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享誉世界的一代佛教宗师,他最初的启蒙经师是青海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根据青海著名格鲁派寺院却藏寺和夏琼寺僧人的口传、一些文献记载和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兩寺的创建者即曲结顿珠仁钦和却藏.南杰班觉同属一个转世活佛系统,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该系统的历辈转世为同一生命体,因而却藏活佛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同时,却藏活佛为却藏寺和夏琼寺的同一寺主,兩寺同为格鲁派名刹,宗教关系密切。由于这些关系,加之其他原因,却藏活佛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2.
昌都绛巴林寺及帕巴拉活佛世系源流简述根旺昌都绛巴林寺(chab-mdo-byams-pa-gling)简称昌都寺,坐落于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城中,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寺于1437年,是格鲁派在康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格鲁派在康区的首要道场。昌都绛巴...  相似文献   

3.
在西藏的江孜县去日喀则的公路左侧小山上,有一座格鲁派的重孜寺,乃建于明洪武年间,历世生钦活佛为该寺的寺主,其中有与班禅为师徒关系者,该寺过去一直是札什伦布寺的属寺。今日的生钦活佛为第六世,名洛桑坚赞,现担任西藏人大副主任,主要负责教委工作。1991年夏初,笔者在拉萨与生饮活佛相会,谈了对历世生钦活佛及重孜寺的研究,得到  相似文献   

4.
青海河湟东科寺源于今四川甘孜县的东谷寺。该寺第二世东科尔活佛云丹嘉措于明万历年间来青海,成为第三世达赖喇嘛弟子。自此,历辈东科尔作为格鲁派代表传教于大漠南北和西蒙古,使藏传佛教文化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蒙古族普遍信仰格鲁派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拉卜楞寺的建筑布局及其设色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当时为了迎接藏族活佛嘉木样阿旺宗哲(嘉木样一世)来此地传经授道,僧侣及平民们大兴土木,开始创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寺院。经后人不断扩建维修,发展到今天的...  相似文献   

6.
嘉木样世系与土观世系关系史述略扎扎嘉木样与土观是属藏传佛教在安多地区最大的活佛世系之例。自17世纪末叶至20世纪中叶的二百五十多年中,做为拉卜楞寺寺主的嘉木样呼图克图世系与做为驻京呼图克图的土观世系历辈活佛之间始终保持师徒关系,互为依托,极为密切。这...  相似文献   

7.
徽州宗族捐建香火院的历史源远流长,一度对徽州社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宋宝祐五年,祁门盘溪吴氏捐建永禧寺,事历宋元明清,年逾数百,其间尽管发生过一些纠纷冲突,但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实为徽州宗族与香火院之间保持长期互动的典型。明清时期,国家政策法令做出重大调整,严禁私自创建增置寺院,地方官府及社会的态度也随之发生转变和分化。在此环境下,宋元以来徽州宗族与寺院之间的融合关系受到冲击,寺院供奉先祖的习俗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内地不少大中城市虽缺少藏传佛教寺院载体和传统信仰积淀基础,但少数城市居民通过人际交往、寺院朝拜等渠道接触藏传佛教,皈依上师,成为了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信众主要依赖微信、网络、新媒体进行组织宣传、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典学习、持诵咒语、叩拜供佛和捐赠寺院等信仰活动。西安市藏传佛教信众主要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精英群体,皈依上师主要为川、青寺院的高僧、堪布或住持。信众与上师之间虽然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但是严格依照上师讲法课程及修法内容念诵叩拜,通过网络教室集中研习佛经课程,希望通过上师的指引加持和个人修行获得圆满成就。  相似文献   

