南交通大学举办以“综合、绿色、智慧、平安”为主题的2014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与城市轨道交通高峰论坛,来自政府、企业及学界的150余位专家、代表云集,共话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和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打造了交通运输领域一次具有影响力的高规格、高水平学术会议。中国交通报、中国科学报、科学新闻等权威媒体深度报道论坛,中国新闻网、四川日报、四川科教台、四川在线等媒体聚焦报道,新华网、中国日报网(China Daily)、科学网、高铁网、中国高速网、凤凰资讯、腾讯网等网络门户纷纷转载报道。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需要从理论源头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交通运输观。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基本思想内容,结合中国交通强国建设具体国情,研究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交通运输观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重要理论体系,在内涵上包括:交通运输是按照一定目的改变人与物“位置变动”的活动,是独特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范畴,是导致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先驱,是需要合力建设的行业,是无产阶级实现团结的重要条件等思想内容。马克思交通运输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新时代应以投融资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挥交通运输的文化交流作用,增强国家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在经济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交通运输的发展内生于分工的演进,表现为单位运输成本的不断降低,而单位运输成本的降低扩大了市场容量,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交通运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分析了交通运输随着几次科技革命的产生而发生的变革以及交通方式的变革对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交通运输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企业兼并作为一种企业重组和扩张的手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现象,本文从运输市场、最佳运输规模、运输企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现状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兼并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以便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兼并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9.
企业兼并作为一种企业重组和扩张的手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现象。本文从运输市场、最佳运输规模、运输企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现状方面,对交通运输企业兼并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以便引导交通运输企业兼并的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交通运输部组建后,我国交通运输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为邮政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效利用各种交通运输资源,成为当前促进邮政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发展邮政业,水文对目前邮政业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邮政业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邮政业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其结论是邮政业必须充分利用交通信息资源,协调交通管理部门,依托交通网络建设,提高邮政服务效率,以促进邮政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因特网上专业数据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快捷、平等、方便和专业化的数据库检索方式,受到广大专业人员的青睐。文章通过对国内外主要交通运输数据库的比较,研究了目前因特网上交通运输数据库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网上数据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汴河在唐代具有重要的交通运输地位,它不仅把南方的经济中心与北方的政治中心连接起来,在黄淮平原构建了一个网状的交通运输系统,而且在政府漕运和商贸物流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漕运的命脉和交通干线。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快速推进,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简要介绍"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运用SWOT模型理论,系统分析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优势与劣势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发展提出了完善对外通道、加快建设城际快速线路和密切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等策略,供未来重庆综合运输枢纽的发展和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结合近年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实践经验,从运输需求角度对该理论的研究框架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并在此框架下探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从运输需求角度完善后的三维综合交通运动理论包括功能、结构、运作3个维度,其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性和分阶段的战略观特征;综合交通运输的基本任务在功能维度能厘清运输需求的最优计划信息,在结构维度能在竞争格局下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不同层面的供给数量和结构比例,在运作维度能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高效一体化协作;当前中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在功能维度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城际间完整高效的运输网络,在结构维度上需要充分发挥各运输方式的协同作用,在运作维度上需要真正理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行业是主要用能部门,其节能工作的实施对保证全国节能工作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论述重庆交通运输业现状,分析重庆交通运输业节能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节能对策。  相似文献   

18.
安全始终是交通运输生产的主题。本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事故与安全管理的特点,以安全工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轨迹交叉论的交通运输事故的机理模型,从理论层面推导出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应从改进管理做起的结论。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提出了加强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部分措施: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行业管理;日常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素质结构、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特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交通运输专业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事业远远落后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对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进行理论与现状分析,指出了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公共服务市场化不足,从供方因素、消费受益情况和市场化与管制几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市场化的路径,并从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引导、扶持市场发展、创新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和完善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交通运输市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