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马晓丽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现代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学术界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由于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文明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所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不研究齐...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显现了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为过去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问题提供了独到的解决方式,而且对当代国家和国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只有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和灵动的要素,才更能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断造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与鲁文化之比较邱文山齐鲁,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有“为学慕齐鲁”之誉。齐、鲁文化以其不同的形态,对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秦汉以后,随着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整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齐、鲁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的甄别,就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和各地区各行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状况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文章以四川省为考察对象,指出四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开放、广博精深、开拓创新三个特点;四川近年来在保护、利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落实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普查、收集工作;二是抢救与保护修复工作;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四是加强研究工作;五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保护传承体系。文章还深入考察分析了四川古籍传承措施及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古籍菁华的载体转换;古籍内涵的精准解读;古籍精髓的旅游普及;古籍内容的古为今用;古籍传播的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5.
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来源。齐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提倡实用功利,实现富国强兵;鲁文化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文化,提倡崇德恪礼,认为仁者无敌。尽管齐、鲁文化之间存在各种差异,随着秦汉以后国家的大一统,齐、鲁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对于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法治文明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就齐文化所独具的内涵而言,它跟隐逸文化有冲突的地方,但隐逸文化在齐文化史上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齐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齐人豁达和不拘泥的民风,使之能够对古代中国士人均面临的仕与隐的问题做出自如选择;二是在齐地尤其发达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术神仙之说,对齐地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明显.这既是在看似与隐逸文化相冲突的齐文化中却又能够产生出隐逸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齐文化对中华隐逸文化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今对其文化功能认可并未达到普遍共识,对其内容和价值的挖掘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建设对策。从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实践功能的分析出发,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着力点:自农耕神话发展的“人本精神”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自农耕文化引申的守望相助的家庭伦理与耕读传家思想观,指出高等农业院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可行路径,包括强化高等农业院校党委统筹领导、引导课程思政挖掘农耕文化资源、推动农耕文化建设区与农林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及农林特色校园文化景观,在传承中发展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而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的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齐鲁地域文化与《水浒传》的创作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方面,齐鲁地域文化影响着小说的创作,另一方面,小说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成为人们对齐鲁地域文化的集体记忆,进而影响和引导着该地域的文化走向.建构《水浒传》作为地域文化驿站的传承功能,使得齐鲁地域文化不断增值,将有助于今人荡涤心灵、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面自信,但重点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央文件的正确指引,都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坚实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炎黄崇拜、圣贤崇拜、君子崇拜、道德崇拜,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我们要坚定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自信和正确方向,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文化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大众化、公益化和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典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经历了1949-1956年批判改造、1957-1978年逐步僵化、1979-2012年拨乱反正与批判继承、2013年以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四个阶段。通过整体梳理其关系与态度的演变历程,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始终保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性、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方法论、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实践等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能够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论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科学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与实践指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挖深度,用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回答为何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高度,以国家战略资源的把握回复为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广度,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思考实践理路,回应如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更是引领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文章分析了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因素,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认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开思政教育的新思路,还可以充实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思政教育途径,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连绵不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传基因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有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需要加以研究和提炼。  相似文献   

14.
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的显著标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逻辑运演与实践运行上体现出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内在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现实联动。只有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支撑、动态联缀,才能更好构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向度,强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雄伟气魄、政治家的高瞻远瞩,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站在时代前沿,以历史的眼光、世界的视野,从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论述.首先,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四个层面,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其次,从各个方面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最后,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在理路、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标志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大飞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当代价值。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修养,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指出高校在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继而积极探索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应注意古代和近现代两个传统;两个传统既不同,又一脉相承,历史地联系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整体;强调不能用古代反对近现代,也不能用近现代反对古代;古代传统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已经定型,而近现代传统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内容还在发展完善中,正日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都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根、脉、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源头活水,更是我们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而努力奋斗的文化自信之本.  相似文献   

18.
齐鲁文化考辨周立升蔡德贵一、齐之为齐与鲁之为鲁今天属于山东省管辖的这块地方,素称齐鲁大地,也雅称“齐鲁之邦”。这是由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分属于齐国和鲁国管辖和统治。齐国和鲁国都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影响。但由于鲁国产生过历史上最伟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5000多年的发展孕育,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国模式的理论基石,也是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而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领会和外宣国家大战略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延伸。基于此,青岛科技大学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对接国家大战略,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思想教育平台,加强师生文化自信教育,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极高的评价."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用在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中,是最切时所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