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型世言》奇花重芳,改变了晚明话本由《三言》、《二拍》,色领风骚的既定格局,形成了“三言、二拍、一型”三峰耸峙的新局面。较之《三言》、《二拍》,《型世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更广阔,叙述方式和叙述技巧继承唐宋以来的白话文学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晰的“有意为小说”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型世言》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型世言》是一部刊行于明代末年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共40回,钱塘陆人龙撰.专家们认为,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可与《三言》、《二拍》相提并论.因而有明季白话短篇小说应以《三言》、《二拍》、《一型》(《型世言》)为代表的说法.《型世言》在我国已经遗佚了四百多年,1987年才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图书馆被重新发现,书中的大部分篇目虽然都可在《型世言》的“剽刻本”如《幻影》、《三刻拍案惊奇》等书中寻见,但由于传世的《幻影》、《三刻拍案惊奇》等均为残本,并且对原著又多有截割和改易,甚至连作者的姓名也未予保留,其研究价值是…  相似文献   

3.
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丰富了“秋”的内涵;二是在“四时”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秋”与“忧情”“愁言”产生关联,“秋日”言“愁”成为一种顺应时令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九辩》中主人公“逆时而动”的情节,将“悲秋”主题升华到了哲学的层次,展现出一种“崇高”之美。  相似文献   

4.
晚明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以“树型今世”为编著目的,在题材选择、情境冲突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其恪守礼教摒弃世俗人欲,重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小说采用叙事 议论的叙事模式,情节平铺直叙,固然朴实,却缺乏艺术性。作者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忽视其娱乐功能,所以造成《型世言》的艺术价值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型世言》回避女性正常的爱情与情欲要求,宣扬残忍的节孝观,极端贬抑女性才情,走到了人性的反面。与同时期略早出现的“三言”、“二拍”相比,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型世言》呈现出倒退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编撰者的生活环境与境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们可以以《诗学》中有关史诗的理论话语,着眼于其情节和性格的必然律,来读解“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从《伊利亚特》的“头”、“身”、“尾”出发,通过文本具体分析其情节和性格的必然律。  相似文献   

7.
从“三言二拍”在入话、正话中利用唐代小说素材方面的情况考察 ,可得到一系列相关结论 :“三言二拍”三分之一的卷目取材于唐代小说 ;具体素材出自唐代小说原作及宋、元、明时期的野史笔记、话本、戏曲等各类著作 ,冯梦龙的《智囊》、《情史》等书是重要的取材中介 ;《拍案惊奇》的创作特点与“三言”一脉相承 ;《二刻》则以取材近世为主 ,较多体现了自主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联系《红楼梦》文本、脂批和明清中长篇小说创作与批评的大环境,从脂批中的“幻笔”去分析“钗黛合一”是其关键所在。“幻笔”是指《红楼梦》在叙述过程中,从选材到情节设置,总是迂回曲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够紧紧吸引读者的创作技巧。于宝钗和黛玉而言,则是指在小说情节发展进程中,二人由性格上的对立到心理情感需求上的和好,再到相契相知的起伏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著名俗文学家冯梦龙在搜集整理大量宋、元、明民间艺人“说话”的基础上,编辑、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史称“三言”,被誉为“话本小说的宝库”。“三言”是拟话本的代表作,与同时代人凌濛初的初、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三言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三百多年来,治中国古代小说者,都知道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短篇小说集。随着《型世言》的发现和出版,人们才获悉,除《三言》、《二拍》外,还有《一型》。但对《型世言》的研究,在大陆才刚刚开始。这里,我想就《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型世言》作者陆人龙是个怎样的作家?《型世言》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据我所知,1991年冬天,韩国学者、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朴在渊写论文《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之第二章时,在朝鲜王妃图书室乐善斋…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的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两说。在对现存诸版本《红楼梦》内容情节进行细读的时候发现的许多问题,如用“二书合成”的观点进行分析,则会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在“二书合成”过程中,有一些情节被删去或隐藏起来,薛蟠、秦钟、秦可卿三人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录鬼薄》说他“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其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主要讲述倩女和王文举的动人爱情故事,是元杂剧史上一朵奇葩。本文试着比较其与《离魂记》在情节方面的不同,如情节提炼、情节改造、离魂情节的处理,来看《倩女离魂》的情节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型世言》、《儿女英雄传》方位词“左右”的计量对比研究发现,从数量分布上看,《儿女英雄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非常接近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分布。从功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从明代末期到清代中叶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差距,但“左右”在两书中有着不小的差别:在《型世言》中,“左右”作为方位词,其各种用法才刚刚萌芽,基本上只能单用,作主语、宾语、状语;而“左右”在《儿女英雄传》中,除了单用,还可以与其他词联合成短语,作主语、宾语、状语和定语,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16.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时间状态中 ,分由“文”与“言”的途径以进行“当下即是”的传道活动。二者一名“近思” ,一名“传习” ,同出于《论语》 ,反映了追随孔子的理想。但其同名为“录”及其何以为“录” ,则尚可探究。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简称《木》),诗苑奇葩,千古绝唱。今之名人说,《木》诗塑造一个英雄形象,歌颂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慨;宋人何汶在《竹壮诗话》中说,木兰“勇不足以言之耳”。今之名人说,《木》诗冲击“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宋人何汶说,“木兰,孝义女也”,是颂其孝义。《木》诗所蕴情意为何?令人难以情测。但《木》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系列情节,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的。现在让我们遵循古人的经验,“披文以入情”,探幽访微吧!  相似文献   

18.
《型世言》是一部淹没近四百年的明代拟话本小说集,是话本小说大系中的一朵奇葩。由于它再次面世的时间短,只有十多年,它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及通俗性的具体表现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通俗的内容,“为市井细民写心”;二、通俗的目的,“暴露劝惩”;三、通俗的手段,“俗中求雅”。从分析中我们也可看出,它与“三言二拍”在通俗小说发展史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白桦林》是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众多经典诗歌中的一首.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诗歌的语言,以轻喜剧的形式来“呈自然之美”、“传人间之爱”和“言生命是美丽而优雅的坚守之志”.诗中的轻喜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