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边疆危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在中国蔓延,这既是中国内部窳败、政治失序所致,也是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秩序演变所致。近代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因果关系,既是帝国主义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重要表现,也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结果。列强这一他者的侵略,一方面使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也刺激了国人的民族觉醒,国人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地缘政治是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博弈时考量的重要因素,民族与宗教问题则成为列强利用其以干预中国边疆问题时的重要方式。对这些千年未有之变局下的复杂面相,应有深层次的梳理、分析与诠释。  相似文献   

2.
推动非洲学界大力开展亚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今天,亚洲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影响已经成为非洲的社会现实的一部分,而非洲对于亚洲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非洲学界推动亚洲研究意味着全球知识生产的新时代的开端,即从帝国时代、国家时代到全球化时代的转变。倡导亚洲学界与非洲学界之间的交互性研究,对于明确当前全球知识生产所面临的挑战,促进亚、非学界的能力建设和构建跨地区合作网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跨区域学术网络的建设,亚洲、非洲和欧美的学者之间将建立更为密切的对话与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知识生产体系的多主体参与,并最终形成理想中的知识三角格局。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海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的主流话语脉络有三:其一为"民族国家"语境下的20世纪初期日本"满洲"研究,表现为非正义性与非理性;其二为由拉铁摩尔"农牧对立"观引发的"征服王朝"研究及其在战后日本学界的发展,其核心观念是将辽、金、元、清等王朝视为独立于中国史之外的游牧政权史;其三为"内亚史"与"新清史"研究,其特征是以"内亚"视角观察中国东北边疆,认为边疆影响中国。此三类研究,其本质特征都是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话语解释中国古代东北边疆,甚至直接割裂了中国与东北边疆的关系。从根本上看,这些海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面临着两个基本矛盾:"民族国家"话语的普适性危机与西方"边疆"观念在中国的不确性。  相似文献   

4.
濮德培的《中国西征:清对欧亚中央地带的征服》一书,在世界史和全球史的视野下探讨了清帝国平定准噶尔的历史。濮书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详尽呈现了清对西蒙古的军事扩张,同时揭示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边疆贸易、行政改革、知识聚合以及种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多元面相;二是将清、蒙古、俄国看作欧亚中央地带大国博弈的三方力量,驳斥了以往内亚史研究中中国(汉人)中心主义的观点和民族主义范式下中国(内陆)-内亚(边疆)的分析框架;三是在新清史的学术脉络下,立足于清区别于中国历代王朝的特殊性,突出了作为种族群体和文化整体的清帝国所具备的满族特色,弱化了汉化或儒化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此外,濮书的一些观点如对历史偶然性的过分诠释等值得商榷,但总的说来为我们研究中华帝国衰落和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两大历史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邓晓芒先生看来,"亲亲互隐"与等差之爱是腐败的毒瘤。而儒家认为"亲亲互隐"和儒家孝道并不完全一致,作为出自儒家孝道的"亲亲互隐"是具体情境下的选择。"亲亲互隐"与社会公正呈现出了张力,儒家伦理主张"义"是合理判断的依据。社会容忍制度的合理性,也正是由于它在探求这种张力过程中体现的合宜性和平衡性。儒家孝道与仁、义的契合,是儒家孝道德性合理性的深层根基。基于这一论述,可以有力地回应邓晓芒先生有关"腐败毒瘤"的诘难。  相似文献   

