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棨诗赋用韵中平声叶上声、去声的平声字皆为浊声母,这种相叶现象用闽北建瓯话中浊阳平声字分化为上声、去声的规律来解释恰如其分。针对这种以方音入韵的现象,认为浊阳平声字的分化现象在晚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同时也提出了假设——用区外方言岛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从各方言专家的描写来看,散布于全国各地的客家话普遍有入声韵和入声调.根据语音学理论,文章认为,第一,客家话多数仍保留着入声韵,而不存在所谓"入声调",一般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第二,客家话被誉为"活化石",其平声、上声和去声或许反映了中古汉语声调系统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4.
《切韵》成书于隋,入唐奉为功令,于是增益、补订者甚多,遂形成《切韵》系韵书系列。《切韵》系韵书反切音读向来作为中古语音的材料受到重视。唐写本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作为该系列韵书中的一种,对于研究《切韵》系韵书,甚至中国韵书史、中国音韵学史都具有相当价值。此书虽题名"刊谬补缺切韵",被学界称为《王二》,但卷首录王序与长孙序,并题王仁呴、长孙讷言、裴务齐三人名。它的平声东冬前七韵、阳唐及平声其他部分、上声、去声各部分体例,均不一致。历来学者如王国维、厉鼎煃、蒋经邦、陆志韦、魏建功、周祖谟都认定它是一个不纯的"拼凑体"。可见,此书同其他韵书的同构型相比,它的异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从文本出发,从注释体例和避讳两方面论证了其异质性。裴本现存部分,至少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上平声前七韵。第二类:上平声"阳唐"、下平声。第三类:去声、入声。第四类:上声。虽然去入声与上平声"阳唐"、下平声注释体例非常接近,下平声和去声还都有"又音某"的又读表达方式。但从小韵收字来看,去入声字往往少于《王三》,而上平声"阳唐"和"下平声"多于《王三》,这是它们之间"质"的区别,两类来源应有不同。裴本作者兼取各家所长,努力在字形、注音、...  相似文献   

5.
1 引言1.1 上古汉语可分为两个时期,上古前期以《说文》谐声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上古后期以《诗经》、屈宋赋为主要材料,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之前3世纪间。在上古汉语之前还有个原始汉语时期,由原始汉语分化出上古汉语的北方音系(即《诗经》音系)和南方音系来,南方音系有原始闽语、原始粤语、原始吴语等等。1.2 本文讨论上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问题,入声问题既是调类问题又是韵类问题。与平声、上声、去声相对为入声调,与阴声韵、阳声韵相对为入声韵。我们主要讨论入声韵,当然不可能不牵涉其他方面。1.3 中古汉语时期的入声韵与阳声韵  相似文献   

6.
史书平声示崇说何惠娟汉语四声之名,起自六朝时期,但声调之分,当是自古有之。古代的长言、短言,就说明当时汉语读音声调的区别。考察周秦时期的诗歌,其用韵规律已是“平必韵平,入必韵入”,那时的声调,已有约定俗成的读法。一般来说,汉代以后,汉语四声已具备,到...  相似文献   

7.
《同声韵学便览》是一部清末合肥方言韵书,全书按平水韵目编排,计平声二十五韵、上声二十四韵、去声二十五韵、入声十二韵。其中包含声母22个,韵母43个,声调5个。语音特点上,该韵书与现代合肥方言多数一致,但庄组蟹摄、遇摄、梗摄、通摄、咸山摄归入精组,庄组假摄、效摄、宕摄、江摄归入知_三、章组,遇摄一等和三等端、庄组与流摄端、庄组有合有分,果摄三等戈韵字"茄"归入假摄,"靴"仍为果摄,全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仍读上声,与现代合肥方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把平仄应用于诗歌中,早在格律谨严的近体诗形成以前就开始了,只是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更加严格,更趋于固定罢了。古代诗人把中古汉语的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仄就成了汉字的不同声调在诗词格律中的专用名称。平,指的是中古汉语的平声(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仄,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中古汉语的上、去、入三个声调。中古诗人把平仄作为构成声律的对立要素,通过平与仄的有规律的交替出现获得抑  相似文献   

