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述语+宾语+补语”是述语动词后同时出现宾语和补语,宾语的位置在补语之前的结构。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里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数量词组作补语,如“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二是趋向动词作补语,如“拿一本书出来”(也可以说“拿出一本书来”);三是介词词组作补语,如“放它在地上”。现代汉语的这种结构是从近代汉语继承下来的,上述几种情况在近代汉语里都是较常见的,例: ①要妆了相来会你一次。(《李笠翁小说十五种》,248页。以下简称《李》) ②李典飞马直入贼陈,生擒黄劭过来。(《三国志通俗演义。》,118页。以下简称《三》。)  相似文献   

2.
一、双补语的界限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述语一般只带一个补语。有时候,一个述语带上一个补语后,还要带上一个补语,构成双补语格式。例如: ①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鲁迅《人生识字糊涂始》) ③我(把蚕)扔到溪里去了。(茅盾《春蚕》)例①中的“到纸上”是个介宾词组,和后边的趋向动词“来”分别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搬”的。例②中的“到溪里”和“去”也是分别作补语,补充说明述语“扔”的。  相似文献   

3.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元曲选》中 ,方位短语前不加介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方位短语直接充当状语是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法现象 ,现代汉语当中虽不普遍 ,但仍有少量用例。充当补语时 ,方位短语多数表处所 ,且动词一般是非行走义类。方位短语直接作补语是《元曲选》中也是近代汉语中不常见的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语言,他的语言是我们学习的典范。”①这里我们鞠取了毛泽东语言大海中一朵小小的浪花——比喻的喻体加以考察。本文以《毛泽东选集》1—4卷合订本②和《毛泽东选集》第5卷③为材料来源,试图通过对语言材料的统计分析,探索毛泽东比喻喻体的个性,为现代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一点资料。  相似文献   

6.
这部书对一千余个常用成语逐个作了“例释”和“提示”,故名《成语例示》。“例释”包括:①释义,②例证,③句法功能。“提示”包括:①成语的结构类型,②正音,正形,③褒贬色彩,④近义成语,反义成语,⑤语素的解释和比较,⑥用法上的特点,⑦有参考价值的古汉语资料。这部书例证丰富。每个成语至少有五个用例。用例绝大多数采自名家、名作。这部书对成语的句法功能作了分析,试把句法功能分为:①用作主语,②用作谓语(包括有些语法书上所指的能愿合成谓语、判断合成谓语、兼语句谓语、连动句谓语等),③用作宾语,④用作定语,⑤用作状语,⑥用作补语,⑦用作独立成分,⑧用作分句(或独立成句)。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8.
谈双音节动词作补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这里要谈的双音节动词作补语,不包括由双音节动词充当的表趋向的补语或者表示可能趋向的补语。如: ①他向我走过来。②虎妞说得出来就行得出来。(老舍《骆驼祥子》) 例①的“过来”是表趋向的补语,例②“说得出来”是“能够说出来”的意思,“行得  相似文献   

9.
“把”在近代汉语里应用得相当普遍。一般都认为“把”的一般用法是将及物动词的宾语提前,与“把”字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修饰谓语。其次是将部分兼语式中的兼语或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提前,修饰谓语,剩下的部分继续当全句谓语的补语或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认为“把”字还有另一种用法,这就是将做补语的主谓结构(或曰主谓词组)的主语提到全句谓语之前和“把”字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以修饰全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句式: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之于民厚矣。(列子·说符) 我们把这种句式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称为“名词 之 介词结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把“寡人之于国”、“天之于民”这种格式看成一个结构体。 有人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这样的句子中的介词结构看成是它后面谓词的状语。他们认为,“于”这个介词,介所向之对象“国”于述语“尽心”,则“于国”就成了  相似文献   

11.
形容词谓语句是指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的句子。性质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是不自由的,要带有附加成分。犤1犦附加成分有:状语、补语。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由三类成分充当:1.副词包括否定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2.指称代词“这么、那么”;3.介词“对”、“比”构成的介词结构。这些语言片段在充任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时,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形式上都存有一定的差异。我们把由这三种成分充当的状语分别简称为副词型状语、指代型状语、介词结构型状语。一、副词型状语1.1否定性副词型状语。能充当形容词谓语句中的状语的否…  相似文献   

12.
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时,前面经常出现一些语言成分如副词、能愿动词之类,这些语言成分同介词结构中的介词有无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现在的语法书都很少提及。比如这样一个句子: 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的 劳动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以”字用法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其语言比较接近当时的大众口语,所以,从汉语语法研究的角度来说,它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语法现象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孟子》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孟子》中“以”字的用法作一定性定量的分析,试图描绘出《孟子》中“以”字用法的概貌.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用例的分析,作者对“以”字词类的发展脉络、连词“以”与介词“以”的划分标准以及介词“以”带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和补语时用法的异同等易产生模糊看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何……为”句中的“为”是句尾语气词,还是其他别的什么词?这历来是有争议的。吕叔湘先生在《笔记文选读》一书中注释“何以车为?”②一句时说:“‘何为’等于‘做什么’,照文言的习惯,拆在两处。同样的句法如‘何以家为?’、‘丈夫死耳,何以泣为?”王力先生在分析这件句子结构时,则说得更为清楚,他认为:“这件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同,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问如”奚’、‘恶’、‘安’等来替换。”“最近,朱运…  相似文献   

15.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16.
元明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或补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作定语、主语和宾语。元明介词短语与《红楼梦》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其状语和定语功能呈现增长趋势,补语表现出下降的态势。影响介词短语句法功能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介词短语的句法位置、介词成员的兴替和语言接触等主要因素,其中介词短语句法位置的变化是其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言词“如”作动词用时,通常译为“到”、“往”。象下面句子中的如即是: ①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②文公如齐,惠公如秦。(《左传》)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以上三例中,“如”译为“到”或“往”,倒是确当的。然而这个“如”却不仅上述二义。在授课中,笔者多次遇到这个“如”字,作动词用时,无论如何不能译为到或往,而是有多种意义。如:  相似文献   

18.
学习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有几点疑窦,愿提出求教于方家。1.“掌握单句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几种主要成分。”(《大纲》第10页)质疑:这句话的疑义是:这里指的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呢,还是主要的句子成分。若是前者,那么单句的主要成分只有两个,即主语和谓语。定语、状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因此应把“主要”二字去掉。若是后者,就应改为“几种主要的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把”字句包括下面两种格式: 第一种是“甲把乙怎么样”。如:“我们把困难克服了。” 第二种是“把甲当(当作、看作、变成、作为、成为……)乙”。如:“把荒山变成林海。” 这里所说的“把”字句状语的位置,指的是上面两种格式的句子里,除了由介词“把”和其他词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之外,“把”字(在本文里是介词“把”和其他词语组  相似文献   

20.
<正> 介词结构在句子中除了经常单一地做补语和状语外,我认为还可以在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充当“补·状”式兼语,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兼语式。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1.在现代汉语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出现“补·状”式介词结构的格式,一般有下面三种: S_1:V_1+J+V_2 S_2:V_1+J+J’+V_2 S_3:V_1+J+O+V_2 在上面的写法里,J代表介词结构,J’代表连用的介词结构,V_1代表介词结构前边的谓语,V_2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谓语,O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状语(非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