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段国炼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吗?”一文中,对拙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提出了商榷,使我受到不少启发。这里就段文中提出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以期促进对由实践到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说过,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还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并指出第二个飞跃比起第一个飞跃意义更加伟大。那么,认识过程第二个飞跃要经过那些阶段和环节呢? 我们认为,它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认识阶段,它包括以下三个环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哲学界还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我们认为要使这一讨论深入下去,关键在于弄清楚感性认识怎样向理性认识飞跃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 在我们看来,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中间要经过一定的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逻辑加工或思维加工。这个论点并不是任意杜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过程两个飞跃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列宁首次提出的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论。 毛泽东同志在分析第一个飞跃时,阐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分析第二个飞跃时,既指出了这一飞跃的重要意义,又指出了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环节,如注意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等。特别是在实现第二个飞跃过程的理论中,明确了实践检验和理论指导的同步性、即二者在第二个飞跃中同时展开的思想。在《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两篇著作里集中发挥了这  相似文献   

7.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途径、方式实现飞跃的呢?一般认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思维逻辑途径是“四个环节十六个字”,毛泽东同志所揭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四个环节”的认识过程,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把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知识在第一次飞跃中的作用认识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实在的能动的反映。这个反映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越来越复杂。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更不必说对社会的认识)曾经停留在十分简单的肤浅的水平上,经过多少世代的摸索、研究,才从反复出现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一些较为简单的科学命题。这些科学命题的日积月累形成了对事物的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对实现认识过程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肯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基于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中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然而,关于这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至今哲学界尚未确定一个统一的合乎实际的界限。下面两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別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而理性认识则进入了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原则区别,或者根本标志,就是概念、判断的运用。认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不能作为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而是区别抽象概念和具体(理性的)概念的标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感性认识是否也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否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确地揭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別的前提。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条线索展开对于这个“本质区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观念是过程     
于世诚、腾云起同志认为黄林的文章夸大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低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以为这个批评是对的。但是,于世诚、腾云起同志自己又认为人们造出第一张桌子之前,只能有个类似桌子的具体形象、想法和计划,却不可能先有桌子的一般观念。只有当人们造出了一些桌子,不断把这些具体桌子反映到头脑中来,才有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飞跃成理性认识,有了桌子的概念或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关于人类认识的著述中,常常把人的理性认识与抽象认识完全等同起来。朱德真在《试论“思维具体”》(《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一文中,对这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提出异议。他认为,人的认识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和两次飞跃。由感性到抽象是一次飞跃,而由抽象向思维具体的发展则是一次更加重要和更加深刻的飞跃。没有这次飞跃,人类就不可能真正获得关于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的完整而全面的认识。因此,思维具体是最高级的理性认识。思维具体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认识的终点,表现为相对来说最完整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的光辉论著,内容很精深。怎样学好这篇文章?我认为必须要结合实际,就是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要正确掌握《实践论》的观点,从事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用理论指导我们做好工作。一、《实践论》的观点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l、《买践论》阐明了认识和买践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就是行和知的关系。人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的实践。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就是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相似文献   

13.
常用的哲学教材和一些论著,把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混同在一起,未加明确区分。甚至有这样的论断:“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我认为,这种混同是不对的。从静态上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物质活动,而感性认识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一个是人们的物质活动,一个是人们的意识成果;一个是客观范畴的东西,一个是主观范畴的东西。很明显,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能等同的。另一方面,认识也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4.
李步楼同志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见1981年4月9日《光明日报》第4版)一文中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  相似文献   

15.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某些哲学教科书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看,这种概括仍带有片面性,没有全面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它们各具特点,在内容以及形式等方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表述,通常是用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种过程的多次反复、无限发展来说明的。至于如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的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却阐述的较少。本文试从信息和信息论方面对认识的过程进行再思考,从信息传输、转换和信息反馈的过程来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其中最显著的优点,据我看来,大概是如下三点: 第一,这篇著作极好地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揭示了社会实践这一概念的实际内容之后,当即具体地分析了发源于社会实践的人们的认识发展过程,在其中区分出既有性质不同而又密切相联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阐明了理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但它又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生动而粗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五三和一九五四年中,“新建设”曾举行了关于巴甫洛夫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与毛主席“实践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的讨论。问题讨论的中心虽然不是关于逻辑的问题,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所发表的某些文章里面,曾附带涉及感性认识阶段有没有逻辑思维活动的问题,而没有加以讨论和很好的解决过。根据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对这个问题大约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主张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活动的,在冯增信同志的文章中说得较为明显。他说:“感性认识的得来,也可能经过很多思维,而任何真正的认识,也都必须表现在思维的形式、表现在概念和判断上。”这就是说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的活动。另外也有反对冯增信同志这种观点的。例如胡瑞祥同志曾指出说,冯增信同志是“把理性认识阶段的‘高极思维’、‘概念’、‘判断’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纠缠在一起,看到感性认识有第二信号的积极参加,就在认识的感性理性阶段,都是统一  相似文献   

19.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传统观点(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工具书及有关的认识论论著)把“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仅仅解释为: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的;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首先说明,本文的出发点是从个体认识的角度来谈“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因为,有无限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认识主体对无限发展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现实中的有有限认识能力的个体认识主体对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哲学界研讨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问题,这是马克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不少同志撰文公诸了其研究成果,我们读后很受启发。如胡象明在《关于认识运动过程的阶段问题》(《哲学研究》1984年第四期)和《试论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性《(《江海学刊》1984年第五期)等文中提出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的认识过程中存在阶段性问题,并在作出肯定结论的前提下,划分出:理论具体化和理论客观化两个阶段。作者的这些看法,我们以为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由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的过程中究竟包含哪些小的阶段(或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对于这些问题似乎尚有深入探讨之必要,而且论者也众说不一,歧义颇多。为此,我们拟就此文讲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