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具有环境成本意识,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和市场经济的主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定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微观基础,其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和谐社会的构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理论与发达国家实践历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认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循环经济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节约型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认识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刻理解循环经济是系统、完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系统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有效解决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5.
巨大的人口压力要求中国必须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以增加社会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凯恩斯经济学,忽视了资源稀缺的约束,孳生了以要素高投入、废弃物高排放、产出高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自1980年代起,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就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主张把人重新纳入自然界,人与自然和谐并存、共同发展;生产力概念应当给予重新界定:生产力是人们顺应自然,发展经济,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进步的能力。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已经得到人们比较一致的认可;现在最重要的是必须适时地把循环经济理念转变为行为,把理论的结论转化为实践的成果,把发展模式具体化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黑龙江省作为拥有丰富资源的农业大省、畜牧大省,更要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战略规划的首要位置上,选择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农业循环经济道路。本文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优势,提出黑龙江省可以采取农业资源投入减量化模式、农业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生态园区型发展模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建议从政府引导、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科技支撑等方面确保上述路径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环境和资源等社会效益,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同时也承担了社会责任。本文从会计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社会责任会计的相关概念,在分析国外对两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迫切性,最后勾画出了其理论框架,包括: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原则、计量模式以及披露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本文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我国飞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中存在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汽车产业经济的发展应以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汽车产业的循环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经济,是一条内含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新路径。循环经济所内具的和谐本质、和谐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循环经济特点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在循环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6种模式(节水农业模式、生态种养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可再生能源与生物潜能开发应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高优农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集中治理污染等举措发展循环经济,以达到企业、资源、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期,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循环经济立法和相关政策为我国尽快规范这一领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支撑作为资源型城市的贵阳,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贵阳市的必然选择。贵阳市以循环经济模式创建生态城市,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循环型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生态城市。实践证明:资源型城市特别适合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不受其经济发达程度的制约。循环经济应覆盖第一、二、三产业,覆盖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这样才能在社会层面上形成循环经济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目前,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把握生态文明的概念体系及其内在逻辑,是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论文主要从党的文献角度对相关观点进行了理论梳理并认为:人与自然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经济与生态协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建设"两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远目标;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指导;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家卫生政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居民健康公平程度,实现健康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健康的不公平程度呈现加大的趋势。收入假说理论认为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在居民间的相对分布是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公平程度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国家应该实行提高贫困地区与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7.
李文安 《南都学坛》2007,27(2):112-115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和谐之处就是农村各方面的滞后,所以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农村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则影响社会和谐,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合法权益受损、劳资关系紧张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尖锐对立,都对构建和谐社会构成了严峻挑战和极大风险。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遇到的各种问题,重视和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化解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步入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应调整农村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完善民主政权建设,全面推动我国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陈云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中,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分析了陈云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及其基本思路,指明了陈云思想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日益突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利于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