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3年10月,东盟提出了构建东盟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东盟共同体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近十多年,东盟制定和实施了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规划、路线图和行动纲领,并已取得较快的进展。东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区域政治发展和安全合作取得进展,区域社会文化建设成效明显。尽管2015年底东盟宣布共同体的建成,但要真正达到东盟共同体的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东盟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出现了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安全和发展.因跨国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矛质与争端逐渐浮出,环境安全成为地区安全中一个日益重要和活跃的组成部分,环境安全的区城化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在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东盟国家针对区城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展开了多年的环境安全合作,而环境安全合作的深远意义在于能在长远利益的实现中形成合作的凝聚力,促进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结构论"和"过程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两种理论阐释。这两种理论阐释并不足以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貌,也难以解释当代党和国家致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事实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现代国家在中华民族自在自觉成长的基础上理性建构的结果。国家理性和政治力量引领和驱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发展与复兴。中华民族的建构性并不否认中华民族的实体地位,并不意味中华民族的虚构,而是指政治力量创制中华民族概念、建构中华民族的国家形式、提振中华民族的精神、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成立标志着东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东盟共同体将会有效地整合东盟各国的力量,增强东盟国家的实力和内部凝聚力,使东盟具有更强的整体性和自主性。这必然会改变东盟传统的行为模式和发展方向,也会深刻影响整个区域国家的互动。同时东盟一直奉行的"东盟方式"在东盟共同体成立后将继续发挥作用,其非强制性原则在促进合作、缓解矛盾的同时也将限制东盟一体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因而,中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东盟共同体成立后的发展和变化,并积极应对东盟未来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公共外交等方方面面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GM S)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些西方学者却认为GM S合作正在分裂东盟,是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威胁。GM S合作的特点、东盟对GM S合作的支持、GM S合作在东盟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决定了GM S合作不仅不会分裂东盟,相反,其在缩小东盟新老成员国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东盟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共同外部威胁是建构安全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威胁的来源可能是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就目前的东亚地区来说,东南亚走向安全共同体是可能的,但在东北亚则不可能,整个东亚也缺乏这种可能性。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非国家威胁的出现为东亚安全合作提供了契机,但仍然不足以为安全共同体的建设提供足够动力。因此,目前维护东亚安全的主要路径选择应该是建立相关安全机制而非安全共同体,只有通过这种机制缓解甚至消除东亚国家内部互视为主要威胁的情况,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立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安全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国家安全战略既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具有某种程度的变动性和调整性。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其政策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变化。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些变化对中美安全关系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明中美安全关系建构的三种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东盟关系为主线之一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治理秩序探索的一种典范建构。中国-东盟有着长期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区别于一般国际关系规范的亲缘性和历史认同基础,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该区域典范建构的关键基础。但东南亚区域也是西方近代殖民史和后殖民控制史的重要承载区域,西方文化和制度霸权仍有强势影响,民主全球化与西方经贸网络仍有支配性和整合性优势。这些西方殖民遗产和影响机制主要服务于西方霸权利益及政治经济的具体利益,甚至作为遏制中国影响力以及中国-东盟重建紧密互动关系的对抗性工具。就中国国家利益和东南亚区域整体利益而言,紧密的历史文化渊源、不断扩展的纵深经贸关系、不断推进的区域安全合作网络以及中国市场和中国“一带一路”的整体吸引力,正在推动东南亚区域的“东方式回归”。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赋予这一切发展趋势和未来愿景以坚实的哲学基础和共同价值观根基,并引导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之间建立有别于西方霸权文化和经济宰制体系的和平发展新范式。对东盟体系及其内部的分层化和治理复杂性也需要强化国别区域范畴的精准化研究和知识储备,并在法律体系上增强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将中国-东盟关系作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日益成为独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国一东盟合作化过程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互动、相互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历史和近年的实践都表明,中国—东盟文化认同建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但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尊重各自的差异性,积极寻求符合双方价值观的契合点,并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区域合作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中国—东盟区域的文化认同逐步制度化和合法化.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国家建构上,中西方各有不同的发展逻辑。文章从比较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构贡献了中国方案。文章从传统与现代,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统筹全局与协同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特点和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1.
虽然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已散 ,但对战争及其对当今国际格局影响的思考在国际关系学界才刚刚开始。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伊战前后各主要施动者在“对伊制裁”立场上颠倒过来的原因、美英—法德观念差异和文化共有二重性对国际结构的意义、外生变量的俄罗斯身份认定对俄美关系的意义、“黑马”波兰权力和利益建构的特点等。最后指出了对伊拉克战争进行建构主义分析的意义以及我国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际论坛》2021,23(2)
2015年东盟共同体成立对东亚区域合作有着示范作用。学界以欧盟为参照评判东盟的做法值得商榷。近年来,国际政治研究出现关系主义回归的趋势,学界以"关系性"为内核,对国家行为体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理解与论述。从关系主义研究视角来看,东盟与欧盟代表着不同的区域共同体。欧盟是一体化共同体,建立在一体化理论之上,其核心功能是实现欧洲一体化,其制度形态是服务于一体化功能的超国家机制。东盟是关系共同体,其发展历程与制度架构有着显著的"关系性"特性,东盟成立、扩员、共同体建立都是以关系治理为核心考量,东盟制度架构由国家间磋商机制与规范构成,是成员国关系治理的制度平台。关系共同体理论与东盟的实践经验为未来东亚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在当前地缘竞争重回亚太舞台的态势下,推动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它将是实现地区关系治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核安全领域提出的新理念。虽然实现这一理念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从共同体实践模式、国家合作、共同利益观和全球治理的角度来看,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可行性。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扩大国际合作范围,深化国际合作方式;强化国家责任,提高国际道德和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核安全体系建设;培育核安全文化,增强核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之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把教学视为一个教育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的集合体,可将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学生团队有机整合,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产生研究意识,形成研究习惯,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能力。本文以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为例,介绍了建构主义在本科研究性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感恩是道德主体对"他爱"行为的道德认知,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方法,对教育对象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建构主义是一种新兴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单一的"传授—接受"知识的关系,促进师生关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论述了转变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内外情境,促成大学生自我感恩教育,并探讨了构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社群文化是网络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仪式和精神意趣,而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符号,品牌则是网络社群文化的外在表征。网络社群文化形塑并引领着成员观念与行为的同时,还催生了社群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它体现为成员间交流与交换行为的互渗、信息共享与分享模式的对流,并推动品牌由“物格”向“人格”的价值转向。因此,网络社群背景下的品牌建构理念应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品牌开放”为导向,品牌传播策略也应向“链接社群”的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产生了网络安全问题。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设立防火墙、隔离相关网络、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加强对网络病毒的防范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安全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