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当前藏区司法领域,赔命价与国家刑事法制形成冲突,成为藏区社会稳定的隐患。破解此难题,可以从历史中借鉴成功经验。清代中央政府依循“轻其所轻、重其所重”的思路,将赔命价纳入国家法制,利用土司制度解决藏区私人相犯的刑事案件,使赔命价成为藏区社会稳定的有益因素。历史的启示是:解决赔命价难题,藏区政法机关需要摒弃单一的“取缔”思维,寻找赔命价与国家刑事法制之间的契合点和可沟通之处,从而在程序法上实现对赔命价的吸收、在实体法上实现对赔命价的现代化改造,使赔命价为社会主义法治释放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恢复性司法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在受害人权利保障运动中兴起的新型刑事司法模式,它与我国赔命价习惯法在理念上和机制上都存在着诸多的暗合之处。在人们主张将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的过程中,它会对赔命价习惯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能否为我们解开赔命价命运的"戈尔迪"之结提供思路上的启发,为赔命价摆脱其当前的尴尬现状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3.
“赔命价”在传统社会作为一种法文化对解决杀人案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基本理念上,“赔命价”与我国刑法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从构建和谐法治的视角来审视,“赔命价”对我国的刑事法治建设又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坚持法制统一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民族地区,发生了杀人、伤人案件时,依照“赔命价”习惯法处理的方式客观存在着。这种情况下,调整基层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则除了国家法外,少数民族习惯法在很大程度上也发挥着现实的作用。文章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为例,探讨了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如何来调适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长期固定不变的藏族社会组织结构(尤其是部落组织)、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和藏传佛教的宗教文化决定了藏区社会秩序的控制和维持方式,它们在藏区社会控制中表现出极其有效的勾连关系,是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的基因,决定着“赔命价”习惯法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命运。自社会主义民主改革以来,“赔命价”习惯法立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高寒地区艰难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和靠天养畜的脆弱生存环境,仍然使得部落这种人类早期社会的基层组织在国家制定法确立的基层组织之外发挥着类似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功能,并且它仍将长期存在,因而与此相联系的“赔命价”习惯法的纠纷解决方式就凸显出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赔命价”习惯法将长期存在,抑或变换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藏族赔命价方式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赔命价是藏区(尤其是牧业区)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种对杀人案件的处理方式。虽曾一度产生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该文对新时期赔命价问题作了探讨,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国的法理学已经认可并大力赞扬本土民族法文化效能,作为多民族国家应肯定藏族赔命价刑事习惯法等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对国家法治建设的积极作用.毫无疑问,藏族赔命价刑事习惯法等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因素,但应该肯定那些同国家法遵循着不同的法治理念而在司法实践中顽强地表现着法的正义、保持着它极强的法治作用并保障和维护着司法资源相对薄弱一方利益的本土法资源,它们还在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刑事和解不起诉制度、寻求被害人和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向保护、及时恢复原被告双方的正义及经济伦理价值、保障人的生命权、减少死刑和限制死刑、慎用死刑和废除死刑以及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难能可贵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代中央政权对于藏区的稳定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又各有特点。元明清时期的藏区得以稳定发展,与历代中央政权的治藏策略是密不可分的。选取藏区特有的刑事习惯法"赔命价"的发展历程为视角,通过考察历代中央政权对"赔命价"制度的不同态度及其发展情况,以揭示历代中央政权治藏法制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赔命价习惯规范当前在藏区依然盛行,由于赔命价习惯规范与国家法理念有别,冲突就在所难免。归结起来有3类冲突:习惯规范占优、国家法优先、第三领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藏族传统文化使然、藏民"实用理性"所致。当下解决两者冲突的有效路径是变通立法和灵活司法,两者不断的冲突和博弈的过程不仅是产生使双方满意的"新规则"的源泉,而且可能是推动藏区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经过国家半个多世纪对藏区法律与司法制度的建设,藏族民众对传统"赔命价"法与国家制定法的权衡取舍产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主要表现为后者的影响不断加大。尽管如此,由于刑事司法功能失调,基层组织的协同治理能力不足,传统"赔命价"依然占据权威认同的重要领域,命案处理的"司法乱象"问题随着功利主义取向的加深变得愈发复杂、突出。结合藏区实际,革新刑事司法模式,提升司法在理性算计与权威认同中的比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西藏妇女的传统“沉寂”与现代化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国内研究成果多以历史研究方法,论述藏族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理论研究深度。通过对于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女权主义发展介绍,分析研究了作为“无区别群体”的藏族妇女形象历史表述,关注于藏族妇女在妇女中与民族中的“双重边缘”性,强调性别平等与民族平等间的双向关系。西藏妇女研究,需要将其纳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进行多学科研究成果借鉴,需要关注妇女的性别角色及其族群身份,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民族发展与社会进步,实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试论加强我国民族法制建设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法制"在我国是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概念.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法规体系,但还很不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和民族工作新的形势对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提出了紧迫的要求.因此,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加强立法、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学理论研究等方面推进民族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立法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法主体完成立法任务、达成立法目标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所 具备的条件和水平,其高低受制于立法队伍、立法机构、立法机制等诸多因素。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立法法的实施,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需求猛增,立法任务繁重与立法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针对当前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能力建设存 在的问题,建议将健全立法体制机制、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完善专门立法机构、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指导作为立法能力建设 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针对我国现行民族区域自治立法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民族自治地方自治立法权限的范围不统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体的设置不科学、特殊民族立法程序不合理等,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完善我国票据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据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际上统一程度最高的法律.我国票据法在票据基础关系、票据的使用范围、票据对价制度、票据的转让方式、票据涂销以及空白票据效力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不合乎国际票据法通行规则的缺陷.针对我国现行票据立法存在的若干不当之处,提出思考性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实施16年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与法治的进程,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对此,有关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了不少修改的建议。这里仅就其中一些建议进行若干反思,并就行政法院的设置、完全司法变更权的确立、受案范围的划定标准,以及行政和解制度的引入等问题提出一些质疑。认为该法目前确实需要修改,但是步子不能太大。因为修改或创制某种制度都必须考虑它所植根的基础,法律的修改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7.
藏族尔苏人的宗族概念“德”( de )有“姓”的含义,与“德”相对应的是“潘策”( phantshie ),跟汉语的“氏”概念接近。研究显示,属于某个特定尔苏宗族“德”的人必然是尔苏人,然而属于某个“潘策”的人则不一定是尔苏人。尔苏的扎拉洼“潘策”里出现包括强烈认同藏族的“多续西番”的情况,由此带动该“潘策”尔苏人认同藏族。由宗族观念考察尔苏族群和文化认同建构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尔苏人的“族群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的现行立法主要采取多层次、多部门的综合性法律保护模式,制度设计上有多宏观、少具体、欠针对性和欠可操作性的特点,保护方法上有突出的重公法保护而轻私法保护的倾向。因而,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在法律层次上应采取相对集中独立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0.
第一代藏族汉语诗人和第二代藏族汉语诗人的作品中的共同审美属性是“隐喻”,也是藏族新诗在美学层面对藏族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隐喻,在两代诗人诗歌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两种形态,即“传统的客观的隐喻”和“现代的主观的隐喻”。隐喻审美属性形成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一般意义上即心理层面,隐喻是审美生成的心理机制;其次,从特殊意义上即种族根源上看,隐喻是藏族人固有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二者是对隐喻的审美方式(艺术构思和表达)的潜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