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权利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新  高园 《江汉论坛》2004,3(9):8-11
权利不平等原理是马克思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只有实行人的权利不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因为人是自然不平等的,所以以"能力本位"为尺度的"权利平等"不是真正的社会平等.要寻求真正的平等,就应当认识到平等权利本身是不平等权利的事实,在这个能力本位的社会中给弱者以特权.  相似文献   

2.
刘淑华  王立波 《学术论坛》2007,30(7):201-204
教育机会不平等起源于对教育平等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解释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文章就学术界对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研究状况作出了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从教育机会平等概念的演变、发展、类型、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以求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研究做个深入的述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为什么需要平等的大学招生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招生指标制度和录取标准的地方差异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社会后果.大学招生标准的不平等一般意味着任意、不公正和非理性,并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之所以主张招生标准在原则上平等,也正是因为不平等不仅侵犯了某些地方考生的受教育权利,而且还导致"高考移民"乃至"高中移民"、扩大城乡教育差距甚至损害国家统一意识的继承和发扬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教育机会均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雪 《学术研究》2007,2(8):116-119
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是,使来自不同社会地位和出身的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基本的社会善。由于受社会条件所限,教育机会均等还无法达到实质平等,因而只能是一种形式平等。对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秉承权利与贡献对等的原则,一是受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一是受教育机会的比例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包含着条件平等,必须创造条件保障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的实现。最后,教育机会均等并不能导致学生发展结果的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马和民 《南京社会科学》2012,(12):119-123,130
教育公平尽管已被高度关注,但仍存在诸多认识偏差进而导致歧义纷争;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公正、教育正义四个相关概念既存在紧密的交叉关系,又存在合乎逻辑的循环关系,但皆从属于教育民主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平等是指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其关键是受教育机会均等的保障规则能否得到公认;教育公正是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正义是指符合个体发展利益的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是建立在教育平等基础上的诉求,教育公正是对教育公平的超越,教育正义则是最高的教育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6.
社会所提供的发展才德、做出贡献、竞争职务和地位以及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全社会每个人的人权,应该人人完全平等.反之,家庭、天赋、运气等非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则是幸运者的个人权利,无论如何不平等,他人都无权干涉;但幸运者利用较多机会所创获的较多权利,却因较多地利用了共同资源"社会合作"而应补偿给机会较少者以相应权利.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保障人的发展的起点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与不懈努力下,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已实现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仍未得到保障。为此,要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公平享受教育各项工作;要落实政策措施,全面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公平享受教育各项权利;要积极改革试点,有效促使流动人口子女群体真正公平享受教育。  相似文献   

8.
平等与效益——教育决策的两难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既是一种福利、权利,又是一种投资;教育既具有政治功能,又具有经济功能。教育的多重属性使教育不由自主地卷入了人类困惑已久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平等与效益(或者说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本文从探讨教育平等和效益的概念入手,着重分析教育平等原则和效益原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中协调平等和效益矛盾关系的策略,进而分析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依据,并对免费教育向有偿教育的转化进行平等和效益原则的衡量  相似文献   

9.
尽管儒家社会不是平等的社会,古代儒家也没有将普遍"平等"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价值转换中的现代人依然在儒家传统中发现与现代平等有连续性的思想资源:古代中国有与西方封建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设置,如有科举而没有世袭的贵族.儒家反对贫富差距悬殊的传统,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为代表的"天下大同"的理想中成为了现代传统.农业社会主义或者平均主义也是有儒家传统因素的.儒家纲常中次要的原则"友道"中潜在的平等(或对等)观念被发掘出来,做了现代性的解释.尤其是从性善论发端的圣凡平等的理论,似可与现代平等尊重的原则直接对接.平等在近代的嬗变,其一是政治的,为个体争取权利;其二是伦理道德的,为了建立道德主体性.圣凡平等由此呈现出了现代性.它同不能脱离群己关系来讨论的认识主体性一样,同样渗透着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贾可卿 《北方论丛》2015,(5):125-130
平等是衡量公平、公正和正义的基本尺度。右翼自由主义的平等观止步于形式上的权利平等,左翼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进一步主张实质性的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权利平等致力于消除社会特权背景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资源平等致力于消除外界物质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能力平等致力于消除人的主观能力条件对于平等实现的障碍。权利平等、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的要求均源于社会共有的逻辑。法定权利、物质资源、能力禀赋在根本上属于人类社会的集体资产。利用权力、资源与能力创造财富的人可以获得收益的较大部分,其他人则因为对权利、资源与能力的共同所有权而分享部分收益。对个人使用权、收益权的肯定支持了按贡献分配的市场效率原则,对个人终极所有权的否定则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提供了正当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