9.
新诗有用韵和不用韵之分,旧诗大都用韵,其中律诗绝句偶句只押平声韵;韵书也有新旧之别。《九道辙》是据现代普通话语音编著的改革新韵书。普通话虽无入声,而按音值,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分明,作律绝依然适用。据调查,旧读入声常用字1313个,派入上声、去声的704个,入声字仍为仄声,派入平声的615个入声字(阴平159、阳平456)仅占《九道辙》全部常用韵字的12.5%,并且该韵书为每个旧读入声字右上角都嵌有小六号‘入’字以便识别。从总体看,在7696个常用韵字中,平声3909个,仄声3787个,平仄交替基本相当。而从押韵看,615个入声字派入平声,扩大了平声字群,也就扩大了押韵的领域范围,为今人写律诗绝句提供了方便。《九道辙》对写新旧诗、格律体都是一部新颖而实用的韵书。  相似文献   

10.
隆回 (雨山 )方言属于湘语区 ,隆回 (雨山 )方言音系 ,包括声母 2 7个 ,韵母 34个 ,声调 5个。该方言较多地保留了古音 ,声、韵、调各方面都具有很多特点  相似文献   

11.
抚州方言是赣方言的代表性方言之一,有中古语音活化石的美誉。文章以抚州市郊钟岭为调查点,归纳出抚州方言19个声母(不含轻声)、67个韵母和7个单字调;探析了抚州方言声韵调的基本特点;从声、韵、调三方面对抚州方言与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归纳了中古音系各声纽、韵摄和声调在抚州方言中的今读规律,发现抚州方言仍保留了很多唐宋时期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标准音有四种声调,调值也是四种。一般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分别是:阴平声[55];阳平声[35];上声[214];去声[51]。赤峰汉语方言中也是四种声调,调值也是四个,但实际读法却和普通话有很大不同,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分别是:阴平声[44],[33];阳平声[24];上声[223][213][2132];去声[42]。那么如何改方言为标准音呢?  相似文献   

13.
《佩文韵府》是一部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出处用的大型类书和韵书。初编于清康熙年间。“佩文”是康熙皇帝的书斋名。本书收罗广博,蕴藏极富,收不同单字一万九千多个,词藻典故大约一百四十万条。 《佩文韵府》所收单字都是按韵排列的。字词分为平、上、去、入,平声又分上平  相似文献   

14.
韦庄现存词54首,可以归纳系联出15个韵部,与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基本相符,韦词用韵较宽,能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对于全面地考察晚唐—五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最明显的是灰韵以及泰韵对韵的合口韵字归并入麻与支微部,在声调上则表现为多用平声字入韵,而且绝大多数是同调相押,此外韦词中上去相押也较为常见,这反映了他作为唐五代关中文人的用韵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宋词韵部变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现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广济县位于鄂东,靠近江西。这个县的方言在湖北方言中要算是比较特殊的。无论在声、韵、调三方面,都跟以武汉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就拿声调来说,一般“西南官话”是没有入声的,而广济话却保留了古入声;更特殊的是去声在广济话中竟多至三个,这就不但在“西南官話”这一系统中不可多见,就是从整个北方话系统,甚至整个汉语来说,也都是很罕见的。我们知道,汉语方言中声调之多莫如粤方言,拿九声的广州语跟十声的广西博白话来看,也没有在去声中分出三个声调来。光是这一点,广济方音就很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实验语音学的方法, 运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恩施城区方言单字音的音高、调长等进行研究, 客观描写该方言声调的实际情况。恩施城区方言四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阴平35、阳平22、上声53、去声113。声调的时长模式为阳平>去声>上声>阴平, 或者去声>阳平>阴平>上声。  相似文献   

19.
汉语入声韵塞音尾的消失情况,是了解音韵学的人都知道的。但是,其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在音韵学界至今仍莫衷一是。希望本文的粗浅看法能对探讨此原因有一点启发作用。要谈入声韵,必然要牵涉到入声调,因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分的关系。一、入声韵与入声调的关系入声调的概念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概念一起于南朝齐梁之际出现的。《南史·陆厥传》载:“永明(南齐武帝年号)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入声调与其他几种声调比较起来,它的特…  相似文献   

20.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方言与古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方言在地理上高度吻合,与周边平分阴阳方言在调型调值对应整齐。可见方言语音特征的空间差异与演变的时间序列有相当整齐的对应和深刻关系。随着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并州片平声字原清浊声母间的对立,变成了全浊声母今白读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的对立,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加之浊平调的浊音性,清平调的清音性,以及浊平与清平各自的显赫特征,使并州片在中古浊音清化后,延续了浊平调或清平调的调值,造成今方言一个平声的结果。在清浊声母对立时代,清声母和浊声母分别影响平声调而产生不同的羡余调值,这样的羡余调值又会在当时的字组中产生变调。由于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这种变调一旦产生,就可能随着某些词汇一直沿用到现在,导致并州片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连调等形式存在零散的、不系统的分阴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