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反思——兼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66-72
从《农民专业合作法》人格独立性角度,通过文献梳理、实践判断和逻辑分析方法,本文形成以下结论:在“两分法”体系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营利性法人的特征;法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产结构安排的核心是明确界定成员与合作社之间财产权利的边界;治理结构的完善应当以保护成员的最终控制权为目标,完善赋权机制,并保护成员退社自由的权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特别扶持符合法理,法律不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但不排除政府可以对合作社的税收豁免和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监督;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给予反垄断豁免权的同时,须对联合社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倾向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
3.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自助能力的基本法律.该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章程的"虚化"、利益联结、成员的准入标准、盈余的分配以及交易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等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也谈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对十七大相关分配原则的理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实质就是按劳动能力分配。人类社会历史与逻辑演进历程表明:人类历史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按劳动能力分配是人类社会的内在分配原则;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就是在存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实行按劳动能力分配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6.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中相关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自助能力的基本法律.该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有助于厘清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混乱、性质模糊的缺陷.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章程的"虚化"、利益联结、成员的准入标准、盈余的分配以及交易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应从法律的应然状态出发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全面、准确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重公平分配原则,与收入公平分配都具有正相关.按劳分配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表现在按劳分配存在前提和分配主体转换的公平性、分配依据和利益结构及其主体地位的合理性5个方面.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表现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条件的公平性和内在要求、分配依据的合理性3个方面.强化双重公平分配原则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在我国现实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践与收入公平分配均存在负相关。这主要表现在: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应用中的偏差、实施对象客观条件不同而导致收入分配中事实上的不公平。弱化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践与收入公平分配负相关的对策:一是正确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是正确实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三是缩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实施对象客观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重大突破,其理论贡献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表述。 相似文献
11.
分配是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在分配理论上的不同认识源于价值理论上的分歧 ;按劳分配不过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虚幻形式 ,它们都是生产者价值理论在分配上的体现 ;同生产者价值理论忽视产品的实现相一致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忽视了市场对企业的分配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 ;市场分配论是发达市场经济下通行的分配原则 ,它与供求价格论相一致 ;分配理论的变化是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特点在不同时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根据马克思关于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劳动者为利益主体,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是按劳分配。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尚未达到马克思设想的水平。在坚持一般理论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应坚持劳动者利益为主体、非劳动者利益并存,对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勇于创新,理直气壮地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研究——兼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农业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走过了一些弯路,但在市场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合作社对于农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国刚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第一部合作社方面的立法,该法有三个方面的重大贡献,即确立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促进资金和技术与农村劳动力结合、确保农民在加入合作社后财产权利不受影响。但是,该法也有两个不足,一是限制成员资格、二是不作最低资本金限制;本法还有三个方面的缺失:合作社联社、合作社的社会服务内容以及成员对其权利处分的权利。但总体而言,该部立法是一部成功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试图说明传统的按劳分配内涵的局限性;并认为"两种分配"方式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质;且试图阐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两种分配"一般只能表现为按它们对市场的"贡献分配"。 相似文献
15.
16.
近十年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加速态势,成为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制创新的一个新亮点。合作社已经成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统一经营实现方式的重要载体,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具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载体。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如下新动向:领办人主体逐步转向各路社会精英,并带动合作社发展的起点提高;成员身份走向生产者、经营者、投资者多元化,成员构成的异质性进一步增强;合作社扩大经营规模的途径趋势是纵向一体化,从而带动合作社产权股份化、公司化经营趋势突出;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速;合作社快速扩张与人才全面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合作社的外部发展环境日趋严峻,除了经济方面的市场竞争压力外,社会环境缺乏市民社会的组织与制度基础的状况没有改变,合作运动的推动者供给不足、合作文化贫乏,农民缺乏自觉精神的问题突出。未来政府的扶持重点应放在大力改善合作社的社会环境方面,引导社会精英与农户向着利益共同体发展。财政扶持合作社的重点应向支持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转型。 相似文献
17.
“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是对收入分配原则的创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对“部分先富,共同富裕”原则的运用,是收入分配方式的创新。这两个创新命题是收入分配理论的次优选择,是非均衡中间道路模式,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由于这两个命题各自都可以派生出三种分配原则或方式,成为社会上三大收入分配思潮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和数量上探讨这两个命题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追求和靠近共同富裕的理想目标。通过系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四个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在新时期继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麻彦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
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分配方式名为“按劳分配”, 实为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改革开放后,企业采取了“工效挂钩”的分配方式, 但存在着挂钩基数和浮动比例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要求, 新时期企业分配方式可概括为: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统一起来; 以市场分配为主, 实施政府宏观调控; 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 保证合理的分配结构。新时期企业分配方式只有在企业整体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活跃,传统合作社社员结构相对同质的假定已经发生了变化,异质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并将长期存在的趋势。其中,利益的同质性是合作社形成的前提,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同质性是社员联合的基础,社员同质性促进社员认同的形成。异质性对合作社的影响则有负有正:对稀缺资源的激励与公平的权衡、委托代理问题、决策成本与缔约成本的增加、抵减规模经济的作用等是异质性对合作社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异质性又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形成,有利于社员之间的学习与互补,起到了提高合作社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