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加缪的《局外人》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通过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视角,将小说的主体性遮住,却没影响小说故事情节的进行;采用了“零度写作”式的摄影式外视角,打破传统的第三人称的窠臼;“零度写作”式的叙事时间对《局外人》谋篇布局,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荒诞的世界,塑造了一个对现实世界及自身命运均“无所谓”的局外人形象.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深远影响,《局外人》的语言“澄明”、“透彻”,另外,简单句、短促句、中性用词及间接引语被广泛运用,一改传统情绪宣泄为暗含式、隐藏式的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这些风格不但有助于叙事主体的消解和作品感情的沉淀,还为读者提供更多维的想象空间,将主人公内隐式的炽热情感勾勒于无形.  相似文献   

2.
《符号帝国》是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视角研究日本文化的一部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视作各种符号,并破除符号中能指与所指之间固定的对应关系,通过符号的去蔽与事物的还原,使得意义归于空无,从而得出了日本文化空与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罗兰·巴尔特认为传统文学活动构造了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神话”,为了解蔽这个资产阶级神话,他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论断;于是,作者就转变为“抄写者”,与此相应,作品就成了文本。实际上,后期巴尔特称为“洋葱”或“踪迹”的文本是一个多中心且不断差异化的异质空间,其意义诠释具有无限播撒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后结构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哲学上研究重点的转移。它对人文科学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产生于文学领域的零度写作理论可以说是这种转向思潮的主流。针对零度写作理论的分析,阐述这一理论对哲学中语言学转向的反作用力。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学界,罗兰.巴尔特常被看作大力提倡文本内部自涉性和零度写作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事实上,巴尔特一直有另一面,即以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来参与历史和文本建构。他的神话符号学融合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揭示出在相似的语词结构之下所隐含的时代内涵,从而既有别于左派立场又不同于纯粹语言学。考察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复杂性,从"现代神话"的角度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五月风暴”以后,罗兰·巴尔特积极融入解构主义潮流,努力扮演文化反叛者的角色.具体策略就是以“中性”作为方法,瓦解语言结构中的聚合关系以及因聚合关系和多格扎而产生的话语权力.然而,在吸收怀疑论思想、即在话语伦理学中将中性和传统怀疑论结合起来以后,巴尔特思想解构的力度明显削弱,他逐渐沦为空想主义者.编织个人节奏性生活的乌托邦,成为他晚年的理论梦想.  相似文献   

7.
欧洲左翼知识分子萨特、安东尼奥尼和罗兰·巴尔特分别于1955、1972和1974年访问中国,并各自留下亲历中国的记录文本。由于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差异,以及中国行不同的在场遭遇,他们关于中国的感受见解大相径庭。萨特的“红色中国”观、安东尼奥尼的“两种表情”中国论和罗兰·巴尔特的“负片(Negative Film)中国”观,除了分别显示他们“积极介入”的存在主义文学观、“积极疏离”的间离理论和“判断悬置”的现象学方法外,还展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观察中国时视点转化历时化的过程。他们中国行的三种视像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国立场嬗变,也为我们认识特定时期的中国社会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特作为西方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理论家,其解构"写作"理论影响广泛,它建立在"多元论"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尤其"零度的写作"与"片断式写作"理论,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颠覆,从而在兴起的网络文学中得到成功的实践与印证,并给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语境下,外国文学论文的写作逐渐受到众多写作者的青睐。由于外国文学这门学科在语言翻译、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对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写作时,要求写作者们除了遵循一般论文写作的规则以外,还要考虑到其在选题、形成论题以及写作过程中的一些特殊性,这样才能缩小与国外研究的距离,做出真正有学术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10.
迥异于以生平与思想发展为主的传统作家研究,罗兰.巴尔特的《米什莱》开创了一种新的探索方法,试图寻找文本的深在的作者。他主要利用主题批评方法对米什莱的全部著作进行解读。通过寻找米什莱著作中的主题,并利用结构概念,构建米什莱著作的主题结构网络,恢复一个蕴藏在文本中的真正的米什莱。  相似文献   

11.
在新尼采主义思潮的激荡之下,罗兰·巴特以自己差异性的身体为基点建立了多元论的哲学.该哲学的核心即反对同一性和它的各种“变身”:作者、作品、形而上学真理和确定性的意义.他通过中性的策略将这些统统解构了,不仅把阅读的自由归还给读者,而且确立起享乐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实践、批评理论建构往往和他的生存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其《文本的愉悦》、《恋人絮语》等著述更是将文本创作、接受的愉悦和生活爱情的愉悦(快感)联系起来,从而开创了一种把性爱之快感与文本之快感奇妙结合起来的新文论观。这体现了巴特文本愉悦理论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悼词在西方古典修辞学中属于炫耀式文类,旨在为逝者歌功颂德,使其永垂不朽。然而德里达认为这种将逝者归类的做法,抹煞了逝者的个体性,宣布了逝者作为个体的二次死亡。德里达的巴特悼词通过运用开放、支离破碎的话语和转喻,试图打破这种封闭的话语空间。尽管他想方设法冲破语言的牢笼,但最终还是难以避免地留下了修辞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罗兰.巴特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译介始为中国知识界知晓。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至今已历20余年。中国知识界最为熟悉的是他在广义理解的文论方面提出的某些真知灼见。面对巴特文论在中文语境下的引用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实有必要关注巴特著作汉译过程中某些具有“误导”作用的译介环节和中国学者研究与运用巴特文论过程中某些特殊的接受现象,以正视其文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考察残雪审美之思与西人的上帝情结和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联系,不难从残雪与外国文学关系这一角度揭开残雪文本费解之谜由于一面承受外国现代主义思潮的撞击,一面浸润中国现实土壤的滋养,所以如果硬要给残雪及其文本一个界定的话,那么可以说她既是一位世界性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一个骨子里渗透了中国现实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并且因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的存在形态,故而残雪奇异的审美之思与外国文学(现代主义)相交的结果反而证明了残雪文本青睐心灵的真实魔幻,既是现代主义的,也是现实主义的;既已步入世界文学进程,又是中华民族的、湖湘本土的.  相似文献   

16.
如同高校其他教材一样,外国文学史教材也是量多质次,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撰写者的理论误区。撰写者应该承担起文学史教材的历史义务和学术责任,应该具有明确的学术意识,自觉建构文学史理论体系,追求多样化的文学观与研究方法,合理运用比较文学观等等,这样才能使文学史的研究和教材撰写真正成为有价值的学术创造,成为学术繁荣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和探讨了外语写作能力的心理结构,回顾了图式理论的运用情况,并在外语写作能力心理结构的分析中发现。正是外语学习者大脑中存储的各种语言图式(其中主要包括文本图式、语段图式和语句图式)才把外语学习者所学到的有关写作的一些外语语言知识和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并构成了一个人的写作能力。该发现揭示了图式在写作能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图式理论在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在写作能力的教学和培养上,除了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练习之外,还应促进图式的生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