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代表,庄子构成此方面伦理学讨论的良好例子.庄子于其著述中对社会现实的论述极少,并在以<人间世>篇为立论基点的哲学思想中回避和否定道德价值.在一阶道德与二阶道德两种层面上,庄子分别采取了以自然与游世姿态为道德内容的策略,从而否认了纯粹的道德之善.尽管虚无很可能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规律,这种道德虚无仍然过于轻易地从非道德转向反道德,并在道德思维与道德心理的实践中让人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被誉为道德的国度。儒家、道家的道德学说构成了中国古代的道德生态系统。中国古代道德生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平衡性、制约性、整体性等特点,庄子道德学说在道德生态系统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庄子道德观以"无"为基点、以"真"为原则、以"生"为目的、以"心"为归宿,为儒家道德愿景夯实了根基。庄子道德观沉积在社会底层,构筑起中国人的道德基准。庄子学说的价值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采纳了一种明显的道德发展进步观念,这一观念直接取自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图式.同时,哈贝马斯用自己的交往资质的发展概念来批判改铸科尔伯格的理论,从经验角度证明了其承继于康德的道德普遍主义.如此,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便建立起一致性,从而既坚持了道德普遍主义,又避免了形式化的以知识为表征的道德判断流于虚无境地.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道德自由是主体根据道德必然达致的自由,它指向人道德上的自我实现。在道德上自我实现的统摄下,从道德必然与主体自由中就衍化出人的两种道德责任形式,即道德法则下的道德责任形式和意志自由中的道德责任形式。道德法则下的道德责任以道德必然为根据,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出现;意志自由中的道德责任以道德自我为根据,以道德选择的形式出现。人的这两种道德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在道德自由中,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责任形式,都会阻碍主体道德上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6.
黄钊 《中州学刊》2002,(4):152-155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复朴思想 ,把仁、义、理、智等道德观念尚未形成、人们无拘无束无知无欲纯真生活的远古时期作为了理想的道德社会 ,认之为至德之世。正是因为圣人“兴治化之流”、“毁道德以为仁义”致使朴散德衰。以此庄子批判了儒家道德的不合人情 ,将之施之社会 ,只能导致人们朴真之德的丧失。并且提出返朴归真的道德主张 ,认为只有以“无为”为指导 ,效法“自然” ,绝圣弃智才能实现至德之世的道德理想。庄子的道德理想对批评文明的异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律意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而道德自律是道德建设的基础。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一种自主、自愿、自决的活动,是人们以理性对自身之外的道德规范的确证与认同,并使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法则和行为准则。提高道德主体的自律水平,目的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软环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工程中,道德主体道德自律实现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道德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正确处理好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方面声称道德是一种应该被抛弃的意识形态的形式,而另一方面在其著作中充斥着大量的针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凯·尼尔森在驳斥马克思主义的反道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情境主义的道德解析模式,把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视为其道德社会学和其本人道德价值立场的有机统一体,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与道德"的主题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模式。这不仅为一种合理的、非意识形态的道德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而且为我们构建一种与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道德形态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李秀华 《殷都学刊》2009,30(3):130-134
传统观点认为,庄子思想以崇尚虚无为标的,庄子其人以逍遥游世为准则.这种看法带有片面性.事实上,庄子对干宇宙、社会、人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切的关怀和哀怨之情.他不单是思想的巨人,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挑战世俗所谓的规范和权威,勇敢地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庄子这种"不经"行为呈现了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风度.庄子风度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质上是对世俗社会的抗议.  相似文献   

10.
对于康德哲学中道德和宗教的关系,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康德对道德必然导向宗教的论述,破坏了道德法则的自主性和纯粹性,也与他的道德不需要宗教的命题相冲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德把宗教奠基在道德之上,是在以道德解构宗教,最终的结果使宗教成为了道德的附录,从而损害了宗教的自主性。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对康德来说,道德和宗教既各自独立,又互相需要,康德的目标是实现二者的共契而非冲突。  相似文献   

