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说“韦苏州之疏淡”前人论韦应物,好称“韦苏州之疏淡(或闲淡)”。疏淡,似乎偏于谈形式,其实也兼及内容。也就是说,他们认为韦诗的特色,在于以疏淡的笔致来表现自己疏淡的个性。什么是疏淡的个性呢?大抵是指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之类。这里需要补充一句:笔致虽然疏淡,表现却十分有力,表现出来的个性是十分鲜明的,尽管这种个性的特点可以用疏淡二字形容。对韦诗的这一特点,不妨换一种说法:以淡笔墨写真性情。正如钟惺所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  相似文献   

2.
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后人对他推崇备至:王世贞称赞“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乔亿惊叹“韦、柳既没,清音遂杳者五百余年”,“韦诗如峨嵋天半,高无与比”;苏轼慨叹“发秾纤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白居易感慨系之:“苏州与彭泽,与我不同时”……敬慕景仰之情无不溢于言表。前人喜爱韦诗大多是因为它的恬淡闲雅:“韦苏州至处,每在淡然无意,所谓天籁也”;“其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左司性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但是我们从韦苏州诗的“淡处”看到的不是“无迹”,而是伶俜的身影;从“简淡”中  相似文献   

3.
“画龙点睛”是画家的绝妙之笔,“点石成金”是仙家的神化之笔,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字眼.则是作家的传神之绝。教师若具备“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之技法,在学生“困惑卡壳处,激思生花;迷茫费解处,拨云见日;情感泠淡处,推波逐浪;举步维艰处,引道通途”,促其个性放飞,灵性涌动,课堂就一定能掀起层层浪花。  相似文献   

4.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唐以来温、韦、柳、周靡曼婉媚之柔情,变香软为骚雅,洗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夔以江西诗派清劲瘦硬之健笔,来改造晚以来温,韦,柳,击靡曼婉媚之柔性,变香软为骚雅,洗农丽为淡远。创造出一种峭拔,隽淡,清空,旷远的境界。宋词的雅化达到顶峰,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具有颇高的美学“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其诗闲淡简远,效法前人陶潜,有“陶、韦”并称之说。本文通过韦应物中晚年在江淮等地所作的诗,讨论“陶、韦”诗思想内容的异同,并对陶、韦文道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庄子·秋水》:“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疏》:“适适,惊怖之容。规规,自失之貌。”《释文》:“适适、规规,皆惊视自失貌。”“适适”与“规规”句为互文,《疏》文亦属同例。总的意思是:井蛙听了海鳖之言,感到非常吃惊和空虚。这种“吃惊和空虚”,显系通过面部表情、具体说是通过“惊视”的目光表现出来的。就此而论,《疏》与《释文》的解释一致,但后者更为准确具体。 作为同义词,“惊”与“怖”有明显的区别:“惊”指“突然受到刺激而精神紧张”(见郭锡良等  相似文献   

8.
起兴格在青海“花儿”中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兴格在青海“花儿”中的妙用靳玉兰“起兴”好多人认为它是指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很少把它看作是一种修辞格。《唐·孔颖达疏》曰:“风、雅、颂三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形象思维和诗歌创作的重要表现方法。而郑远汉先生在《...  相似文献   

9.
“上下文”是现代汉语常用语词 ,《汉语大词典》作为词目收入。释文是 :“谓文章中与某一文句相连的前文和后文。例如 :单看这句文字 ,很难理解它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来看就容易明白了。”例句自编 ,没有书证 ,不能说明何时出现。查唐代贾公彦《周礼义疏·秋官》“小行人职”即有“上下文”一词 :  若国札丧 ,则令赙补之 ;若国凶荒 ,则令委之 ;若国师役 ,则令槁之 ;若国有福事 ,则令庆贺之 ;若国有祸灾 ,则令哀吊之。凡此五物者 ,治其事故。 [义疏 :此一“经” ,据上下文皆据诸侯国 ;此文虽单言“国”亦据诸侯而言。]贾疏是说 :“小行…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之文以简淡的形式蕴含了丰赡的情思,形成了萧简疏淡、隐秀深华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一、透过对一些感性经验的直观描述,揭示出深邃玄远的哲学道理;二、将对现实人生的悲喜之情,淡化在哲理的光辉之中;三、以古朴典雅的语言直抒胸臆,舍因取果;四、篇章短小,跳跃性大。  相似文献   

