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燕红 《社科纵横》2015,(1):152-154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八项职业核心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实践即通识课程的实施得到培养。文章列举了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从通识管理、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素养等方面,提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概念,是旨在推动学生在人文、社科、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是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属于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范畴.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息,但民办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比较少.该文以绵阳城市学院通识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民办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崔刚  陆勇 《社科纵横》2012,27(12):146-148
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工程师职业对工程教育在工程素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要求;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要注重地方工科院校的地域性、工科性特点,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按照“立足地方、依托行业、面向企业、凝练特色”的原则,构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任校长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为中国学术独立和民族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清华通识教育的传统对目前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耦合,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建设有贡献的人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加强合作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系统性,适应不同层级、不同阶段的培养需要。对于创新创业通识课的线下课程,教学目的应该在于启发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又具有跨学科、开放式、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具有通识课性质的创业教育的线下教学中,要改变教学模式,适应改变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应用案例法、项目导向、混合式教学、团队合作、情景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凤霞 《社科纵横》2014,(2):168-171
通识教育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与渊源、通识教育与外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文章提出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能适应高校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适应现代知识型、创新型、和谐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专业教师应该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己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堂教学的实际,寓通识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培养更多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回应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的呼吁,中国法学教育应着手对法学学生实施通才与通识教育;同时,更应着手实施"法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识三者皆备的大律师、大法官和法学泰斗.  相似文献   

9.
张晚林 《阅江学刊》2011,(3):90-94,139
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之德性并使人生发践行动力的教育,所以,这种教育不是职业性的知识传授,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于此是无效的。但现代大学之教育模式正是西化传统的职业化教育,因而使得人文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濒临失败。要挽救这种失败,必须重视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模式。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继天传道立教。由此而师严,师严而道尊,道尊而民知敬学。只有这样,现代教育才能达成其人文教育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高校新闻教育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地。在迅猛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闻事业中,出现了一些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凸显出新闻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校新闻教育中存在着各种知行脱离的现象,过分重视知的方面,相对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闻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新闻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新闻教育蕴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知行合一是新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学校教书育人应当追求的目标。知与行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高校只有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1.
政策转移是民族国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中经常使用的政策工具之一.中国的政策转移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党和政府严重缺乏治国经验,不得不进行全方位的政策转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苏联模式.通过对中国经济领域中政策转移的源头选择、政策转移的前导、政策转移的发生历程、政策转移的特点及政策转移的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廓清历史的原貌,并为现实的政策转移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等教育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体,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因此,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在线课程,并探索以此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新乡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为本科临床和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选的考试课,是基础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于2019年开始初步实行混合式教学.该文旨在分析MOOC平台现有课程、三全学院特色资源建设及其应用效果,为继续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居于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而目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尊重,其原因何在?农民为什么要参与新农村建设,又该如何参与,有哪些方式和途径?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雯娟 《社科纵横》2007,22(1):57-58
进入21世纪后官僚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官僚制过时”之说浮出水面,但是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官僚制并没有过时。在中国,建立官僚制仍有重要的意义,应该结合国国情探索建立官僚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城镇化制度障碍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采伟 《社科纵横》2009,24(3):10-12
制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合理的制度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而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农村城镇化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农村城镇化必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一系列制度障碍,要着力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公司法人监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已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所在。公司法人内部监督制度的设立和完善是降低代理成本的途径之一。而公司法人内部监督制度的设立和完善,应该在公平与效率的深层次统一层面上,以平衡股东、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利益为旨归。所以,完善我国公司法人内部监督主要路径是:提高、扩大中小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和权利;加强、扩大职工的参与管理权;提升监事会地位,扩大监事会职权,完善对监事义务之规定。  相似文献   

17.
从资产运营和广义资产证券化的角度来考察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包括 :一个核心原理———现金流分析 ,三个基本原理———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 ,从这个理论出发 ,选择资产证券化突破模式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基础资产必须满足“资产重组原理”的要求 ;能为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示范效应和经验 ;在制度和环境方面只能是两个选择 ,一个是选择与现行制度和环境冲突最小的交易形式 ,一个是最有条件突破现有制度和环境约束的交易形式。依据这三个原则对现有的八大建议模式进行考察 ,可以得出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有两个突破模式 :“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准表外模式” ;“基础设施收费模式” +“离岸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拓扑学的角度思索人类社会分工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日本结构改革的中心思想是"从官到民、从中央到地方".其中,三位一体改革的构想充分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这一放权让利的改革精神.国库补助负担金、税源转让和地方交付税的改革,原本是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三个基本出发点,为了平衡改革对各利益集团得失的影响,日本在第二次地方分权计划中提出对这三个基本点进行一体化改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政治势力的偏好顺序各不相同,三位一体改革仍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20.
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的效应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东欧以及中国等国家纷纷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变,走出了不同的转轨路径。与此同时,顺应总体经济转轨路径安排,转轨国家在 金融领域也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启动金融改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扩展,转轨经济国家金融 体制转换效应的一系列特征应予以充分关注:如金融体制转化的速度差异、金融业的稳定运 行程度、金融改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追求稳定化金融转轨模式的问题与激进自由化的 金融转轨模式可资肯定的方面等等。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从多个层面对金融体制转 换的效应加以比较,并提出了转轨国家今后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