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传播方式的改变对唐宋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传播方式的发展演变是导致唐宋词内在变迁的重要原因。最初,晚唐五代曲子词专为应歌而作,由乐妓演唱传播,因而形成了曲子词华艳婉约的特色。到了宋代,出版和手抄逐渐打破乐妓传唱对唐宋词的决定性影响,使宋词成为男性词人自我抒情言志的长短句诗体,从而在“婉约”之外更添“豪放”一家。  相似文献   

2.
酬赠唱和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宋词中亦多有表现.从词体发展来看,酬赠唱和之作在南宋,尤其是孝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风格更为开阔多样.从互动方式看,南宋文人以词酬唱主要集中在即席、临别、异地寄赠这三种情况下.与北宋相比,南宋酬赠唱和词在主题、功能、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特色:传统的艳情题材有所退减,家国情怀大为增加,词中的脂粉气与感伤气明显减弱;词体功能从尊前娱乐更多转向文人抒情言志,词甚至充当起了书信的功能;次韵的艺术形式极为突出,文人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歌拓开言志抒情与写景状物相结合的创作路径,说理成为显著特征之一。绘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写景状物,宋代山水画于深邃隽永、理趣盎然的山水诗歌处受启发,在传神写照的基础上寄意抒怀,以作诗的方法来作画,追求物之生理与人之情理的应会契合,充分挖掘出绘画抒情言志的审美功能,使宋代绘画的创作呈现出显著的文学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王晓骊 《学术研究》2002,(2):111-114
今天的研究者对词体性的认识,一般都以宋代文人词为文本基础,但文人词并不能代表宋词的全部。当文人词日益脱离音乐成为诗歌的别体时,宋代民间词却一直沿着音乐文学的道路发展,并在城市市民文化的孕育下遵循着市民阶层自己的文化要求和市民文艺的发展规律演变着,由此,宋代民间词的发展便具有了曲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在文化体征上,宋代民间词具有市民文艺特征;在表演形式上,具有表演化和伎艺化倾向;在文体形式上则具有句法自由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出自民间的词经由唐五代两宋的发展,在文人士大夫的一再推动下,至晚宋已确立骚雅精工的普遍倾向。姜白石和吴梦窗作为南宋后期双峰对峙的词坛大家,他们的创作在三个方面表现了晚宋词风的这一嬗变其一,提倡雅正的词学观念和精思的创作方式,代表了晚宋词人求雅求工、精思而作的普遍倾向和发展趋势;其二,在他们的笔下,“词主情”之情,从普泛化抒情转变为自传性抒情,词中充分表现男性自我情爱心理,体现了晚宋词坛注重抒写主观心态、内心情绪的重大转变;其三,作为词之“小类”的咏物词,出现了由感物言志到托物喻志、寄寓家国之感的转折,促成了晚宋咏物词的成熟。而梦窗词对白石词的继承和创新,更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词风嬗变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6.
宋初许多文人喜欢以辞赋来抒情言志。一些沉浮于宦海的文人,多以赋来抒发自己谋于稻粱、身为形役的苦闷;一些有志于挽救世道人心的文人,则以赋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抨击失之于道德的“小人”。宋初的抒情言志赋围绕着感慨自身遭际和表现人格理想两大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7.
杜诗的编年是宋代杜诗学的重要内容。杜诗编年及编年本的出现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是在当时社会风尚、文学观与杜诗接受观等多重影响下出现的。经过两宋诸家的努力,杜诗编年趋于完善。宋代现存杜诗编年本的编次同中有异。从对诗歌的模糊系年到对每首诗歌的准确系年,是宋代杜诗编年发展的重要一步,是不同结集者的杜诗观与社会大背景中文人杜诗接受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儒学全面发展的时期,儒学精神渗透到宋代词论中,尤其是深深地映射在宋代词论的尊"雅"观中,其中儒学的诗教原则、复古与崇正思想、修辞立诚的观念等成为了尊"雅"观的重要哲学渊源。在儒学精神的影响下,尊"雅"观中出现两种性质不同的中和之美,即诗教影响下形成的特定艺术风格和复古、崇正思潮影响下的艺术辩证法,而尊"雅"观中文质之间的关系由重文轻质、重质轻文发展到文质并重。  相似文献   