11.
张栻开创南轩学派,为南宋中兴时期著名学者,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作家。他一生与道进退,矢志致君泽民的事业,其诗歌即有深入表现,渗透着以道自任、忧患民瘼的精神情怀。与社会政治中“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内在相通,赋性冲和、钟情自然是其个性品格的另一面,并对其创作产生影响,自然山水在其诗中表现充分。他主张学者不汩利禄,不眩文采,“淡乃其至”成为其人生境界与诗学追求,他往往以冲和的语言、平淡的意象营造出淡雅诗境。明道义而抒性情,以思理慧性见长,是宋代诗学乃至宋学的特色,张栻与道进退、淡乃其至的人生境界与诗歌书写可谓典型,对南宋中兴时期学术发展与多元诗学风貌的建构具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劳于选而逸于任,选人不避辛劳,把人才选出来任职之后,用人者便进入一种超脱的状态,这是《资治通鉴》用人思想的重要方面。 知人善任,知人在先,善任在后。人才须鉴别真伪,区分优劣,人才重要,但人才也难求难选。选人是一件十分繁难的事,它使用人者耗心血,费琢磨。《资治通鉴》所载的,有刘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所谓的所谓“三顾茅庐”;有“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的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有唐太宗对于都督、刺史,“常疏其名于屏风,坐卧观之,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的所谓“屏风档案”。求贤之功在于知人之难,知人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孔子就曾说:“不患人之不知已知,患不知人也。”知人选人之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苏州人的生存-生活方式趋于艺术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苏州人聪颖精巧的文化个性在艺术创造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苏州文化的独特个性是文化苏州内涵的立足点.文化苏州是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全球化、中国文化转型背景下一种适时而为、与时俱进的文化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努力推进文化立市进程,培育与苏州文化个性相符的核心产业,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弘扬苏州的文化个性;二、在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苏州"品牌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个性;三、大力加强当代文化建设;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苏州人”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概念 ,从历时性的纵向层面与共时性的横向截面 ,展示与剖析了苏州人的人文风貌及其文化包孕。文中认为 ,“水——园林——状元”这一脉落构成了塑就苏州人性格之文化背景的内在机制 ;“小、柔、雅、灵”则是其文化形态上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文中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 ,探讨了苏州人性格之演化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声转情况进行梳理,探讨王念孙古声类思想在具体训诂实践中的分合情况,进而深化对王念孙古音学思想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因声求义理论的认识。研究表明,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基本遵循了他的古声类二十三纽的划分格局。  相似文献   

16.
    
韩菁 《百姓生活》2013,(3):16-16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淡”,拆字却是“一水傍二火”,自然天成、相依相偎。这是何种意境,何等气度,寓意深刻.意蕴悠长。自古文人似乎对“淡”,向来情有独钟。菊,便是绝佳的寄予。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典雅》中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菊之淡,与人之淡,相喻相通。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淡泊明志,活出真我。  相似文献   

17.
姜白石词独诣之美,在于舒发灵心秀怀之思,极尽要眇馨逸之致。其以出于江西诗派的手笔匡救妩媚之气,用含蓄蕴藉以弥补粗犷嚣喧之风,凭硬笔高调独铸清劲、隽淡、峭拔之境,为前人词中所未有。其立意取向理趣,章法专主疏宕,诗意的空濛提供了回旋之余地,造成一种清空境界,“雾里看花”实为其魅力所在。从艺术美感而言,显示出清简、和永、秀洁的“中和之美”,乃“自有一家之风味”。在中国人文化心灵的发育史上,白石词代表了中国词人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成熟直至强化的一种过渡。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治学的最大成就,一是辑佚,二在校勘,这两项工作是古书本子完善可读的基础。乾嘉以来经学大师的几部重要训诂著作,都是训诂、校勘和补遗的混合结晶。其中王念孙《广雅疏证》一书,诚副顾炎武所称“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不可无,而后为之”之传世佳作。段玉裁折服王氏《广雅疏证》之成就,称誉王氏“天下一人而已”,亦非过辞。综观《广雅疏证》,全书虽重在精审词  相似文献   

19.
韦庄诗在晚唐盛名卓著,从三点可以说明。一是饮誉“秦妇吟秀才”可证;二是唐人选唐诗中,韦穀所选《才调集》在唐人选本中规模最大,遍选唐代名家诗歌千首,独韦庄入选63首,居全集之冠,足证影响很大;三是据诗人自云:“我有歌诗一千首,……斑斑布在时人口”(《乞彩笺歌》)。他对自己的诗歌十分自信,确实也看出时人是十分喜爱韦诗的。韦诗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特色。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上古楚人的官书,楚金文的出现是楚人以自己地域文化的审美眼光对宗周金文进行“楚化”的结果。金文的“楚化”不仅表现在用笔、结体及构字法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楚人对大篆字体的变形、草化和装饰美化方面。“楚化”使金文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装饰性、抒情性等特点,也强化了书法的书写意趣和笔致韵味,极大地丰富了金文的表现形态和审美趣味,为汉字走上艺术化道路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