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心术》等四篇同老庄道家一样,把"道"视为万物所以生所以成的本根。不同之处在于该四篇是把对"道"的体悟和认识运用于治心、治身、治国、王天下的哲学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四篇关于"道"和"精气"的本体意识和认识论的解析,并与老庄道家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其不同于老庄关于"道"在治心、治身、治国的运用,吸纳众家之长,实现了将老子道家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得以发挥和延伸,形成新的哲学流派——黄老道家。  相似文献   

2.
上一次讲了老子之道,今天讲庄子之道。讲老子分为七个部分,讲庄子也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庄老同异。第二部分介绍"内圣外王之道"的内涵。第三部分讲庄学三义。第四部分讲庄学四境。第五部分讲道术九阶。第六部分是举例说明,如何按照三义、四境、九阶,成为庄学至人。最后第七部分是小结,介绍庄学的后世影响。一、庄老同异老庄是道家两大代表人物,一祖一宗。老子是道家祖师,道家开创者。庄子是道家宗师,道家集大成者。所以有同有异,有继续有发展。我分为四  相似文献   

3.
现代考古学研究发现,将我们民族的文明史由5000年上溯到6000年,是完全可能的。而传世文献中的伏羲时代,正好接近这一时期。关于伏羲记载的来源,今人多归本于《庄子》。然湖南长沙出土的子弹库楚帛书就有伏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之"氏"就是"伏羲氏"。传世文献中,《系辞传》"记载伏羲功业最著",最为具体。所谓的"伏羲作八卦"说,用现代的眼光看,是说伏羲氏时代的先民发明了易卦,发明了卦画符号。这不但包括八卦的卦画,也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画,甚至还当包括一定量的卦爻辞。所以,说《周易》的作者,我们离不开文王、周公父子;说《周易》的源头,我们就得追溯到伏羲氏。这是《周易·系辞传》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4.
袁青 《学术探索》2014,(9):7-12
《老子》"德经"首章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解释为"上德"所以"有德",是因为它不去外部寻求"德",而"下德"所以"无德",是因为它是依靠外部手段而寻求"德"。这种解释可以使得"德经"首章文意连贯,解释"前识"一句为何出现在此章。我们发现老子"德经"首章的思想与孔子、郭店竹书《五行》、孟子等人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影响。通过对《老子》众本"德经"、"道经"次序的探讨,我们发现"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战国时期述老学派之手,而"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可能出于西汉易学家,"德经""道经"次序的变化突出了《老子》思想对于先秦儒家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5.
《老子》中的"物"主要分为"道"、天地、万物、器物等四类存在体。"道"是绝对的"有",是形上之"物",它开出了天地、万物等天然现象之"物"。"道"在展开自身的存在过程中孕育出天地,继而由天地的运作产生万物。在这一宇宙生成论中,"道"始终"不自为大"。天然现象之"物"依"德"而展开其存在。天地的"不自生"即是天地保持着自身合理的存在状态,天地与万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万物分为自然物和人,万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是"自化",人如何"自化"影响着万物的整体走向。器物是人造现象之"物",是被动的存在体,其"德"本自万物。辨析《老子》之"物"具有三重意义:其一,理清层次、结构、关系、价值向度、侧重点、思想特色;其二,利于语词、文本的遴选和文意的理解;其三,进入"自"的向度。  相似文献   