9.
宋代吟咏昆虫的词作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宋词中涉及昆虫的词作很多,但单纯以一种昆虫为表现对象的词作却较少。《全宋词》中的蝴蝶词和蟋蟀词是出现较多的昆虫词,我们选取这两类词作,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文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找寻宋代昆虫词的发展脉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言情"的词向"言志"的诗逐渐靠拢,词与诗不再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进而完成了词作的开拓与蜕变,由此凸显宋代昆虫词在中国词史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词中有大量的钓叟形象。钓叟形象在宋词中具有深层的内涵,文人在看透尘世、遭受贬谪等题材的词中借钓叟形象营造出不同的意境,赋予这一形象不同层面的隐逸情怀,映照了宋代文人的独特审美体验。这一形象是在宋代特定的时代背景、诗学传统的继承性和词人自身遭遇等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艳词”与“小词”、“本色”与“诗化”是北宋词学观的两对最主要的理论范畴 ,前一对范畴体现了北宋文人对词之体性与价值的误读 ,后一对范畴则是北宋中后期对词的本体误读的结果。北宋词学及其观念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导源于他们那种建构在误读的基础上的词学观 ,而此种词学观念的深层根源则是当时以复归的儒家文化为价值指向的士人人格与主体精神的冲突。对这种深层文化根源的追寻与观照对于准确把握北宋词和词学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片词由北宋的柳永首创,是词在体制形式方面不断发展的结果。宋代多片词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情思意蕴丰富。多片词往往将叙事、写景、抒情自由灵活地穿插运用;明显增加了叙事成分,清晰地展示出事件的过程;不仅逐渐变直线型叙事为曲折叙事,有的更打破了单线叙事,变为双线叙事,形成错综变幻的艺术结构。多片词注重事件细节的描写,抒情叙事更加婉曲细腻,营造出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的意境。柳永、周邦彦和吴文英是写作多片词的三位高手,在写景叙事抒情尤其是章法结构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多片词的出现与发展,显示出宋词叙事抒情与章法结构艺术的进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晏畿道所代表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北宋时期士人心态和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时宋代文人士子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思维的折射和反映.工致言情的词风与生平坎坷起伏的遭际,导致了晏畿道感伤词风的形成与臻于完善的过程,其清婉伤感与格律精微体现出宋代词体逐步成熟与完备的发展历程,颇具考证与论议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坊词是宋代文人参与宫廷宴乐活动的特殊产物。本文就苏轼教坊词的创作背景与结构体制展开论述 ,考定苏轼某些教坊词的创作时间 ,并以苏轼教坊词为引子 ,结合相关材料 ,考察宋代宫廷乐舞与杂剧的演出体制 ,澄清王国维、周贻白等学者对宋代宫廷乐舞、杂剧的一些误解。附带论述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与杂剧艺术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韩愈时"情"的独特规定可以概括为:一种源于主体自觉的道德激情.其要点有二:一、"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感的抒发、宣泄,而是带有强烈的道德属性;二、"德"并非外在的道德规约,而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决断.韩愈的抒情观很难在"言志"与"缘情"两大传统中找到一个非此即彼的归属.对两种传统,他都是承中有变,在继承和扬弃中确立了"情""德"并重,张扬主体的抒情观.这种抒情观,本身即是抒情与明道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词的产生及早期的词论段晓华龚岚在词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词学专著虽然直到南宋后期才出现,但自唐代曲子词萌兴以来,便伴随了词客文人对它的揣摩、体认与鉴赏,从而形成一些萌芽状态的词学论点。这些看似零星片断的议论,已较广泛地涉及到词体的特质与创作、风格诸方面...  相似文献   

17.
何尊沛 《中州学刊》2006,(5):229-233
我国第一篇诗学专论《诗大序》,在总结先秦儒家诗学的基础上首创了“情志”说。这一理论光源在煌煌普照诗学领域的同时,对千年词学亦产生了强烈辐射,由此引发了长期纷争不息的“情志”冲突。历代词学家或主张“缘情”,或主张“言志”,或主张“情志”统一。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探索,终于调和了“情”与“志”这一对词学矛盾,最后为词体文学作出了恰当的定体定位,使词成为以“缘情”之体貌蕴含“言志”之内核的复合体,从而在文坛上与诗歌并驾齐驱,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8.
向迪琮作为近代中国词坛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词人,对词学有一定造诣。他与南社诸词人有频繁的词作酬答赠和,又积极地参与了民国时期的主要词社如"漫社"、"聊园词社"、"如社"的雅集活动,因此,他的词学观和词学活动对构建近代词史具有重要意义。他承袭常州词派的词学观,制词方面转益多师,取法宋代诸词人,重视比兴寄托,艺术上融情寓景、词风典雅清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民国词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宋代咏物词的创作蔚然成风。《全宋词》收录咏物词 2 0 0 0余首 ,约占全宋词的十分之一 ,所咏物种多达 2 0 0余种 (其中南宋咏物词有 1 2 0 0多首 ,约占宋代咏物词的四分之三 )。词家或应物斯感 ,触兴生怀 ;或借物逞才 ,彼此唱和 ;或依托物象 ,抒情言志……其中不乏因咏一物而声名大噪者 ,如“叔夏 (张炎 )春水一词 ,绝唱今古 ,人以张春水目之”,也有专力咏物、“以此擅场”的王沂孙。此外 ,还有咏物专集《梅苑》、《乐府补题》。然而 ,一般论者多囿于单个作家、单个题材、某一阶段的讨论 ,而较少有人将宋代咏物词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现象 ,…  相似文献   

20.
"味"、"韵"、"趣"、"格"、"气"是我国古典词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它们在宋代词学批评视野中较早得到运用或阐说.这开启了后世词学审美的基本取向,从内在影响了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构架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