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正她四十多岁,女儿二十多岁。年龄不同,相同的是母女两人都是离异。两人在婚姻中对待丈夫的态度不同,但结果都是丈夫弃她们而去。女人的丈夫做生意赚了一大笔钱,而且生意越做越红火。俗语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她担心男人禁不住外界的 相似文献
6.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9,(3):2-3
本文针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故事的两个核心角色阿米尔和哈桑解读了小说中风筝意象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风筝这个剧情元素在整个剧情推进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同时也诠释了追风筝这个行为所蕴含的小说背景中的社会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7.
8.
9.
10.
贾伟 《社会观察(上海)》2006,(12):62-62
合上书,已是凌展两点半。台灯的灯罩因为炽热的灯光开始发烫。我起身,拉开窗帘,窗外一片漆黑的夜色。秋天的夜空里隐约可以看见几颗星星在闪。我仿佛望见在那西边的夜空下,那辽阔的帕米尔高原上,一个有着一张中国娃娃似的脸的阿富汗少年,正牵引着一只象征胜利的风筝,奔跑在回家的路上。虽然阿富汗是我们的邻国,可是我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远不及我们对大洋彼岸遥远国度认识的千分之一。那里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父老兄弟、他们的婚丧嫁娶,以及他们所 相似文献
11.
沈善增 《社会观察(上海)》2009,(6):28-31
印刷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童年,而电子媒介时代将使童年消逝。童年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它的持久存在也不是必然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向世界发出警告,童年在消逝! 相似文献
12.
13.
李学斌 《社会观察(上海)》2009,(6):32-34
1975年,我6岁。6岁的记忆如同秋夜里笼着薄雾的萤火,纷扰而暗淡,懵懂又清晰,悬浮在岁月的河底。
那时侯,许多个夜阑更深的晚上,我总会被土屋门外纷至沓来的杂乱脚步和错落口号唤醒。每逢这时,就会看到,昏黄的油灯下,铺着羊毛毡、竹篾席的大土炕的另一头,两个姐姐同我一样惊惧、惶恐的眼神。我知道,此刻,爹、妈都在村巷这只杂乱的“口号队伍”里。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观察(上海)》2009,(6)
印刷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童年,而电子媒介时代将使童年消逝。童年是被发明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它的持久存在也不是必然的。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向世界发出警告,童年在消逝! 相似文献
15.
16.
运用电子技术及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手机媒介,给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这种高度感官化、情境化、多元化的全新媒介环境给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儿童利用全新的手机媒介,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与世界的联系,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求,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学习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给儿童的童年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快乐。但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限的自制力与对信息辨别的能力,加上成人对儿童的监控与指导缺位,使部分儿童在生活中不当或过度使用手机媒介,导致了儿童远离自然与社会,亲子关系疏离,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被侵蚀,手机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以致儿童童年的生活出现危机。手机媒介不过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工具,这个工具不应是童年生活的牺牲品,而应是创造了童年的新生活。成人要正确认识手机媒介的教育价值,发挥成人的积极作用,为在电子媒介下儿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设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18.
张玲 《社会观察(上海)》2009,(6):45-46
“叮铃铃”,闹钟在我的耳边想起,睁开惺忪的睡眼,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刷牙洗脸的时候,手机上传来了一条讯息,原来是家长向我请假,孩子生病不能去幼儿园了。吃早饭的时候,手机又响起,家长来询问春游的具体时间。 相似文献
19.
《青春岁月:学术版》2015,(15):66-67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被评为一鸣惊人之作。文章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违反,从语言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其中人物的对话。结果显示:违反合作原则并不会影响交流的顺利进行,而是从更深层次上遵守会话原则,增强了人物性格、故事背景的刻画,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主题,感受文学作品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