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本质上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彻底变革,法治是这场变革的根本保障。中国法治要有效发挥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作用,就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实现自身价值理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须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人们消费观念正在发生着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传统型消费向超前型消费、国内消费向国外消费、简单保守型消费向科学理智型消费的嬗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及系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为什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独特视角提出了几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在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小康社会的构建需要一种特殊的理念来指导;具有既和谐又竞争的调节功能的契约理念,恰好可以承载这一重任.培育人们的契约理念,充分发挥契约的调节功能,无疑成为我国构建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消费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危。应该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加强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引导,弘扬节俭的时代精神,提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重,提高精神文化产品质量,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三个代表”从理论形态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形态的逻辑转换。“三个代表”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及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逻辑关联;“三个代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观预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是“三个代表”向实践形态的转化,这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边境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牧区的草原生态建设是重中之重,退耕还草、草原修复等都涉及到牧民的日常生活、生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边境牧区的地理特征、区位特点、民族成分、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边境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因素。通过对边境牧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民族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的调研,结果表明:要实现边境牧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应该适当改扩这一区域的生产基础设施、增加草料的供应;适当增加中小型的企业,增加牧民就业的岗位;强化党员干部依法行政观念,主动为地方牧民提供公共服务,将政府工作"一言堂"改为政府、社会和牧民齐心协力共谋可持续发展;想方设法留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步推进禁牧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9.
传统小康社会思想源远流长,现代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提出并逐步发展起来的,邓小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地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创新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这种创新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小康社会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降,男女两性在劳动就业、经济收入等方面差距加大,妇女发展的一些方面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相应的发展,男女两性协调发展和妇女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在理论层面上,将性别平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和发展观,创建具有性别平等视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理论形象.从性别平等领域看,增强各级政府决策者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与权利,应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在"三生"(生态、生产、生活)同构的人与自然的循环圈中建立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三元结构的理论新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命题.本文把国际旅游消费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接起来进行探索并作跟踪研究,试图将国际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问题提升到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重点探究五个基本理论问题:(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对关系;(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三元机理;(三)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核算机制;(四)可持续旅游消费与相关因素的关联互动;(五)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战略层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已经实现的总体小康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了辨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突破的几个关键方面;最后阐述了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和现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在中国讨论是已有话题,但是面对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如何建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我们仍然有必要讨论公民社会理论。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是有内在联系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进行谈论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新世纪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的国家学说,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民主政治体制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构建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物质文明(主要以经济发展来表征)、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五位一体"的基本内容在实质上与社会主义市民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去研究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能更深刻地明确其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努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紧密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从和谐的角度求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向目标;科学发展观注重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安定有序的辩证统一、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的辩证统一、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7.
共享发展理念居于新发展理念的核心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发展的不变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推动发展的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断,阐明了制约我国未来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一重大判断凸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指向,印证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彰显了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对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公共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机制,公共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原则相契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相呼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是指以各种网络产品为物质依托, 按照一定的网络规范组成的包含所有与 网络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它主要由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精神文 化三大层次构成。网络文化是21世纪迅猛崛起的崭新文化形态,它将使21世纪人类社会的经 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但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多元复合、 正负皆有的。为了兴利除弊,使其充分发挥积极效应,必须对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基本对策是制定网络规划、加强网络教育、健全网络立法和构筑网络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特别是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政治价值和领导价值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要求实现人的政治平等;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了观念支持;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要求需要领导者树立新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要通过提高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加以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领导方式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