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蛤蚧、龙眼树、桄榔树、糯米糍粑,特别是壮锦这种壮族地区特有的风物的直观形象,寄寓着壮族劳动人民的微妙情怀。“桄榔树直过梁柱”,“壮锦被毡的花纹多过蛟龙的花纹”……正如果戈理所说的,这是作者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对桄榔树的深刻观察,以及壮锦花纹“金线银线皆心线,红丝兰丝皆情丝(思)”的审美感受所唱出的心曲。汉族诗词中松、竹、梅是坚贞高洁的人格的象征,壮族民歌中的桄榔树——“桄榔树最  相似文献   

2.
地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与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从壮语地名命名的分类上,可以窥见壮族地名命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揭示出壮族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3.
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语言符号,它还蕴舍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或社会丈化内涵,所以地名的译写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同时还具有传递各种文化内涵的功能.地名的译写应以音译为主之外,"等效原则"则是实现文化有效传递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壮族语言文化研究之第一篇,主要阐述了壮语地名的命名特征,论证了壮语地名所反映的壮族先民早期分布的地域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3月22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对地名保护和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有关专家表示,地名文化保护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国家相关部门站在历史高度,对洋地名进行全面清理,不仅是方便市民生活的需要,更是对传统地名文化的敬畏!洋地名频现中华大地"有名,万物之母"。古人对于地名十分看重,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能都是轻的。我们也看到,古人留下来的很多地名,有历史有文化有精神。  相似文献   

6.
地名重名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无论国际间或区际间都存在着等级不同的地名重名现象。这些大量存在着的重名地名给人们生产、生活领域造成了诸多不便,乃至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会妨碍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各国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成立后一直在努力协调解决联合国各会员国的地名重名问题。一些国家的地名工作机构相继进行了地名重名的标准化处理。我国政府也开展了全国性地名普查工作。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一定能得以科学地解决。  相似文献   

7.
"厝"字地名是闽方言特有的普遍性地名,理论上,应该分布在整个闽方言区。但是,通过电子地图的搜索,在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方言区却没有发现"厝"字地名,成为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从语音和意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论是,雷州方言"厝"字与"宅"字音义相同,"厝"字地名被"宅"字地名所代替。  相似文献   

8.
从当地方言音义以及地理位置等角度探讨了福建省龙海市白水镇若干地名的正确用字,认为“磁窑”应作“瓷窑”,“大下”优于“大霞”,“内人口”应规范为“内垄口”,“山尾”可以沿用“山美”的雅称等。地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地名用字问题相当复杂,应全方位统筹考虑,促进对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一、从地名看语言演变 地名与语言 地名是人类社会产生语言之后,对周围地理实体加以识别和指称的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生活环境的社会历史产物。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地名是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地名都是通过语言而存在,通过文字而形诸记载的。 地名和语言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在地名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名如北山(封川)、黄岩洞(渔涝)等反映自然界的特征,特别是地理的特征,而文化地名如天地坛(封川)、下营(杏花)等则是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以及心理等影响的。 地名有其持久和稳定性的特征。它一经命名,往往历时不仅长于人的寿命,甚至比创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历史形成的,是人类的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地名反映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及其它特征。在鄂西这块广大的土地上,生息着20多个不同的民族,她们为了区分周围的不同的自然环境而给予各种命名,借以达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使鄂西的土地上染上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印迹,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鄂西民族地名文化,它反映着鄂西各族人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时的多种情感,如希望的和失望  相似文献   

12.
地名一般指的是陆地的名称,但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不光是陆地的名称,而且也包括湖泊、海洋的名称。它既包括自然地理名称,又包括社会经济地理的名称。具体来讲,地理里包括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物和村、乡、镇、县、省、国家等居民地的名称。它的地域范围从小河到大海,从平原到山地,从小村庄到国家。因此,地名是陆地、水域和居民地等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另外,地名命名的对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领域的扩大,不断地扩大到海底和宇宙世界。  相似文献   

13.
能连续不断地背出近9000个地名,而且对主要地名的海拔、经纬度、常住人口、交通状况、名胜古迹、土特产品等都说得十分清楚,他是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的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目前记忆地名数量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刘仁军。 日前,记者在西单图书大厦四层的地图专柜找到了刘仁军。站在我面前的年轻人,中等身材,青春勃发,风华正茂,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聪慧的光芒。小刘正在贪婪地翻着各种版本的地图集、册,收集有关地名的数据、资料。我们一起来到位于西单北侧二龙路的地名研究所,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地名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4.
地名是一定地域的名称,也是一定人的生存空间的名称。地名在形成过程中,既有自然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又有民族的因素。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域内除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地名外,地名中还存在大量的特殊现象,其诸多地名形成与演化的过程与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密切相关,考证之可佐证、引申出若干历史史实,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过去陕西和今天张家川两地回族聚居社会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15.
地名学(toponomy)研究地名的由来、含义、命名规则、历史演变、语言结构和语义以及语言间的转译等。它是集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领域,因为地名的形成或创造取决于多种因素,往往与居住群体的经历、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有密切关系。人们透过地名可以观察一个社区或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其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与外界的交往,以及在某一时期的主体意识、心态和悟性。因此,研究地名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一、英汉地名史中的民族印记(Thereflectionofna-tion)英语地名是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往往带着明…  相似文献   

16.
西樵"云"字地名是当地自然风光的投影,苍茫秀色的写照。西樵"云"字地名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与儒、释、道三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樵"云"字地名还反映出西樵人的精神寄托和志趣追求。透过地名可以窥探当地诗意的生活,了解千百年的乡风民俗。  相似文献   

17.
易峰 《社区》2007,(13)
有着850多年历史的北京城,地域文化浓厚,其特点之一就是在一些地名的命名上,表现出北京人浓厚的民俗情结。据统计,在京城地名中含有"福"、"禄"、"寿"、"喜"和"安康"、"太平"等吉祥字眼的达150多个,人们将自己的心愿用地名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出来。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地方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已名存实亡,但一些地名因其称谓独具民俗色彩,还是时常被人们提起。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地名往往带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随着历史的变迁 ,各地的文化类型有可能发生分化与融合 ,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可能会慢慢失去其独特性 ,但地名却大都世代相因 ,变化极小。通过对地名的探讨 ,往往可以发现许多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有关的珍贵资料。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城市地名由来的探讨 ,揭示了四川省城市地名由来所遵循的主要依据原则及命名时所反映的一定文化内涵 ,对了解四川省城市地名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疑聚着人类发展史的信息,可以为研究它产生时各民族的生活特点、思维模式、自然环境及语言特点提供宝贵资料。可以说,地名是人类发展史积淀在语言中的“活化石”。 云南史称“滇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自庄跻入滇,汉武帝降滇置郡到明初沭英随傅友德率军入滇屯田至今,凡二千三百多年,云南各民族共同开发这块蛮荒之地并创造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滇文化。云南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