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2.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3.
本原不仅是德国唯心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谢林毕生的主导词语。推动他思想演进的,正是本原内部“超越性”和“全体性”的二重化特质,通过对本原的彻底思索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谢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最终以对自由的三重刻画完成并终结了本原概念。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论,也分别伴随着这一完成走向了崩溃和终结。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时代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的自由意志得到空前伸张。但是人的自由性在市场经济时期仍然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这表现为从人身依赖关系转化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为人的自由形式表现为物的形式,人的自由本性受到物性的制约与羁绊。今天我们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发展应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在新的社会关系指引下的有自己特色的人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5.
6.
自由主义者在建构自由理论过程中存在两次逻辑抽象,第一次导致自由权与自由分离,第二次导致生命权与自由权分离,最终使自由与生命走向对立。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生存状况的研究,揭示出自由主义自由论缺少生命关怀的理论缺陷及其现实根源,从而将自由理论建立在对个人生命活动状态的考察之上,为建构生命自由论设定了基色。生命自由在内涵与外延上超越自由权和生命权,它以现实生命个体为主体,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命共同体为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与其他自由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动态平衡。生命自由论为建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7.
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以及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通过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的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城市之魂的历史文化古迹受到了破坏,导致了城市文化的灵魂的灭失。加之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历史文化消费发展有了良好的契机。因此城市文化建设要通过发展历史文化消费来促进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健康的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困境表现为由于中西分属不同的文明系统,因此注重逻辑分析的论证方法不可用于注重了悟、体验、践行的中国传统.此种方法论困境的产生以“异质他者”作为理解中西文明的理论预设,这是一种前提谬误,“异质他者”的预设不合法.此种方法论困境主要体现在冯友兰所开创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典范”系统下.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学界较为认可的看法是胡适为“开山”而冯友兰为“典范”,然而两种评价是基于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从哲学界定以及方法论角度看,胡冯不是承继关系,而是为中国哲学研究开辟了两种不同的路数.对于中国哲学未来研究而言,我们需要重估胡适所尝试开创的出路.具体而言:研究侧重上要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某种学说为标准,思维方式上要开放自我主体性、自觉培育理性思维方法,文化比较上要自觉分清不同的问题域,方法运用上要依据问题域选择对应的方法并明了限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绿色转向主要体现在:新闻价值上的生态中心主义定位,新闻写作上的风险转向与新闻教育研究上的科学转向。这些变革同时消退着传统新闻学研究之人类中心主义、经济价值判断与传统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则是这种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朴归真”,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认真研究这些合理思想,对于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词汇可以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色彩 ,本文浅析俄汉语中动物词和植物词的文化内涵 ,探讨在翻译中对动植物词的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从哲学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无法根除的弊病和隐患。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所蕴含的异化思想进行了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4种表现形式;其次,指出了异化劳动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命存在相背离的;最后,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以及种种异化现象对人类生命存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由此指出了当今时代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命论是产生于三代的古老观念。这一观念认为天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至上神。它虽在战国一度衰落,但在后世又得到复兴,并发展为天人感应,衍变为天堂观念等。在历史上发生久远的影响。这种观念虽被斥为迷信受到批判,但历史地看,天命论有其合理性,它在哲学上第一次提出了宇宙统一性的问题,在政治实践中亦曾起过进步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将意趣放在首位,对立意极为重视。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动机着手,抛开视觉艺术均具有的基本的对“美”的追求,从更深入的角度提炼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道、儒、释三家影响之下所孕育出的“天人合一、托物寓情、物随原境”的立意特性。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关系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是古代审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画从唐代开始一直成为中国传统画派的主流,其审美价值常常凌驾于其他题材之上,析其原因,山水画不是单纯的风景画,而是具有其独特审美内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表现出宇宙精神与人格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人文体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与人文意识,探讨人文体育观的价值取向。指出“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的核心,包含着浓厚的人文意识和现代应用价值,人文体育观建立在此种文化基础之上,其价值取向由这个文化的特点所决定。  相似文献   

19.
世界各民族都有对天原初思考的神话和天人哲学,从原始信仰与自然相适相顺转为逆向贪婪的索取说明,人的信仰既是超功利的,又是功利的。中国古人对宇宙发生论的认识,彰显古哲把人与天等齐的情怀。物理的天非哲学的天,天人之天是人带给宇宙的精神天。人在体悟人天关系时,人才摸到了天。人以全身心投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感悟万物之间相互关联,建立变易的哲学思想,今天尊重自然大生命规律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孟子、荀子间的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源自天人观上的分歧。孟子之天人合一乃个体的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荀子之天人相分为群体的人与自然之天的分离。孟子以心善言性善,认为性在心中;荀子以欲望为人性,认为性在身。在孟子,天人因道德而合一;在荀子,天人因道德而相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