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宪政论源于传统的政治科学,但又突破了传统的宪政论。具体来说,新宪政论与传统的宪政论相比,在其理论支撑、人类动机理解角度、价值取向、制度范围和宪政目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拓展。新宪政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带给我们启迪,对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三种宪政理论影响中国:形式宪政论、实质宪政论和程序宪政论。通过比较,程序宪政应当最契合中国法治变革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3.
宪政治理与公民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参与是宪政秩序下民主价值的体现。公民参与能够在宪政治理中重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 ,进而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间的平衡。因此 ,当前应积极探索多种有效途径以促进公民参与的发展。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推进我国的行政民主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的具体宪政主张因时而变,但其宪政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宪政实现途径的过渡论和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只问政体,不问国体"论。究其原因有二:梁启超将救亡图存作为其宪政思想的目的,将具体的宪政主张视为手段;梁启超的哲学思想深受进化论的影响。梁启超的过渡论呼应了他所处的中国历史上社会变迁最为遽烈的过渡时代。国体与政体关系的"只问政体,不问国体"论融贯了他所谓的"保守心"与"进取心",既保持了其思想的连贯性,又能与时俱进。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宪政需要是公民、国家对政治形态的宪政特征、功能的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期待,宪政需要是法律需要的下位概念,法律需要是宪政需要的逻辑前提。宪政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宪政权利需要、宪政规范需要及宪政秩序需要。结合中国宪政实际,按照宪政需要规律,提出宪政需要层次论,完善宪政需要层次结构的相应对策,以此来维护公民的宪政需要,推进国家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民主政治观念,有其明显的宪政主张,是我国民主化进程、宪政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科学发展观的宪政价值日益突显,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执政党的民主素质,有利于树立执政党的宪政意识,有利于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宪政条件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范式,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的范式,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8.
在推行宪政主义的法治国家政制构架之中,宪政与司法的联系可概括为两种对待问题的方法和理念:“宪政司法”与“司法宪政”。“宪政司法”关注司法的宪政品性,着眼于司法运作和司法改革的宪政主义视角;“司法宪政”则极力倡导和探索宪政的司法进路,强调司法的宪政功能以及司法改革对宪政建设的意义。中国宪政建设与司法改革积极推进,当前应致力于塑造宪政型司法,建构司法审查制度,在宪政程序中导入司法理性,正确处理司法改革与宪政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范式,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价值的范式,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10.
丹哈特夫妇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政府与公民的角色重新定位,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与及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是西方官僚制在现代行政实践中做的一次自我调整,真正把实现公民的公共利益作为合法基础,通过全方位的公民参与发展了控制国家的新途径,保持了在公民与政府新型合作关系下的动态平衡,回归了宪政并赋予了新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