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慧的女人做后盾,这似乎是古往今来,国内国外普遍的家庭阴阳平衡模式,那么,一个成功的女人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家庭呢 ?  像顾秀莲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该有一位为她甘当人梯的好丈夫吧 ?  在共和国的档案里,顾秀莲是一个闪光的名字。第一位女省长,化工部第一位女部长,如今她是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顾秀莲的老伴儿,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数学教授,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们夫妇还有一段动人的佳话呢。   那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时,顾秀莲就坐在台上。…  相似文献   

2.
当笔者经过允许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附属儿科医院明亮的手术室时,只见一位纤弱清秀的女主刀医生正全神贯注、动作敏捷地在为患有“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4岁女孩进行手术,她就是我国小儿外科第一个女博士郑珊教授。据同仁介绍,郑珊从医18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诊断和独立处理普外科及新生儿的各种疑难杂症。每年除主持大小手术300余例外,还抽出2个月的时间到门急诊为“小病人”治疗,她的医技在全国小儿科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郑珊出生在福建一个军医家庭,母亲是一位成功的儿科医生,家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她是一位旅行家,出生于日本、求学于美国、辗转于非洲,现为中国外文出版社外籍专家;她是一位教育家,曾开办过属于自己的学校,目前仍义务地站在教学的第一线;她更是一位公益家,创立了自己的公益组织地球社区网(ECCN),致力于帮助社区与大自然展开合作。她就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谭思婷(Stephanie B.Tansey)。小小咖啡馆彰显"可持续"夏日的一个午后,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家咖  相似文献   

4.
中国儿童的美国家庭当中,只要一提“中国萌芽”网,大家就像谈起自己的朋友一样,感到熟悉而亲切。“千里之缘一线牵”。王晓宁和她的“中国萌芽”网,就像一位真诚的“红线女”,用一条无形的红丝线,牵起了许多与中国和中国文化有缘人的手。  相似文献   

5.
2005年,葛潘·纳卜芭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敲响葛潘老师的房门,来开门的是位女学生,在她身后相迎而出的是一位满头银发、身材娇小玲珑、精神矍铄的慈祥老人,她就是葛潘老师。落座后,我们围绕着教育这个超越人类的话题聊了很多很多。葛潘·纳卜芭出生于泰国东北部的一个华裔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就读于泰国的著名学府——朱拉隆功大学,并在那里完成了文学和教育两个学士学位、巴利——梵语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来到泰国清迈皇家师范学院任教,开始了长达38年的教师生涯。清迈皇家师范学院是一所由泰国皇室御…  相似文献   

6.
心语 《人才开发》2001,(5):10-13
她是一位美貌而家底殷实的英国小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为她着迷的人们万万没想到,她的最爱却是中国,却是中国人民;人们更没想到的是,学识渊博的她学成以后执意到了中国西部偏远的农村,将自己的青春、学识一点一滴地倾注给正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中国农民;她甚至为此于1996年就专门在英国注册了定名为“四川农村发展组织”的慈善机构…… 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授予她“友谊奖”的崇高荣誉,朱总理高度称赞她为“参与西部开发的美丽天使”。  相似文献   

7.
站在窗边,凝视着远方,在大海的尽头,你现在过得还好吗?
  梅干(Meghan)--我的第一位外籍教师,也是第一位敲开我心灵大门的外教。她来自美国芝加哥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来中国的大学担任一年实习老师,每周我都会和她在一起练习口语。梅干长得白白净净,一双湛蓝色的大眼睛,身上散发着一股独特的气息,嘴角常挂着微笑,笑靥如花。她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因为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直到如今,每当看到她送给我的礼物和她每节课写给我的单词讲义,都让我不禁想起她:“梅干,你在美国过得还好吗?”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子后面,必然有一位贤慧的内助,而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后面,也必然有一体贴入微的模范丈夫,在众人的眼光中,创业的艰辛,似乎决定丁在一个家庭中得有一方为另一方作出奉献。然而,周氟兰与陈兴岐却在结成伉丽的30年里,谱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比翼双飞的乐章。 “家庭是我平静、温暖的港湾,也是我发展事业的加油站。”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周氟兰如是说。她曾四度得到全国、市“三八”红旗手,市“巾帼奖”殊荣,先后获得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优秀厂  相似文献   

9.
林清美,一个富有中国味的名字。可她却是一位地地道道60多岁的日本退休教师。她曾随丈夫林正康先生于1993-1995年在我工作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任教,同时,也是我教了两年汉语的一位“学生”。林清美老师离开中国回日本已有两年多了,可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怀念她。一直打算把我认识的这位日本老师兼“学生”的一些事写出来,第一次见到林清美老师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那是1993年9月,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请我给刚来中国的日本老师林清美教汉语。当时我没多想就答应了,可第二天去见面的路上,心里不免犯起响咕来。我一句口语都不会…  相似文献   