11.
殷明明 《江淮论坛》2009,(5):174-178
伏尔泰对伦理问题有着比较矛盾的态度,他觉察到了当时成蔓延之势的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也试图为没有上帝的伦理寻找现实的基础。但无论是理性还是人性,都没有给伏尔泰充分的信心以支撑起世俗的伦理体系,于是最终他还是以一个奖善惩恶的上帝作为伦理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在任何一种文明中 ,道德体系的建立似乎都是以束身约己为出发点的。所谓束身 ,是人类为完善人格而约束人性世俗特征的一种手段 ,是人类自觉超越个人欲望、品味、志趣、感受和倾向而构建道德的一个过程。由于道德的基本内容是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境界 ,所以束身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活动。中国的儒学与西方的基督教都是以道德为本的文化 ,它们在承认基本人性的基础上倡导束身以立德。本文试图对两种道德建立过程中的“束身”观进行比较 ,说明束身作为道德构建的普遍法则在两种文化中的共同作用以及表现上的差异。一、束身以立德…  相似文献   

13.
道德悖论是悖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是道德现象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矛盾,是一种出现在行为选择的结果、具有善恶绝对对立和对抗性质的自相矛盾。道德悖论是由道德价值实现的特殊性、人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的不足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分离而造成的。可以从道德选择的角度,通过改造德性主义的道德传统,提高道德选择能力,用"道德智慧"消解道德悖论,以推动伦理学理论更趋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魏彩霞 《晋阳学刊》2006,3(3):61-65
为了实现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孔孟儒家非常重视对官德问题的探讨,在提出丰富的具有积极意义思想的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精英主义,造成民众社会监督机制的缺乏;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绝对主义,造成重德轻才的失衡;官德修养上的道德理想主义,造成实际道德的虚无;官德修养上的道德宗法主义,造成人情政治横行;官德修养上的道德义务主义,造成外在法制规范的的缺失。挖掘儒家传统官德思想中的缺陷并寻求解决之道对于今天的官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道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新的道德形态,是道德的组成部分。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与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自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经济道德服从市场的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讲道德的理念、意识和自觉性程度。在经济的内部市场,道德是供给者的道德—公平公正的道德,道德理性是计划管理者的理性—政府的理性、服从政治的理性;在经济的外部市场,道德是供求双方的道德—搏奕竞争的道德,道德理性是经济社会的理性—生产与消费的理性、服从买方需求的理性。经济道德有着两层涵义:一是经济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以自身的道德水准为参量来评估经济效率,用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分配和使用已获得的效益,这就是讲道德的经济;二是道德理性人在社会活动中以经…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绑架现象不断出现,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流行意见认为,道德绑架之所以让人不悦、应当受到谴责,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妨碍了受事方的道德自由,它是一种道德错误。然而,这种流行意见并不正确。它自相矛盾,并很可能混淆了自由和道德自由这两个概念。我们应当区分两种意义上的道德绑架:常识理解的道德绑架和真正的道德绑架。只有在后者中,道德绑架才会妨碍道德自由。对前一类现象,我们应更多地提倡道德担当。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辩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其本质是道德矛盾在现象界的表现形式,是以人们心灵中的意义系统危机和价值观念危机为基本内容,并大量地表现为人们在行为层面的越轨现象.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单体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与集群意志行为层次的道德失范.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必须以构建符合人文道德的法律为基础,在多元价值层面上达成一种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共鸣,积极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实现在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的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郭喨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30-36
"道德运气"是与道德事件相关的、超出行动者认知和控制的因素。笔者所做的实验报告以"懒惰的约翰"为基础,考察"道德运气"的构成、特征,以及与"道德事件"的相互关系,构造"约翰没有救人"(A)、"约翰没有救人且鲨鱼存在"(B)和"约翰没有救人且鲨鱼存在,但鲨鱼并不吃人"(C)等三种情境,进行总量为218个被试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实证结果在定性的层面肯定"懈怠的责任"之存在,在定量的层面否定原来"责任的大小"与"懈怠的程度"之间线性的关系。对比公众在判断三种情境中约翰所需负责任的大小,可以看出,(1)道德事实总是具体的,不存在"A—A’—A’’……—An’"这样的道德事件序列,只存在"A—B—C—……—N"这样的道德事件序列;(2)"道德运气"并不独立存在,而是以一种"预置"的方式介入道德事件,道德运气与道德事件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建设中,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确实可以产生一种向上的感化力量。但是,如果道德教育脱离了社会实际与现实,就可能导致人们思想道德的滑坡。因此,道德建设可靠的途径,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要求转化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制度,逼使一些不自觉的人“必须道德”,以保证社会道德秩序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