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绝地天通"是中国思想史、宗教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从家为巫史到国为巫史,"绝地天通"实质上正是中国上古意识形态从巫术走向宗教的决定性起始,标志着上古国家宗教的初成。"绝地天通"是王权对于神权的垄断,且王权利用神权赢得了实施统治的神圣合法性,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政教关系的基调;"绝地天通"剥夺了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的权利,仅使其成为观礼性的边缘角色,这大大淡化了民众的宗教热情,从而促进了实用理性的成长;"绝地天通"把相当一部分原本从事神事活动的精英人士抽离出来,其中一些人成为分门别类专司某种世俗事务的职官,他们的知识与智慧专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与索解,这为后来的"诸子出于王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一元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绝地天通”作为一个标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日后文化专制制度的基础。原始宗教包括了除生产知识以外几乎全部的原始文化成果,因此,从黄帝到颛顼的“绝地天通”,表面上是对宗教的垄断,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垄断。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的宗教情况原来很清楚。其存在,按传说,至晚始自颛顼“绝地天通”,尧、舜奠基;按考古,殷、周体制完备;按文献,直至清朝末年。然而自西方宗教(religion)概念传入中国,话语变更造成思想混乱,人们误以为原先仅仅居于从属地位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才配称宗教,而自古以来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正统国家宗教,反倒失去宗教之名,被看作有待扫除的封建迷信,或贬低为风俗性的民间宗教。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全然扭曲。本文从国家的宗教性角度解读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以此确认古代中国有国家宗教存在。古代的国家宗教政教一体,其组织体系就是国家机器;其首脑爵名天子。天子即天之子,是个宗教称号。帝王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教教主。世间行政体系与神祇体系有交集,由天子及各级官员分级掌管;天子位于上天之下,对众神有一定的奖惩权力。中华民族自古及今一贯是有信仰的民族。虽然神祇体系复杂,民众各有其崇信的神祇,有的信仰“制度性宗教”道教、佛教等的神祇,但都以上天为其共同信仰;而道教、佛教等信仰的神、佛也纳入上天统领的神祇体系。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的政教冲突主要指政权与宗教组织间的冲突.引发政教冲突的表层要素除了常见的政教间、宗教间的矛盾以外,统治者的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引发政教冲突的深层要素源自政教各方对社会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的争夺.合理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是引导社会走向和谐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事件,颛顼、帝尧持续进行的“绝地天通”努力树立了中国宗教体系之最大敬仰对象--天,其根本属性是无人格性、不言。这一早期宗教革命推动了人的发现与精神的人本化、理性化;绝地天通也构成中国宗教治理之基本方法,型塑了独特的中国宗教生态。西方宗教发展史上也有过不自觉的绝地天通努力。故绝地天通有理由成为宗教学的一个基础性分析概念,可据以重建世界宗教的历史叙事和分类体系,反思、批判韦伯等西方学者所构建的西方宗教、尤其是清教理性化程度最高之类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而伦理,从“伦理”而结构,这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范式的三段式演进。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应当把宗教置于国家与社会的架构之中,是宗教的社会学研究与社会学的宗教研究的结合。传统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为世俗权力与精神权利的模糊界限与紧张关系,具体表现为中国古代的公共崇拜与私人信仰的彼此渗透。为此,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是要研究宗教所镶嵌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和政教关系,以能深入中国宗教、信仰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缅甸上座部佛教一直同王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蒲甘王朝后期,寺院经济膨胀,教权力量占上风;通过达摩悉提的宗教改革,教权开始屈从王权,但宗教仍对封建统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国家宗教关系的特点,是与欧美比较而言的。中国历史有自身的发展轨迹,所以中国古代国家与宗教的关系,其展开的历史背景与欧美不同,中国古代社会"政教关系"一词有自己的特殊指谓。人文化的儒学在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政教关系的基本走势:即教权绝对服从王权,宗教发挥"以教辅政"的社会作用。民间起义对宗教的利用造成了国家政权对宗教组织的警惕,外来干涉势力引起古代政府对外来宗教的警觉。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以来,阿富汗政教关系可归结为三种类型。一是19世纪末拉赫曼国王将伊斯兰教纳入国家控制,利用宗教整合政治体系。二是将伊斯兰教排拒于国家之外,以20世纪20年代阿马努拉国王和20世纪末的人民民主党政权为代表。三是世俗与宗教平衡的道路,即穆沙希班王朝将宗教纳入国家控制,同时以宗教旗帜推行渐进的世俗化。世俗化并非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何将传统宗教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原则有机结合,可能才是破解阿富汗及中东政教关系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政教分离"被许多人视为美国宪法基本原则.由于种种原因,它在20世纪又一次成为公众激烈争论的焦点.如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政教分离"的核心是价值中立,而这并不是美国立宪者的主要关注点.但是现代以来,它确实已日益上升为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形成不是一个统一的自由主义理念的展开,毋宁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原因,其中既有来自世俗自由主义的,也有来自宗教本身的,甚至还有相当"反自由主义"的.故而,"政教分离"可以视为是政治哲学中常常有的复杂的"交叉共识"的一个典例.  相似文献   