6.
李卫军 《兰州学刊》2007,(3):201-202,72
"时"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它经历了由自然之"时",到"凡岁月日刻之用",进而发展成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一个概念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易传>之"卦时"说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往今来人们对"小国寡民"的解读也不胜枚举。"小国寡民"是老子想要建立的一种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理想社会,这是一种进步的思想。对于一些不能深刻理解《老子》思想的解读,只对《老子》原文文本进行解析,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是一种复古的思想,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不符合《老子》所要表达的真实思想。本文从老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小国寡民思想的重探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对《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尹振环 《中州学刊》2008,(1):172-176
《老子》,是史官向侯王献上的"南面术".汉文帝离古《老子》最近,而且离战乱最近,所以,他不是用笔墨,而是用自己一生的言行为《老子》的"南面术"作注疏的.后来的唐玄宗,生长于贞观盛世之后,他对《老子》的御注御疏则更多的是从东汉以来的重生、贵生、养生、修身方面来理解的,实是对《老子》重大的负面的修改.不同时期的帝王对《老子》的不同态度,充分折射出了帝王文化与《老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10.
数字卦的准确解读是理解和阐释数字卦的基础.数字卦是古人占筮的直接记录,所以在解读中必须要把数字卦与筮法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变卦情况进行归纳和判断.因为古代的筮法仅有"大衍之法"流传下来,所以我们可以对李学勤先生所归纳的两类数字卦的变卦情况进行假设并进一步推测每一个数字卦所代表的吉凶含义.这里,两个并列的数字卦和旁边刻记有文字的数字卦可以为我们的假设及推测提供一定的检验依据.仅仅依据商周时期的数字卦,并不能够推断六十四卦符号的起源;根据数字卦的所谓演化过程把六十四卦符号的最终形成时间放在战国时期,这就意味着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有关老子"大音希声"说的释义已有不少文章,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其基本观点大体是一致的,大都以道家哲学中超感知、超认识的"道"为中心,在特别强调老子的"非乐"思想基础上,最终将"大音希声"沿"道"求义,解释为"好听的音乐是作为道的音乐而存在的,是音乐的本身",因此是"听不见"或"听而不闻"的。对此,笔者认为尚须商榷。一对先秦美学发生最直接影响的艺术是音乐,所以先秦美学思想理论几乎同音乐理论分不开。在早期,史柏、季札、晏婴等人的理论中就有不少涉及到音乐。《乐记》的出现更为明证,虽然这是一部音乐…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通过存有、本原、认知等不同层面对道的辨析,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古老的共相理论——道论,并以这种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事物何以存有作出了较为系统的哲学解释,为我们的民族从哲学的角度了解世界、把握世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认识路径,确立了一种理性的传统。尽管《老子》道论的形式与内容都存在古代哲学的特质,但仍不失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哲学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13.
霍金于2004年对自己的黑洞理论进行修正,认为万物进入黑洞后,经若干年的演变,会重新开始新的轮回。而这一理论与老庄的熔炉理论极为相似。黑洞理论与熔炉理论的哲学基础都是循环论,而且都认为这种循环是无止境的,物质在不同的循环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4.
鞠曦 《殷都学刊》2004,(3):36-42
《说卦传》推定的"恒中生生"的思想理路,是以内化的方式"中和贯道"于《易学》的理论理系.《易》经的思想原理的推定,形成了严谨的"易道恒中"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林榕杰 《船山学刊》2010,(4):124-125
《史记》对老子记载较为简略,后人认识老子还应结合《老子》一书。《史记》的相关记载与《老子》书中的某些论述可相互印证。从《老子》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除可说是不同于众外,还可用"少私寡欲"、"知足"、"深不可识"、"有道者"等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两个新观点 :1 .《老子》全文具有内在联系 ,所以实为一部系统长篇论著。 2 .《老子》应由道论、德论、政治论三个部分组成 ,此三论各自成篇 ,又相互关联。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内在联系 ,因而也忽略了政治篇 ,所以将《老子》分割为彼此间相对独立的八十一章 ,并将八十一章笼统归类于道篇与德篇 ,于是形成且长期存在基础认识有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丽君 《理论界》2007,(8):191-193
对待思维是一种强调统一体中的二元因子相待而相依的朴素辩证思维;哲学范畴的对待之思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转化、彼此包含,乃是二元协同之思。这种“对待而不相离”的意识早已渗透在先人的哲学思维之中,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的著述,其哲学和诗学价值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生物"简要流程"道→一→二→三→万物",可导五条基本理路:一是《文子》的法化理路,证圣王政治;二是《庄子》的言化理路,证人生真知;三是《易传》的数化理路,证象数系统;四是《淮南子》的气化理路,证宇宙生成;五是《指归》的神化理路,证自我本体。法化政治是最初完型,言化真知是丰厚意蕴,数化系统是明晰表征,气化生成是发展主干,神化本体是存在根系。由此推其理则、真知、太极、本根、自我的"道",经"生"的法化、言化、数化、气化、神化,明"物"的事务、话语、大体、枝节、众生。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哲学中,“道”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二是指一种规律。检视《老子》“道”论,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创造和文明发展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一为了讨论正题,有两组关系争待梳理。因为正是对于这两组关系的认识模糊,才导致对老子"无为"与西周之"礼"之间关系的长期误解。所以,对它们作新的、准确的厘定,庶几将收绸缪之功。礼与自然对于礼和自然的关系.很多人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它们是水火难容:一方面,礼的另一面孔是"矫饰".其弊之极.竟出现儒者"以诗礼发冢"的笑话.因此与任情直遂的"自然"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一般的认定礼与自然水火不容,往往是基于现代语境所作的判断,并没有把它们放入上古的话语、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因此不免有圆枘方凿之嫌。实际上,礼之"矫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