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2.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黄帝祭祀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历千年而不衰,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礼仪活动,其文化意蕴显而易见:从血缘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血缘始祖的祭祀;从文化角度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诸族对人文初祖的祭祀;从祭祀性质而言,当今黄帝祭祀是华夏儿女对血缘始祖与人文初祖祭祀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鏊子·白鹿·砖塔——《白鹿原》思想意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鹿原》在表现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作品中多次出现三个意象———鏊子、白鹿和砖塔。鏊子暗示着烙饼式的翻来覆去的运动,溶注了作者对一种历史现象的评判和思考。白鹿就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它象征着传统文化的精魂,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正义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砖塔则是封建宗法文化的象征,宗法文化就是压在人们身上的一座无形的砖塔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未曾存在过龙的图腾,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是"误谈",这是不了解龙产生的历史及龙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历史记载、考古事实等都证明,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祖伏羲、女娲,到炎帝神龙氏、黄帝轩辕氏,直至夏禹一族均为龙图腾——龙之传人;中国南北许多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都是龙。龙是中华凝聚力的象征、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颜真卿不同时期、不同字体的典型杰作分析 ,论述了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内烈外刚、奔放劲健的阳刚之气。笔者认为 :高尚的人格 ,不一定能创作出高尚的艺术品 ,但优秀的艺术品必须以高尚的人格为后盾。颜真卿书风得力于其坎坷曲折、充满正义抗争的生活经历 ,得力于其内在的人格力量。因此 ,他的人格力量以及张扬着阳刚之气的书法艺术 ,成为中华民族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 ,也从精神文明的意义上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8.
"黄帝"其称,拥有非常悠久、丰厚的历史底蕴。黄帝既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文明始祖",亦堪称"中华民族祖先"。他开创的"黄帝精神",具有"容、实、创、持"等基本特征。汇入当代"文化自觉"大潮的甲申(2004年)"中华大祭祖",是古今"公祭黄帝"史册中由"政治功利"复归"精神功能"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松柏是百木之王,和我国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松柏的自然属性与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许多呼应与契合之处。该文主要从高洁的人格和品性的象征、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守志不阿节操的寄托及生命常青与淡泊清高的追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分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相似文献   

11.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首领 ,黄帝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 ,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 ,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 ,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或黄帝时代。因此 ,黄帝和炎帝、蚩尤 ,是传说时代中原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三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 ,黄帝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进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伴随清末种族危机与民族矛盾加深,近代民族主义这一新兴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辨别民族主义的概念与界限,以维新派与革命派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利用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将黄帝这一远古部落首领塑造为汉民族始祖和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黄帝逐渐成为团结汉民族的精神纽带和进行民族识别的文化标志,最终掀起清末黄帝崇拜浪潮,为革命运动添加了一味强力助燃剂。民国建立后,随着“五族共和”的提出,黄帝形象突破了民族畛域,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抗战时期更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黄帝仍是团结中华民族、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更是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月亮及酒与李白诗歌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文化身份识别的角度,揭示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民族精神。月亮及酒,是李白诗歌的主要审美意象。通过两者的论析,透视出李白的道家思想和道教美学品格。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李白诗歌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李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及神话故事等角度,研究了黄帝文化,探讨了黄帝文化的源头,解读了黄帝文化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举办的拜祖大典可以看做是一种记忆的仪式传播,它在传承传统文化、强化历史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同源"的观念代代相传,使"和谐和睦和平"的美好心愿广为传播。拜祖大典的"仪式重演"与符号象征不但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个"认同的空间",而且是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向心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软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团结宽厚的凝聚精神,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黄帝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中游牧者的首领,他率领这支游牧人完成了向定居农耕的过渡,开创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并对华夏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历史,从而被崇奉为华夏先民至高无上的始祖.由于古代华夏文明的发生、起源和许多文化方面的肇启都被追随到黄帝或黄帝时代,所以,黄帝又被尊奉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后又成为凝聚古代华夏和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推进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数大陆学者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及墨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多元共存的、动态的理论形态,其中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及民为邦本精神则是学者们的理论共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理论研究,有助于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从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9.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实到教育领域需要一种理性思考。通过从学理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历史地位和作用、根本原则等方面分析得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国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文化偏至现象的反对和纠正,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新纲领,是中华民族精神人格建构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人格建构的新起点。其解决了人们如何获取利益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而,笔者不仅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原则,同时探讨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儒学人格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广泛主宰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规定并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正统人格内涵.本文试依据儒学代表性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及部分<五经>,"述而不作",力求整理出其人格理论内涵的粗略轮廓.整理从几个角度进行:儒学人格理论的历史文化背景、儒学人格理念内涵、儒学关于人格养成的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