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州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最著名的模式之一 ,也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有代表性的模式之一。早在 80年代初 ,就已引起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 ,温州模式同苏南模式等其他发展模式一样 ,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变化着。因此 ,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过去 ,更要关注它的现在 ,并且科学地预测它的未来。而在今日的温州大地上 ,一场新的改革正在迅猛而又深入地进行着。这场新的改革就是“超越温州模式”。本文试图对这场新时期的改革进行理论考察。一  “超越温州模式” ,是温州地…  相似文献   

2.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对比分析●彭广荣多年来,“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在全国一直引人注目,许多地方都在研究、借鉴这两种模式,探索自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此,笔者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以引发经济工作者更深入的思考,选择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温州农村把举办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带动了整个农村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温州小城镇的发展,不仅是温州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与“温州模式”紧密相关,而且它本身就是“温州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温州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离不开温州小城镇发展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温州农村经济模式(简称“温州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形成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区域典型,就在于它摆脱了传统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从实际出发,重视发展商品生产和利用市场关系,闯出了一条商品生产与市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因此,研究“温州模式”必须考察温州的市场体系。 一、伴随商品生产开拓推进,建立初级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5.
超越温州模式──温州第二次改革的理论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发展起来的温州模式,其局限性日益明显,超越温州模式已成为温州地区当初创建温州模式的企业家们的共识。作者从总结传统温州模式基础上,提出超越温州模式必须从思想观念、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三方面进行整合,才能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内涵的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14-120
范睢是秦昭襄王时的重要辅臣,在战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其确切的名字是"范睢"还是"范雎",古籍版本各有所据,学者之间争论不休。文章在梳理文献及分析前辈学者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范睢墓的所在地,倾向于赞同"范睢"说。在当前新的证据匮乏的情况下,对这一问题应"展缓判断"。  相似文献   

7.
温州,地处祖国浙南大地,瓯江之畔。下辖永嘉、乐清、洞头,瓯海、瑞安、平阳、苍南、泰顺、文城九个县和鹿城、龙湾两个区。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人口620万。 温州,这块饱经风霜的土地,五十年代是“前线”,六十年代是“火线”,七十年代是“短线”。现代工业寥寥无几,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三中全会后,中央关于“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萌发了温州人勤劳致富的美  相似文献   

8.
“温州模式研究”讨论会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99年4月26日,国家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温州模式研究”课题报告会在温州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国家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温州市委、省社科院、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省经济建设规划研究院、省教委,以及浙江大学、温州师范学院的二十多位领导和专家、教授出...  相似文献   

9.
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和谐创业”模式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继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之后产生的又一典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认为:“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名城”两者兼备,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迅速崛起的动因;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兴盛的动力;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和政府主导相结合是杭州“和谐创业”模式的重要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温州又以其独特的方式“一鸣惊人”,成为全国几亿人所关注的一个“热点”。的确,温州有许多人间奇迹,充满着不少难解的“谜”,使人感到新奇。正因为如此,它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专家,从国内到国外数以万计的人来参观、考察和研究。对温州模式,不少人开始报以怀疑的眼光,也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担扰,有人震惊。继而,更多地似乎有所领悟,觉得温州模式的确有不少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的视角更多的只关注温州模式的经济意义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温州模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显露出缺陷及弊端,就如何整治、采取何种对策略作探讨,关键是三方面(1)促进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建设,完善经营管理;(2)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3)弘扬时代人文精神,促进经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汪国华 《理论界》2006,(8):53-54
目前,关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切入。本文利用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对两种模式作社会学方面探讨,深入阐述了“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社会网络,并就两张网络各自的典型特征,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必然性,同时,因蕴藏于社会网中的社会资本稀缺程度不同,使“苏南模式”在发展初期较“温州模式”更具优势,但乡镇企业在社会网中的边缘位置注定了其发展会受挫,而民营企业网络中的较强同质性和封闭性,也会使其发展出现瓶颈。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对外经济交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理论来源。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同世界上许多闪光的思想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今天,当我们摘取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时,深入研究毛泽东的这一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后更好地理解党的开放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强烈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使以农业为支撑基础的经济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政治权力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教育结构等发生了全方位变化。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实际上是指人性化了的社会和“合乎人性的人”.“新唯物主义”之所以必须立足于它,说到底乃是由马克思所特有的“从后思索”的运思方式决定的.在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这种运思方式有着诸多的体现.“从后思索”中所谓的“后”,既是实然意义上的,也是应然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固然是由哲学本身的反思性质决定的,是这种反思性质的要求和体现,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人的历史本身是人以其实际地存在现实地生成着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只有通过已然的和将然的“结果”,才能以反思的方式重建并再现人的存在本身的生成史.对真正历史性的发现,注定了马克思对“从后思索”方法的选择,并由此决定了他的历史叙事不是直观的,而是内在地蕴含着一个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特点出发,考察了中国"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形成的三个阶段;回答了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界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以及毛泽东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了"四个现代化"目标模式最终形成的标志及其与后人探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环保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解决政府失灵问题; 而市场体制需要增加环保含量; “温州模式”作为市场化改革模式的代表, 可以为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衡平提供链接。本文即借“温州模式”存在和发展的三大运行机制与环境行政机制的互动, 通过转换视角与拓展领域, 以求为环保与经济发展衡平, 经济学与环境管理与立法的渗透研究提供“模式”范示; 同时也对“温州模式”传统内涵拓展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温州模式的形成,由经济因素主导,亦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催化。温州模式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借鉴时不能单一注意其经济构造和运行机制,还应兼及政治、社会、文化诸非经济因素。本文没有就温州模式本身作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剖析,只是对其形式源流进行粗浅追溯。 (一) “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生成于两个差异较大的经济社会环境,都是以求实精神作出的成功选择。下面对两者的生成环境作粗略比较: (1)“苏南模式”发祥于长江三角洲这个得天独厚的经济环境,宋明时代就是我国首富之区,优势地位一直保持至今。“温州模式”覆盖区域即现温州市所辖各县滨海地带,从  相似文献   

19.
对文艺研究中“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客二分”是随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发展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在当今我国不仅受到哲学界,同时也受到文艺理论界的质疑。本文一方面肯定了这种质疑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指出这种批评由于没有看到它在现代,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因而难免陷于片面。文章对这一理论在哲学分析、鉴别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与心理学层面统一的观点出发,联系文艺活动实际,作了较为细致、具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效应的研究框架,基于苏浙两省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检验了两省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效应。结果表明,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效应大于江苏省,浙江省城市化作用于环境污染的效应高于江苏省,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环境传导效应只存在于江苏省,两省劳动力转移暂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