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伦理旨在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个伦理原则 ,它的价值指向也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说 ,三者都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传统伦理学探讨的是人际道德,生态伦理学将道德研究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认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人与自然整体发展,人与自然平等发展,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人格的系统塑造和教育之中,丰富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认知、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美感、生态责任与良知以及合生态理性的行为习惯和生态道德实践精神等。未成年人生态人格的塑造,应当明确生态人格的塑造在生态德育系统中的目标定位、注重生态人格形成过程和环境的系统性教育、“平等对话”、“自我内化”、“主动参与”等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价值意识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自然内在价值是人类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反思而得出的一种新兴伦理学范畴。自然价值论的宗旨是通过肯定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必然的伦理关系,把传统人类道德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调整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活动,缓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约束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改善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伦理学的历史演进和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伦理观念源于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而提出,经过一个世纪的孕育和思想准备,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区别于传统伦理的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生态伦理学,将伦理学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在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非人类中心主义居于主流。生态伦理学的建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逆全球化中经济人的伦理困境体现为道德人格缺失引发信任危机、经济理性膨胀导致人性物化、消费主义泛滥致使价值错位,它表征着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与理性精神的衰落。经济人需要一种生态自觉,将人、社会与自然纳入整体性关系之中,自觉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人是经济人面对伦理困境的一种自我革新,它具体表现在生态人格、生态理性与生态消费等方面。生态经济人重视生态人格,以实践中的生态人为基础,自觉遵循社会生态系统各领域的规范性约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抵制极端利己主义,自觉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生态经济人注重生态理性,以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为根基,在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发展人的丰富性,反对用同一性思维来压制他者的差异性,自觉克服狭隘的价值偏好。生态经济人强调生态消费,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高效简便的能量交换机制,追求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自觉提升人的自由能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在当代,发展生态生产力,践行生态文明观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生态经济学中,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自然观与价值观的关系.生态经济伦理观的存在论基础是人的关系性,其道德诉求是中道原则;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上坚持延伸的利他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利他的利己主义.生态经济学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上遵循对立统一原则,其终极目标和根本动力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其基本规范是节制、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9.
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伦理主张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人以外的生物 ,把关爱、道义、责任的原则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文章在阐述了生态伦理基本思想基础上 ,讨论了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及生态文明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时代来临的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在于它作为批判和解构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生成物,包含着对资本主义造成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平等的生态批判、对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合理性论证和价值追求,表达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和未来走向,蕴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道德教育是21世纪德育面临的新课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德教育,而是与人代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改造环境价值观,塑造生态人格,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构成要素、组织结构、发展模式、功能和价值。就其社会目标而言,是要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就其个体目标而言,是要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意义世界的缺失是社会危机的根源,意义世界是人类超越有限的本体世界所建构起来的属于人的世界。它包括伦理、道德,并以道德教育为中介完成自在的伦理向自为道德的转化。由于社会发展战略的偏倚,伦理向道德转化的链条断裂,伦理退隐、道德虚无,社会失序、个体自戕。拯救意义世界即是拯救人。拯救意义世界的路径:首先,回归传统并借鉴其他文化;其次,以源于类的"爱"为出发点,尊重人的生命及其他物种生命;最后是道德教育回归其本性。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池田大作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艾特玛托夫在探索人类的生态伦理问题上成了同路人。他们均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根源主要在于科技异化.理性发展失衡;他们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视为实现人内部精神的和谐以及人与外部自然世界扣谐的有效方式。他们的生态伦理观是二人宗教情怀的折射。但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上,池田大作比较倚重人类悲悯苍生之情;而艾特玛托夫则偏重表现动物的灵性。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推进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高校德育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根源.高校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格,突显人的主体性,彰显德育面向生命、启发生命、安顿生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德育环境与人、环境与高校德育系统、高校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成才关系的基础上 ,深入地分析了高校德育环境对德育工作的作用机制 ,提出了构建高校德育环境作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相应原则,并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一种新型媒体,它的迅速普及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所构成的虚拟空间里,信息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极为灵活,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开放,对各种信息的鉴别、选择和运用不仅仅是信息素养的问题,更为根本的是网络伦理道德(简称网络道德)的问题,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就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从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入手,给出在现代社会如何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来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人性预设是人们对人性所持的各种显在和隐性的态度和观念,它是德育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思想前提.要想对某种德育价值取向有深层把握和全景透视,人性预设是一种优先的观察点和视角.我国德育所具有的精英化价值取向,其主流的人性预设是"性善论".从内容维度来看,从性善论出发的理想主义的道德规范导致了诸多负面问题,逻辑地也成为精英化德育自身的问题,使其无助于培养有道德的人,削弱了德育应有的社会作用.从性质维度上看,其"道德人性论"的性质使人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意义的实现的途径,由此使道德理想主义的追求绝对化.导致德育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德育对人生意义的承担功能也给人文教育的定位带来困难,加剧了后者的萎缩和边缘化,不利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优化协调.这昭示着,精英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它所存在的问题是自身难以克服的.科学合理的德育价值选择必须对性善论的人性预设持审慎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20.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之师",他长达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教化的以德立人,以德待人,以德入世,及以德为中介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从中获得对构建当下人们精神家园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