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之”、“其”、“而”、“以”诸虚词,在楚辞中不仅出现频率较之散文要高得 多,而且使用方法也颇有特点。本文拟通过楚辞与散文的比较,楚辞的不同版本的比 较,论证这些虚词的用法特点,探索这些特点与句法的关系,进而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 原因。 (一) 在散文中,虚词的用法一般比较固定,相对而言也比较狭窄;但在楚辞中,它们的 用法就要灵活广泛得多。下面我们将通过“之”、“其”、“而”、“以”诸虚词,来 探讨楚辞中虚词用法的这一主要特点。 一、“之”:除作代词之外,虚词“之”在散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定语与中心 词、补语与中心词、主…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不易掌握。研究它的人,对它们的译释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其”是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为了使我们对“其”的用法有个全面的了解,本文试图系统地探索一下“其”的用法特点,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3.
介词源流考     
介词源流考王应凯介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后介绍动作、状态的处所、时间、工具、方式、依据、条件、对象、主动者等具有关联作用的虚词.由于它在匈中起介绍作用,因而常常要和被介绍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介宾词组.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虽属于虚词范畴,但本身仍蕴...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许多语言工作者都在积极地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汉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划界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邓福南先生在其专著《汉语语法专题十讲》一书中,把历来各家给实词、虚词划界的标准归纳为三类:(一)根据意义的实在与否;(二)根据句法功能,又根据意义的实在与否;(三)根据语法功能。其中的(一)是意义划界说,(二)是句法功能与意义结合划界说;(三)是语法功能划界说。本文不想对这三种划界说进行全面评述。只想对其中的第三种即“语法功能划界说”(简称“功能划界说”),提出一点疑义,以此向专家、学者请教。  相似文献   

5.
对《“功能划界说”质疑》的质疑──与李文辉韦连文同志商榷柳士发李文辉、韦连文两位同志在《“功能划界说”质疑──虚词究竟能否充当句子成分》一文(以下简称《功文阿中说:“虚词不但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可以充当句子的状...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重视词类活用的问题。什么叫词类活用呢?郭锡良同志主编的《古代汉语》:“汉语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词类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诃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荀子·劝学》:‘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的‘水’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这就叫词类活用。”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理解词类活用的定义。要注意词类活用和词的本用的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区  相似文献   

7.
《老乞大》(以下简称《老》)、《朴通事》(以下简称《朴》)是元朝时候由朝鲜人写的汉语会话教材,明代有所修改,是为朝鲜人到中国经商办公事服务的,所据为当时北方官话。这两本书是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源的宝贵资料。本文谈的是其中的四个虚词“但、只、就、便”。它们的用法同现代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将之放在一起讨论,或许对虚词发展史的研究有一点作用。下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中的“于是”是一个用法灵活、意义复杂的词或词组(短语)。说它用法灵活是指它在句子中位置不定,语法作用较多而言的;说它意义复杂是指它在句子中的词性不定、译义各异而言的。考察“于是”的用法及词性,我们发现,“于是”一词的词性,不外乎连词和介词结构。那么,连词和介词结构又怎么才能区别开呢?下面我们就以《史记》为例,从形式、功能、意义上分析一下。一、连词。主要用来承接上文。(一片于是”类。这个“于是”是指译成现代汉语后的意义,也可以译为“这样一来”等。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于是”正是从古代汉语的双音…  相似文献   

9.
日本《产经新闻(晚报)》1980年7月17日介绍日本出版的《日汉朗咏集》一书.该书是从数万首日、汉汉诗中挑选出近千个句子组成的.内容按四季、人生、社会、学术、思慕之情的顺序分类排列,每个诗句后面都附有读法、解释、鉴赏以及出  相似文献   

10.
武振玉  梁浩 《求是学刊》2013,40(5):149-154
殷周金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并见现象,为探讨上古汉语实词虚化提供了很好的参证语料。从词义虚化的路线看,有经历了"动词→介词→连词"发展过程的,如"暨"、"及"、"以"、"用";有经历了"动词→介词"发展过程的,如"于"、"在"、"从";有经历了"动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咸";有经历了"动词→时间副词→关联副词"发展过程的,如"既";有经历了"动词→范围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具";有经历了"动词→频率副词"发展过程的,如"復";有经历了"否定动词→否定副词"发展过程的,如"亡"、"无"。  相似文献   

11.
韩陈其先生的《汉语羡余现象述略》一文,以汉字、汉语的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讨论了汉语羡余现象的种种问题。读之,开人眼界。笔者以为语言中的羡余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而就一个汉字本身而言,是否某些构件是羡余?语法方面句子繁化、虚词应用是否是羡余?我以为应该讨论清楚,以正视听。本文拟以《汉字构件的增加不能以羡余现象论》为题讨论就一个汉字  相似文献   

12.
历来对《古今和歌集》第343首和歌有两种解释,本文在赞同其是挽歌的基础上,进而以中日汉诗文为考察对象,对汉诗文挽歌中“苔”的用法进行分析。并在弄清其表达的真正含义的前提下,对挽歌中“苔”的用法对整体“苔”在汉诗文中用法的变迁所起到的影响及作用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3.
胡炜  刘瑞芝 《学术交流》2004,(6):130-132
按照语用学的观点,语言的本质不是符号与句子的集合,而是言语行为的集合。话语的意义并非取决于它对经验事实的表达,而是取决于它在"生活形式"的语境中的用法。在特定条件下,说话者总是受到民族、习惯、风俗、信仰、教育、社会角色,甚至时间、场合等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申文安 《社科纵横》2005,20(2):227-228
虽然英语和汉语在名词的基本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如果对它们名词的功能及用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英、汉名词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差异,尤其是它们各自的语法特征,常会影响我们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在交际活动中遇到麻烦。本文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英,汉语言的名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名词的异同,为英语学习及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捷径,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句子图式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分析的途径和方式。它表明,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是不同的。句子是语言所表达的基本单位,与它相应的是思想和真值。句子是一个整体,有构成部分,因此句子的真值依赖于句子构成部分的意谓。句子有涵义,即通常表达的意思。这一层次对于确定句子的真值也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涉及内涵语境的时候。弗雷格和克里普克关于专名的论述展示和说明了句子图式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培杰  何孟良  盂月阳 《社科纵横》2012,(1):173-174,178
语言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系统。熟语作为介于词组和句子之间的语言单位,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也更能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空缺现象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量存在。本文把空缺理论引入俄汉熟语对比研究中,旨在深刻剖析不同语言体系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民族差异成分,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媒介,消除空缺,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汉语介词“于”使用的随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词“于”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它的主要用法,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①同动词连用,引进行为的处所、时间、关连的对象,②同形容词连用,引进比较的对象;③用于被动句,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而在具体使用上,介词“于”又往往是可有可无的。马建忠曾指出:动词后面的词语如果表示处所时间,可不用介词“于”①,吕叔湘先生说:“古汉语里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字很多地方这个于字可用可不用……”②。阅读古籍,我们注意到:不仅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于”可以不用。引进行为关连对象、比较对象和行为主动者的介词“于”也可不用,分词“于”不仅是“可用可不用…  相似文献   

19.
汉唐时期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汉、唐两代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时间、规模、职能、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对了解汉、唐两代乐舞与百戏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金花 《生存》2020,(8):0065-0065
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汉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