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 3年初胡适和梁启超为清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 ,引发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论争。参与者基本皆新派人物 ,因而也可视为新派内部就此问题整合观念的努力。争论中不论支持还是反对整理国故之人都经常援引“科学”以为助 ,像吴稚晖、康有为这样政治、文化立场都相当不同的老辈此时均特别强调中国急需的是“科学”的物质层面 ,而林玉堂等几位对“国学”认知不甚相同的年轻留学生却更注重“科学”的整体性 (其实是更侧重其“精神与方法”) ,并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学”的口号。这些与学术相关的现象折射出超越于学术的意义 ,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192 3年初胡适和梁启超为清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 ,引发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论争。参与者基本皆新派人物 ,因而也可视为新派内部就此问题整合观念的努力。争论中不论支持还是反对整理国故之人都经常援引“科学”以为助 ,像吴稚晖、康有为这样政治、文化立场都相当不同的老辈此时均特别强调中国急需的是“科学”的物质层面 ,而林玉堂等几位对“国学”认知不甚相同的年轻留学生却更注重“科学”的整体性 (其实是更侧重其“精神与方法”) ,并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学”的口号。这些与学术相关的现象折射出超越于学术的意义 ,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1923年初胡适和梁启超为清华学生开具"国学书目",引发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论争.参与者基本皆新派人物,因而也可视为新派内部就此问题整合观念的努力.争论中不论支持还是反对整理国故之人都经常援引"科学"以为助,像吴稚晖、康有为这样政治、文化立场都相当不同的老辈此时均特别强调中国急需的是"科学"的物质层面,而林玉堂等几位对"国学"认知不甚相同的年轻留学生却更注重"科学"的整体性(其实是更侧重其"精神与方法"),并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国学"的口号.这些与学术相关的现象折射出超越于学术的意义,应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框架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漆侠全集》是漆侠先生多年从事学术研究的心血结晶,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的学术特色,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成就、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透过《漆侠全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先生的道德文章和思想境界,更全面地总结先生的教育成绩和学术贡献,更深入地学习先生的治学方法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同为前期创造社的期刊,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人们一直简单地认为《创造周报》是作为弥补《创造》季刊的不足而存在的。通过对这两份刊物的初版时间、栏目设置以及作者群体的考察和辨析,我们会发现其实两者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6.
《白虎通》将史学看做是评价性的学问,即通过研究人的行为而赋予其相应的评价,又将史学看做是政治性的事宜,即研究统治者,劝诫、督促统治者行善政。史学最基本的功用是根据人物的贡献赋予相应的名号,从而享受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待遇,鼓励人们积极为历史发展作出贡献。历史就是文明创制的过程:一部远古到汉代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创造历史的过程。礼乐既是历史创造的最高境界,也是历史创造的基本条件和规则,其因在于能够彰善抑恶,使那些能够给百姓带来好处的官员获得福利,激励他们的善行。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学习和认知,掌握了历史规律,从而达到精通历史发展的认识程度。历史认识的范畴是"质与文"、"五行",其最高境界就是准确地把握历史的本质"道"。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事实分析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7.
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和《史料与史学》中,主张史料与理论不可偏废。这一观点在1949年以后他一直坚持着。其《中国史纲》一方面使用大量史料,另一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解读历史。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与"史料学派"在学理上有一致性,就其与西方实证主义史学关系而言并无二致。"史料学派"与马克思主义学派之间的区别是:前者的方法是实验主义,其历史观是进化论,其成员多为学院派学者;后者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其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其成员则系革命家。  相似文献   

8.
《天问》对天地间一切事物发问,集中表现了屈原深邃的思想与学术造诣以及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这喷薄而出的泄愤、讽谏、怀疑、穷究事理的过程中,《天问》保存了珍贵丰富的古史资料,甚至有些是不见于它书的第一手资料。《天问》或录史之实,或发史之微,或正史之误,或补史之阙,或疑史之论,或启史之思,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细致缜密的分析、研究,认为范祖禹所撰《唐鉴》,集中反映了他如下几方面史学思想:1、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达到鉴古知今的目的;2、通过撰写《唐鉴》史著,反映自己的政治观点;3、《唐鉴》反映了作者守旧法古的史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编年史》是塔西佗最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他史学思想和文笔最成熟时期的作品。《编年史》集中反映了塔西佗反对暴政和歌颂共和两方面的史学思想。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塔西佗对所看到的现象,不能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产条件方面加以分析,因此难免有些缺陷。但这并未影响《编年史》突出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礼》作为中国的儒家经典,内容丰富,涉及古之九州、天文、国家的封邦建制。政法文税、弄伤医卜以及沟洫道路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构成了古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研究历史地理更为重要。本文即从农作物、地图、行政区划、气候以及建筑五方面探究其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不是简单的史学发展史著作,而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进行缜密思考与系统总结的会通之作.通过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在阐释不同阶段各类史学著作丰富内涵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诸种史学思想与历史理论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读者在接受各类史学史知识时学会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15.
近代化书写是森鸥外文学的一大创作主题。作为兼具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近代文豪,森鸥外在文学表达中一贯坚持尝试寻找东西方价值观的结合点,通过调和东西方文化的矛盾积极探索日本近代化模式,其作品聚焦封建与近代、保守与进步、秩序与个体等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矛盾,体现出知识人对社会的自觉思考和文学的时代关照。步入创作丰硕期后的森鸥外文学在拓展初期主题的同时,表现方法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较之初期作品的感伤性与抒情性,中后期作品则表现出冷峻的凝视、理性的写实与批判的精神,《半日》《修建中》中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转变特征。在两部作品中森鸥外运用高超的象征性叙事揭示了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矛盾,他将新旧价值观的问题、先进与落后的问题、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问题等日本近代化进程中需要超越的重要课题统摄于两作中,从文学层面为在近代化困境中挣扎的近代日本人提供了反思的视角。其对近代化进程所进行的理性思考与批判性书写,正是时代的迫切性与作家个体的自觉性催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中国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典范的构建中,《史学月刊》具有重要地位。1951年1月,《新史学通讯》创刊,创刊后的最初阶段关注中小学历史教育,贯彻唯物史观,明确历史教育目的,宣扬爱国主义,介绍历史教学经验,为历史教学答疑解惑,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历史教育体系的建立,贡献良多;同时,又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式的讨论与建构。1957年《新史学通讯》更名为《史学月刊》后,加强学术性与专业性的转向,引领历史人物与历史评价、农民起义、历史主义等重要理论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新中国史学典范的构建与史学人才的培养,均卓具建树。  相似文献   

17.
18.
荀悦对史学有很丰富的看法,在《汉纪》的史论中他对史学性质、功用、撰述要求等各个方面都作了较深入的理论阐述。他的论述有一定的系统性,也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他的史学见解充实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体系,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弟子规》是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其内容中的三个珍贵内核———“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构成一条情感教育的主线。“入则孝”是感恩的教育,“出则悌”是尊重的教育,“泛爱众”是关心的教育,终极指向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情感品质。而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特色。  相似文献   

20.
黄式三《周季编略》是一部编年体史著,为研究战国史基本史料之一。黄式三虽作为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但《周季编略》对乾嘉史学遗风也有明显继承与发扬:首先《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考据精神相融,其次《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细节情怀相通,最后《周季编略》与乾嘉史学之议论特征相合。因此,透过浙东学术“以经明史”、“践履之笃”精神传统与乾嘉史学遗风在《周季编略》中双重表现之个案分析,亦可看出浙东学派在近代以来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