10.
提起戴爱莲,人们总是同时想到舞蹈。她是中国舞蹈事业颇有建树的元老之一,后辈尊为师长,因之称其为“戴先生”。时下她虽七秩又五,却依旧活跃于中外舞坛。小小舞蹈家戴先生1916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多巴哥四代华人家庭。孩提时,她常常闻“乐”起舞,超前显露艺术天资。每当夜幕  相似文献   

11.
说来偶然,我的一位朋友小支在闲聊中对我说:“你们当记者的能不能报道一下我的老师呀?她教英文十多年,分文不取,有200多位学生受益于她,那精神真叫棒!”时隔数日,我真的去拜访了这位夫人。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为了感谢和表彰那些长期在华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30位外国友人,授予他们“外国老专家”的荣誉称号,外文出版社法籍专家戴妮丝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于1952年随丈夫李风白先生来华,在外文出版社从事翻译改稿工作。该社出版的大量法文书籍,大部分都是由她改稿润色,她还参加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法文版的润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谭傲霜,我早想采访的人。她,中国人,俄罗斯籍,有日尔曼(德国)血统。记者、翻译、运动员、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汉语教研室唯一的女博士。她,身世不凡、经历坎坷、命运多时,却终有所成。她,汉学界享有盛名,俄罗斯文化名人。 (一) 谭傲霜,祖籍上海。1931年出生在一个世代殷实的地主家庭。祖父是位开明人士,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早期的辛亥革命。在中国需要“医治”的新思想影响下,祖父母为儿子选择了“医生”作为未来的职业。其父,1921年就读北京大学医学院,其后,由于战乱和“西学”盛行的原因,远赴德国…  相似文献   

14.
BRIGITE女士是德国女性问题专家,也是一位深受女读者喜爱的作家。她在心理学、社会学、女性升学、就业等方面都有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建议,在读者面前,她更是一位贴心的咨询家。现将她的《女性求职100问》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本刊将陆续刊完,相信她的指导能给我国众多求职者尤其是女性以切实的帮助。本书译者系上海康培职业信息中心翻译部主任魏丽萍女士,她曾在德国进修“职业分类与指导”,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和职业指导师。发表时编辑有所删减。  相似文献   

15.
陈香梅女士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颇具影响的国际社会活动家、记者、作家。她身居海外,心系中华,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长期致力于中美关系改善和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近十多年来,她往返于中美之间,穿梭于海峡两岸,奔波于祖国各地,以炽热的民族责任感,关心着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深为国人钦佩。 她虽已年届七旬,但依然是风韵犹存,雍容华贵。她十分健谈,而且谈之有情,谈之有物,谈之有理,充分显示了她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陈香梅女士爱下基层,接触群众,每到之处,她热悄洋溢,即席演讲,即兴挥毫,她下笔轻捷,心想笔至,一气呵成,潇洒自如。她的才华出众,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惊讶,感叹不已。有一次,互相的倾心聚谈,激起她的殷殷爱国之情,她会当场引吭高歌一曲“满江红”。  相似文献   

16.
江鲲池 《人才开发》2002,(10):16-17
自“五四”运动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人才辈出是这个历史时代的特征。本文主人公宋亦英就是经过抗战时期孕育、新中国成立前后涌现出来的一位杰出的诗、词、书、画才人。她于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加入中  相似文献   

17.
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融进着浓浓的50周年国庆气氛。国务院前副总理黄华和为我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及夫人会聚一堂。他们中有一位额头上布满岁月苍桑的老者──被誉为“医泽广媲美于白求恩”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柯棣华夫人郭庆兰。 笔者对她初悟时的感觉全然没有“轰动效应”。只觉得她是一个很普通、极平常的老人。但经她滔滔不绝的谈话,从儿时的经历,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延安参加革命,后到北京、大连,好像有永远打不住的话题。她的人生犹如一段美丽的故事。1941年的一个秋夜,一个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她…  相似文献   

18.
有这么一位妇女,她到一家宾馆应聘,得到了一个服务员的位置。上班的第一天,领导把她带到卫生间对她说:“你的工作就是刷厕所”。她几乎怀疑自己的耳朵,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是个有才能的人,刷厕所是大材小用。领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她尚且在襁褓上嗷嗷待哺,母亲就改嫁去了台湾。此后,再未归来。那时,她刚满2岁。 14年后,不满封建婚姻束缚的她,独自离家,去了灯火辉煌的大上海。 25岁那年,她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名叫张林的小伙儿,并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为了躲开家庭的重重阻挠,成全这一段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和张林一同逃到青海,开了一家小小的电器维修部。  相似文献   

20.
曹蕾  海仁 《人才瞭望》2009,(11):54-54
胡翠莲是一位出生在农村的姑娘。从18岁开始就从事焊工职业,在弧光闪烁、焊花飞舞中,一千就是20多个春秋。她曾两次下岗.但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所从事的焊工职业.多次被市、县评为“科技能手”。如今.她是江苏省金湖县唯一的一位焊工女技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