6.
7.
重庆卫视的"公益改革"曾引发争议,本文重新梳理关于重庆卫视所引发的关于电视公益的理论言说,在对比政治权力主导下重庆卫视"公共利益"实际被虚化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关于媒介公共利益或公共性言说与其实践中的困境,文章认为,当前公共利益言说受西方批判理论和权力话语的影响,忽视了媒介商业化发展对公共利益建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复合治理是适应了中国国情和治理场景的治理理论。对社区复合治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并从“结构-过程”的理论视角出发论述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等作为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中应有的角色定位,结合南京市社区治理实践,分析当前社区治理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制约,从价值引领、技术支撑以及行动复合三方面出发助力社区复合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9.
李忠杰 《国际论坛》2011,(2):77-78,81
<正>高伟凯博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贸易经济与国际政治两个专业的交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2010年付梓出版的《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一书就是他多年辛苦研究期间的重要成果结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源于西方语境的治理理论谱系呈现出从“统治”到“治理”再到“元治理”的过程,基于国家中心的“元治理”对研究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国家“再造中心”具有较强解释力。研究发现,在S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中,国家并非直接实行自上而下强制性动员或行政命令,也并非依靠去国家化多中心治理,而是实施间接性、影响性控制行为,通过科层治理、市场治理和网络治理的策略性组合,经由国家引领治理全局和国家治理中心地位,经由治理权力集中和多治理主体合作的“双轨政治”,实现元治理下国家在场与“中心”再造,实现管理有效与治理民主兼顾。在搬迁阶段,作为国家基层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受目标管理责任制和搬迁锦标赛驱动,经由“文件政治”“会议政治”与“战时化叙事”,重建科层内部权威秩序;在治理阶段,则通过“去行政化”激活居委会,以“服务治理”促党建引领,经由物业与居民矛盾的“强制性协调”、生产空间政治化及居民自组织依附式发展,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国家在场和“国家中心”再造。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规定了消除两极分化和绝对贫困基础上的普遍富裕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本质上规定了社会主义为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上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际,认清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在达州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现达州市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问题,推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以期实现达州市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中国特殊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媒体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的场域,它带来了新闻专业主义运作的复杂性和情境性。基于实践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应该植根于中国本土的经验,建构一种动态的关于媒体从业者"行动"的研究视角。这一研究视角将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放在政治权力、商业权力、公众群体与媒介组织之间的复杂博弈中进行观察,致力于探讨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是如何在外部权力与媒体内部因素的互动中进行运作的,最终形成一种协商型的新闻专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与核心载体。基于“组织统筹、制度驱动、市场经营”的三维分析框架,对战旗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驱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组织统筹维度,基层党组织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组织轴心,承担着政治引领与利益协调的角色,有利于促进实质意义上的分配正义;在制度驱动维度,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股份合作赋予了村社集体与村社成员边界明晰、权责明确的财产权利,有利于促进集体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并从制度和程序上保障资源的分配正义;在市场经营维度,利用管理赋能和产业融合的方式拓展了市场需求,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共同富裕创设了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因此,要通过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机制等方面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以驱动乡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三权分置”下不同类型村庄如何形成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路径,进而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效衔接是有待探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构建多主体赋权与“经济-社会-治理”制度绩效的综合分析框架,选取晋江市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三种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案例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郊融合类村庄探索出的住房抵押模式,通过使用权财产权能的规模经济效应释放推动村庄更新,并以宅基地功能转型的作用机制形成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振兴路径;(2)集聚提升类村庄通过“旧村改造”实现环境宜居建设,呈现出地权集体化与共同利益塑造的乡村秩序,形成强组织统合的组织振兴路径;(3)特色保护类村庄基于资源禀赋推进宅基地入市改革,构建的使用权市场交易机制降低了交易费用,并形成“村集体-市场”共建的产业与文化振兴路径。不同类型村庄在内外部要素与制度赋权的互动机制下,构建了差异化的产权配置形式与实施机制,进而形成与乡村振兴目标耦合的盘活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个刑事指导性案例和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搜集的100个刑事裁判文书的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当前中国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量刑黑盒子现象,即量刑依据公开不充分,量刑情节与刑罚轻重幅度对应不明确,多个量刑情节或多功能情节并存时刑罚幅度选择模糊,亟需量刑开示制度予以破解。中国已有的可能涉及量刑开示内容的量刑规范化、合议庭少数意见公开、判前说法说理、判后释法答疑等制度实践均无法承担量刑开示之功能。量刑开示制度具有充分的事实和法理依据,应成为一项独立的制度。量刑开示制度的设计,应以裁判文书为唯一载体,遵循量刑情节列举+依据+功能+影响幅度+量刑结论之表述逻辑,通过与附法律条文相并列的附件形式予以明示。  相似文献   

16.
在简要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中的社会责任和国际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当代意义下的通才教育理念,并着重介绍了基于通才教育理念下科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5+3"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