9.
在蒙古族地区,自从藏传佛教传入之后,佛教寺院教育就逐渐形成和壮大起来,成为蒙古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形式。寺院教育在蒙古族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蒙古族地区寺院教育的形成、寺院教育结构及教育内容、教学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代信教群体的善男信女叠叠大渐于佛寺的事例,从教外视阈反映了当时信教阶层对佛教寺院抱有人生归宿的思想感情。事实上,民众晚年大限弥留之际对寺院的依寄,从生存资源分配律领域内意味着寺院对信徒赋有药物施舍和心理医疗的职能——医疗条件极其匮乏的封建时代,寺院之以慈悲情怀延揽病患信众的皈依,突显了佛教对社会关爱责任缺失及时修复、适当补偿的功能价值——中古佛教潜入中国世俗社会之腠理。而中国石窟寺以往出土的教门群体的带有法脉意味的写本文书,则折射出教内人际互动的思想信仰基础。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那达慕是蒙古族独具特色的、承载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民俗喜庆集会。它如同活态的“蒙古文化博物馆”,以其特有的动态模式和多元类型,如官方传统那达慕,民间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国际那达慕、学校那达慕、象征性那达慕等多元形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交融和弘扬、习得和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尤其对民族文化从草原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崇拜是蒙古民族的原始自然崇拜之一,它与蒙古民族的生活环境、经济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息息相关。科尔沁山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蒙古民族的山崇拜文化传统,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蒙古民族"以山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狩猎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生殖崇拜文化传统;蒙古民族独目巨人山神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节日民俗是反映蒙古族牧业生活特征的文化形式。动物是蒙古族文化起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以动物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对那达慕盛会进行个案分析,从动物学溯源的角度力图挖掘蒙古族文化与动物相对独特的关系,剖析了动物元素在蒙古族节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出蒙古族节日民俗中蕴涵的动物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和谐相处的一种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蒙古是东北西部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族游牧部落。满族兴起后,从后金政权到清朝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父子对游牧于黑龙江西部地区的科尔沁蒙古非常重视。为了争取这支强大的蒙古族部落,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先后采取了结盟、联姻、恩赏封爵、立法约束及划地编旗等策略使科尔沁蒙古由敌对转向归附,最后彻底臣服。在入关前,清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后金—清政权对科尔沁蒙古的统一与管理,为清统一蒙古创造了条件,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草原文化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也是多数蒙古族题材电影重点展现的文化符号。通过分析电影《季风中的马》和《长调》,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传统草原文化为精神支撑的蒙古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影像表达,并试图找出新时期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发展成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蒙古史诗是蒙古先民们创造的古老艺术,体现的是蒙古族古老的萨满教意识,是蒙古族先民原始生存斗争的风俗画和他们原始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重塑。在史诗中,宗教话语的交替和替换,源自史诗传播的时代性特点。史诗叙事语言的变化,是史诗适应时代语境,并获得生命力和传承的一种策略或自我调适过程。史诗尽管世代相传,其叙事语言会有很大变化,但构成史诗基本框架的英雄行为及其与生活环境和神的关系,是其相对稳定的部分。因此分析英雄行为同英雄生活环境的关系,分析英雄行为同神的实质关系,分析英雄行为和叙事语言的矛盾,理应成为梳理史诗文化积层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移民对喀喇沁地区民族构成和语言接触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平泉县移民开始早、规模大,蒙古族村落成为少数孤岛,在边缘孤岛中,蒙古语以蒙古族聚居的自然村为依托,不同程度地得以保存和传承。喀喇沁旗移民开始早,但受土地所有权限制,形成蒙汉杂居模式,程度逐渐加深,兼用、转用彼此的语言成为自然选择,随着汉族人口占优势,汉语替代蒙古语的趋势开始形成。宁城县的移民开始早,由于有清廷的支持和专门开发机构,移民可以大规模地、独立地建村并开发利用当地的土地和山林,居住模式是分离式的,蒙汉民族各保一方,杂居程度较低,蒙古族聚居村落较好地保存了蒙古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移民及其居住模式深受时局影响,在康熙之前蒙汉自然杂居,乾隆后汉族移民占优势,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出现一个调整过程,杂居程度加深,但程度不及喀喇沁旗。在蒙古族聚居的自然村中,蒙古语保留程度比喀喇沁旗好,但不如宁城县。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卡特尔16PF量表对蒙古族大学生的人格进行测评,结果表明:除了聪慧性和恃强性因子表现出倾向外,其余因子均处在中间水平,这是长期的生产生活环境、民族文化、传统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教育条件塑造或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信仰的宗教,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力比较广泛而深刻,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垄断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祭坛。对一个民族而言,自身宗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本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产生活习俗。任何一种宗教发生之时期就开始从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宇宙的万物、万象。蒙古族萨满教也跟其他宗教一样,在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了它自身独特的解释天地、自然、生态、灵魂之诸多观念。本文就蒙古萨满教“腾格理”、“嘎扎理”、“万物有灵”理解与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