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培养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化新要求和基础教育新课改等多重挑战,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比重过低、课程设计实践性不足、教育实习环节薄弱等问题。为了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要,必须从突出师范性、强化实践性、加强地方性三个方面,改革和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     
<正>《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明确师范院校办学定位,优化师范生培养工作布局""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打造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发展共同体"。本期刊发的两篇论文与以上内容息息相关。第一篇就新师范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发展面临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断优化,高等师范教育为适应自我生存和发展,也经历着多次转型的尝试。近年来,许多地方性综合大学也开始涉足于师范教育,相继建立起了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纵观这些年来地方性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实践,一些问题已经日益突显出来,如师范教育在这类大学边缘化、教师专业性弱化、师范教育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不协调等。面对这些问题,该类师范教育应该如何应对,既事关这类地方性综合大学师范教育近期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又事关我国师范教育的百年转型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性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如师范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比例下降,而师范生招生人数不断上升,师范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等,探讨地方性师范院校如何转变办学方向,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创新教师教育,形成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作为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童趣化"素养不仅是儿童文学的专业素养,更应是师范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而发展中的高等师范教育却面临着"童趣化"素养日趋缺失的问题,整合重组的教师群体成为症结所在。这势必影响师范生儿童情趣的养成,直接对未来的小学教育教学形成负面效应。文章以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为例,通过对师范发展历史的回顾,对高师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形成"童趣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师范中文专业大学生必须学会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这是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特别重视和强调的问题,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同时学会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因此师范中文专业大学生必须正视自身问题,学会合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准入的新政策要求师范毕业生须参加并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方可从教。师范教育类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新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确立新形势下的教育质量观——职前教师教育质量评价要以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为合格,以毕业生通过教师招聘考试为良好,以毕业生的教师专业素质全面、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优秀。这一质量观的确立,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统计与公布师范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率,也需要高师院校以师范生培养质量为标准确定师范教育类专业的招生计划,更需要师范教育类专业开展师范毕业生"双考"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明确培养职责,通过"适应"与"超越"相结合的职前教师教育改革,达到培养优秀教师的目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特征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性作为教师教育的内在属性,是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殊性所在。近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征经历了清末对师范性的追求、民初师范性的彰显、新学制下师范性的削弱、“三民主义教育”下师范性重新抬头这样的发展过程。现在,师范性的必要与否、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师范性的落实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必须进行思考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制,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也是伴随着这三个学制的颁行而建立、改革和发展起来的.论文通过对"三个学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并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兴办教育,"首重师范";师范教育,德育为首;突出师范特点,提高教育类课程比例,注重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解决广东省教育资源不平衡和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广东省教育厅制定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建设广东特色"新师范",助推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文件要求必须构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依据国家教师教育有关精神,基于新师范建设目标,着力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性改革和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培养适应并能引领未来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卓越教师。通过改革实践,为师范生构建了“职业导向为主体,学术导向和生活导向为两翼”三维发展目标,同时建立了“二次选拔制、多学科制、双导师制、小学期制、课程模块制、研修制、游学制、考核制”八个制度的保障,全面构建出富有创新性、成效性、发展性的未来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不仅为教师教育领域提供了典型案例和经验,更重要是提供了有效模式和创新机制,在制度层面、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1月17日,"2011年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文轩、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中国教师奖励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季克异、福建师范  相似文献   

13.
论新形势下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特色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转型与改革要服务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存在着"综合性"与"师范性"或"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高师院校的师范特色亟待加强。高师院校要从"定位培养目标,选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型课程"、"加强统筹管理,力避各自为政"几方面,努力强化师范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晚明闲赏生活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癖"作为时代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日趋成熟。"癖"一方面代表着文人审美感官力的进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审美客体的形式化,审美经验与规律在晚明得到了较好的总结,"癖"观念的成熟是审美的进步。然而,"癖"也意味着文人在自我生活空间中的沉溺,而缺乏海纳百川的宏大情怀,由此,"癖"的极致发展必然走向病态与畸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台湾小学教师对实施融合教育的教学困扰情况,我们以南投县小学普通班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南投县小学普通班教师实施融合教育的教学困扰情形属于中等程度;教学困扰各层面由高而低的顺序为:"课程教学"最高,"专业知能"与"教室管理"居次,"支持系统"最低;教导班上学生障碍程度不同的教师,整体教学困扰有显著差异;在"专业知能"层面,学生障碍程度为中度的教师教学困扰较高。  相似文献   

16.
实施公费定向培养乡村小学全科教师政策,是现实的诉求,也是历史的复归,是对当下教师培养体系体制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但在实施中,存在部分教师培养机构认识不到位,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对全科教师"全面素质"培养不足,措施不多;生源素质尚有差距等问题。为保证该项政策理想的实现,必须深化认识,提高政策实施的责任感使命感;研究教师核心素养,强化乡村教育情怀养成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重建校园师范文化,落实师范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持续提高乡村教师定位,吸引优质生源。  相似文献   

17.
与"学院派"产生的语境相似但又有着本质不同,"新学院派"的出现,同样与当前电影环境中不加节制地娱乐化、商业化倾向有关,只是,和"学院派"曾经高举"文艺"的旗帜与"商业"抗衡的初衷不尽相同,"新学院派"并非只是后人的追评,它是基于当前中国电影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也是基于一种消费主义社会的文化空间而主动提出的一项电影改良策略。在新机制和新理念的影响下,"新学院派"导演及其作品必然呈现出诸多新的美学风格,同时,由于"新学院派"导演同时兼有"教师"这一多重身份,因而,在这些"新学院派"导演已然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电影新人才的同时,也必将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8.
"化"是《周易》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化"在《周易》中是阴阳相感的结果;同时,"化"也是"变"的一种形式。"化"上达宇宙自然,下通社会人伦,又影响到审美与艺术。在自然层面,"化"是生命生成之道。在社会与精神领域,"化"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种方法和途径。在艺术创造层面,"化"体现了阴与阳、主与客、物与我、情与景的融合无迹。  相似文献   

19.
网络环境的形成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影响,同时也悄然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扮演"好新角色、发挥其"导学"作用,高校"两课"教师要自觉转变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跟踪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以适应网络环境下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20.
教师资源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优质教育的最重要的"软实力"。目前,存在着教师资源运作低效及浪费的现象,这将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文章认为,学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师资源管理理念,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资源管理制度,努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教师资源的系统开发,确立全面公平的教师资源考评体系,从而达到对教师资源的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