11.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社会信仰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原初社会普泛性的巫术文化因此转变为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宗教祭司文化,巫师沟通神人的权力最终为帝王所独占。“绝地天通”是巫术向宗教演变的一个隐喻说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视觉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它典型的政教功用,文章通过中西方一些代表性的古老王朝的美术成品和其主要的艺术理论,让我们认知传统视觉艺术与政治、宗教之间密不可分的依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帝国的政教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和宗教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的,由开始时完全的政教合一逐步转向了一种特殊方式的政教分离,而在这种关系下影响的法律也由传统的习惯法与宗教法的合体转向世俗法,后来又回归宗教法,最终完全被宗教法取代而陷入停滞。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历史上,"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把神和人分开,古代帝王籍此以"礼治"代替"神治"并使其统治权获得"合法性",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绝地天通"的人神观是古代帝王倡导和实行的祭天保佑的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的思想源头,也是其倡导和实行的"礼治"统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合法性的思想根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过程中,"绝地天通"人神观产生了三个重大现实意义,即:德本思想被确立、"礼治"思想深入人心、统一的国家观初步形成。这其中,人们的共同话语开始形成,政治认同逐渐形成,政治整合有效开展,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关键要素。这个历史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代的国家性质,国家依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有关西方的古代中国形象研究,不仅有知识论的价值,对于当下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也颇具反思意义。既有研究大致提供了一个西方视野下古代中国形象由盛转衰、由好变坏的知识谱系,其背后却隐含了不同偏好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知识-权力论和边缘-中心论注重主体对于作为客体的中国形象的权力关系或政治经济关系而易陷入主观,文明冲突论过于强调不同文明主体之间的对抗性关系。超越权力和政治经济结构的限制,回到文明本身,从多元主体的角度建构中国形象,成为中国跨文化实践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6.
政教关系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以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到七世纪后期的阿拉伯社会为背景,分析了当时的有关社会现象,进而揭示了初期伊斯兰社会政教关系四方面的主要特征:①宗教领袖与政府首脑集于一身,②宗教规约与社会立法合而为一,③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溶为一体,④宗教派别与政治集团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作家的“长安情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安情结"是中国古代作家基于长安与政治的特殊关系而生成的心理印象丛.作为古都,长安所具有的巨大的政治功能直接影响着古代作家的人生实践;作为心理印象,"长安"在古代作家的创作中发挥了激活情感、寄托理想的作用.透过"长安情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群体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们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对政治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明从萌芽时期就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线索是围绕世俗建筑展开的。"象天法地"是中国古代建筑始终遵循的根本法则,但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象天法地的切入点也随之改变。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手法从模仿"天象"到模仿"仙境",再进一步发展到建设人间秩序、追求生活品位,经历了从"象天之形"到"象天之意"再到"象天之理"的发展过程。建筑的尺度从与天接近逐渐变得亲切宜人,建筑风格从神圣庄严逐渐变为充满生活情趣。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从"天上"回到"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西方许多国家为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而在宪法中规定政教分离原则,这主要是基于中世纪政教合一体制的历史根源。我国《宪法》也规定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并无这种历史根源可循。关于政教分离的制宪原意,我国除了保障宗教信仰自由,还受到了政治、民族与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特殊的制宪原意延伸出我国政教分离的宪法规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教分离不排斥宗教人士参政议政;二是政教分离也要求国家公平地为各种宗教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文明的起源方式与发展过程与西方古文明有许多相异之处。西方文明起源于铜器时代,中国文明起源于玉器时代;西方文明起源于城市革命,中国文明起源于巫术改革;西方文明起源表现为地缘管理代替血缘管理的革新模式,中国文明起源表现为血缘管理依然延续的维新模式。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先后断裂了,中国文明则绵延至今。中国学者应当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文明理论,书写自己的文明发展史。这其中既要对传世文献重要历史信息的重新发现与估价,更应充分利用考古新资料,弥补有关空白,还应认真总结中外学者研究中国文明史的成功经验与已有成果。理想的中国文明史,应该有中国材料的基础、民族精神的灵魂,还有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人类未来发展的眼光。最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