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是语言学界长期争执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任意性是否存在,以及它与可论证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何处理,本文从语言事实和语言理论两个层面论证了二者之间的相对关系,即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中存在一定任意性,同时,其任意性中也含有可论证成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并以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或象似性特征为依据,对任意性特征进行否定。根据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提出语言产生的模式,并针对"可论证"说和"象似"说对任意性原则提出的挑战进行商榷和反驳。我们的结论是:任意性是语言符号不可动摇的原则;可论证性或象似性只能是置于任意性这一根本原则之下的补充,而不可能替代任意性。  相似文献   

3.
对索绪尔语言理论中有较大争议的两个问题———任意性、实体性 /系统性进行梳理、辨析 ,阐述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理解 ,对批评否定性意见进行反驳。我们认为 ,任意性的原理是颠扑不破的 ,是符号 /语言符号的根本原则 ;“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的论点也是成立的 ,它是符号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必然结论 ,符号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来自它的任意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理据性,从语言符号的不同层面以及符号与符号、符号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看,语言符号有三类理据: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语言的任意性与理据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5.
术语内涵的不同解释是语言任意性和非任意性之争的缘由之一,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本源性的、语篇分析式的清理和阐释.分析表明,任意性最根本的意思是我们无法从物理、生理等自然方面找出施指与所指结合成语言符号的理由.同时,任意性也体现在语言符号和外界实体、语音和语义、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等两两相对的构件之间.和任意性对举的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理据是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某一语言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象似性则主要涉及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的可论证性.从我们给出的关于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构成的层级体系示意图来看,任意性是受非任意性制约的任意性,而非任意性是以任意性为生存条件的非任意性,二者互补共存、相辅相成,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共同成为语言组织中的两大功能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讨论、回顾并评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理论的争议,探讨了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的理据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它是诠释语言形式意义的重要工具。从语言符号的不同层面以及符号与符号、符号与客体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看,语言符号有五类理据:语音理据;形态理据;逻辑理据;语义理据;熟语理据。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语言符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是否具有任意性,是语言学领域中古老而常新的核心问题。这种论证的积极意义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都应该以语言符号是一种符号体系为基础,认识到语言符号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具有所有符号的共性:任意性;同时也具有其特性:强制性和社会性等。而且由于语言符号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和方面,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因此,应该辨证、全面地分析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别要注意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交织在一起的整体,不能单纯地将任意性从其它特性中割裂出来。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就语言符号的本质问题争论不休,一派是任意论,一派是理据论。现代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从语音层面论证了语言符号的绝对任意性,同时指出语法层面语言符号的理据性,但他始终坚持任意性原则是语言符号的"头等重要"的原则。20世纪后半叶以来,任意论受到理据论(象似论)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是质疑和批评。本文论证并支持语言符号任意性是有理据性的任意性,以期对揭示语言符号是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辩证统一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的使用主体是人类,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但是理据性的客观存在不可否认。本文拟理清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和任意性的不同作用层面来加深我们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2.
法律翻译是法律运行机制下的语言转换,面临法律与语言体系的双重制约。对等则是法律翻译的重中之重,这就意味着翻译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意义分歧。法律是一种符号,而构成该符号的法律语言发挥着特定的功能。这个特定功能是指通过探寻法律符号意义的过程,理解法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基于符号学语义三角提出的翻译语义三角可以为法律翻译中的精确对等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现实中法律翻译往往受到话语环境和话语使用群体的制约,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在同一法律体系内,可以通过翻译语义三角实现法律翻译精确对等;借助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出发的语义参考方案、法定意义与社会意义的区分、语言元功能等策略,可以理解法律翻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具有功用性特点与语言性特点。功用性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性、逻辑性和技术性。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强制力、调节性、通用性、可依据性、程序性和文化性;逻辑性主要表现为:假定—处理—制裁格式、层次性和科学性;技术性主要表现为:准确无误性、严谨周密性、权威性、求实性和高效性。语言性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符号性、组合与聚合性、修辞性、语体性、风格性和社会方言性。  相似文献   

14.
名词和以名词为主的体词在汉语词汇总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基本体调性词组可分“名-名”、“形-名”、“动-名”,语义中心在后位名词居多,也有居前位的或多中心的,不论语义中心在哪边,都与语义关联有关,与表达者主体的目的和价值评判也有关系。这显然要比“语言参数原则”(X-bar)的规定要复杂得多。词组不论何种语义结构,都可作功能评价,而功能的变化始终在语义结构内部。体词性词组内部包含的分析,离不开语义逻辑和概念事理逻辑,但要说明其内部包含在语义功能上的联系又是不必要的。文章还具体分析了方位词组、“数-量-名”词组、动名词词组、D1体词性词组的语义类型和功能,并尽可能指出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通过对以“舌尖上的X”为标题的新闻的整理归纳,分析“舌尖上的X”在传播中产生的语义和句法构成的演变,发现其在 模仿复制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揭示语言模因传播中造成的词义固化、语义不明等问题,同时还注意到了指称名词成为模因之 后造成的以偏概全的标签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一种复杂网络,语义韵是相似语义倾向的词同现连接关系体,因此更宜于采用词同现网络进行描写与研究。语义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两级网络结构, 有相应的两种语义弥散方式: 关键词节点与邻接词节点形成一种连接、发散状的密集核心,词节点之间较强的语义弥散产生了较为清晰、具体的基本语义;外围词节点通常形成集群,通过邻接词节点与关键词节点较弱地连接,弥散一种较为隐性的态度意义或交际目的,以延展、丰富基本语义。这一特征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认知与语用惯性,人类通常以关键词为注意点,以一种稳定、固化、相似的路径结构与方式认知语义韵。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具有物理属性的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是一种听觉符号还是一种视觉符号。符号是视听者与视听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心理约定,不同的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符号的生成与理解不同。符号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决定了它不仅是意义的载体,还承载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 ,中俄美关系历经错综复杂的调整 ,呈现出新的态势 ,再用传统的“三角关系”的概念来审视三国关系已不合时宜。在新的国际环境里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舍弃不合时宜的“不结盟就是对抗”的思维定式。三者合作的关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予夺"类是最严格的中国手语予夺方向动词,包括"予"和"夺"两个小类."予"类和"夺"类语义方向刚好相反,语义方向中都包含着施事,施事在这两个小类中不是起点就是终点."予夺"类的方位确定形式为予夺方位,有词形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