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枝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诗体.所谓竹枝词,又称柳枝词、竹枝歌,原是四川东部夔州一带的民歌.这种民歌,曲调宛转,节奏轻快,可与舞蹈、音乐相结合.歌者歌竹枝词时,往往手执竹枝,边唱边踏步,有时则伴以舞蹈动作,故名“竹枝”或“柳枝”.竹枝词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战国时期,正如当时两湖地区民间流传的“九歌”一样,在东川一带的民间极为流行.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段时间辗转于巴山楚水一带任地方官.由于比较接近民间,刘禹锡很注意向民歌学习,因而写过一些竹枝词,开文人写作竹枝词的先河.鲁迅曾经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指出:“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都是无名氏的作品,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存下来的.”“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养料.”刘禹锡是一个善于向民歌学习、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的诗人,他写的十一首竹枝词可谓首首佳妙,字字珠玑.和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例如他的好友白居易也写过一些竹枝词.此外,李涉、皇甫松等亦有竹枝词问世.宋  相似文献   

2.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竹枝词本是唐代巴蜀、渝地区的民间歌词,作为民歌中的一种,竹枝词极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而且在表演时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多种形式。竹枝词在经过唐代文学家顾况、张藉和刘禹锡等人仿制后亦成为当时文人常用、喜用、习用的一种通俗文学形式。特别是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夔州刺史(今四川巫山县)时,由于能接触到民间歌词并受到当地竹枝词的感染和影响;于是他尝试用竹枝词这一形式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无疑对竹枝词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到了唐代中期,很多文人墨客都十分重视和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事实也证明。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竹枝词研究的一座丰碑──评《竹枝纪事诗》古碧卡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名,本是巴渝一带流行的民歌,中唐诗人刘禹锡为之改写新词,后人效之,逐渐演化成介乎文人诗和歌谣之间的特殊诗体。竹枝词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开朗流畅,含思宛转”,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宋元以后出...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8):138-146
竹枝词文本以民俗生活为主要内容,采撷方言俗语入文,风格谐趣、形式固定,是我国古代较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来源之一。竹枝词的发展经历了从民歌到风俗诗的演变,其早期以民歌"竹枝"的形式流播于世,后被文人发现、记录并加以润色,逐渐成为文本化的"竹枝词"。宋元以降,吟咏风土人情便已成为竹枝词的主要内容:一方面,用地名冠之竹枝词,使其更具地方特色;另一方面,竹枝词亦被收入地方文献,成为地方文化知识读物。竹枝词保留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资料,反映了最为普遍的民众观念,因而具备较大的民俗学研究价值。从梳理竹枝词的发展历史中发现其逐渐被定位为风俗诗的趋势,使得以竹枝词为中心的风俗诗为民俗学所重视,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为民俗资料库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朱易安 《社会科学》2012,(10):167-175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竹枝词出现过一个创作繁盛时期。它的重要标志是将重心转到对大众层面上的生活文化的歌咏。这种转型,不仅回归了竹枝词作为俚俗形态的本位,而且从形式及内容上反映并迎合了近代化过程中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属于韵文学创作的竹枝词,经历了千余年的创作,能在近代形成新的创作热潮,并且转型成为都市文学的一部分,与它所拥有的民歌属性和诗学中的乐府传统有关。从传统韵文学的现代转型与生存的角度,来看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并把竹枝词看作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基因和文化要素的存在的角度,重新审视竹枝词的文化承载及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历来学者研究竹枝词的颇多,但对有唐一代文人竹枝词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却鲜有人论及。唐代文人竹枝词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从“俗”到“雅”,再从“雅”到“俗”的的二度转变。在两次转变过程中,“雅”与“俗”的具体内涵是各不相同的,刘禹锡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竹枝词这一自唐代刘禹锡借鉴巴楚民歌而形成的诗体在南洋以异质文化为摹写对象,通过以诗证史产生全面而深刻的独特认识价值。与传统竹枝词相比较而言,南洋竹枝词所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方面与中国本土有着不同的文学体验,其创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具有独特的社会史意义。在艺术上亦显见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民歌湘军的崛起,是音乐界的“湖南现象”,是湖南人才群体现象的又一突出表现。民歌湘军的崛起与发展,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推动与促进。湘籍民歌人才辈出,民歌湘军独领风骚,正是得益于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本文在阐述湖湘文化基本内涵与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论述了湖湘文化影响下湘军精神与湘军现象,介绍了民歌湘军的崛起及其代表人物,从多个方面剖析了湖湘文化对民歌湘军崛起并走向辉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竹枝词本来是自然生成于巴渝山区的古代民歌,唐以后多有文人雅士陆续仿作,于是逐渐风行文坛,成为一种形式平易朴实、文辞清新活泼的诗体。历代诗人常常用这种形式记录民风,描绘世俗,其风格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其内容也具有宝贵的价值。在历代竹枝词中,清代竹枝词因其作者人数众多,作品数量浩繁,对于当时世情风俗的反映也最为真切细腻,而理所当然地受到社会史学者的重视。在技览清人竹枝词所描绘的绚丽多采的社会生活画面时,我们注意到当时居间流行的“卜钱”风习。例如,查奕照《福州竹枝词》写道:团龙小凤斗旗枪,细煮功夫一盏盛…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人文意识与文化心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蛰存是一位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和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知识分子 ,他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理想的形成 ,与他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最初奠定施蛰存文化心理结构的关键因素主要有 :一是他父亲“士”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是他所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的教育和熏陶 ,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风情和文化韵味的感染和陶冶 ,它们各在不同的层面上加深了中国文化意蕴对施蛰存文化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文人传统 ,二是士的精神。文人传统所代表的是一种诗词文赋的人文风情 ,它养成了传统士子浪漫潇洒的心性 ;而士的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品格的体现 ,则更多地表现为对国家民族的道义及文化创造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谢珊珊 《东岳论丛》2011,32(6):116-120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休闲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生存状态,诗词创作是古代文人理想的审美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创作之为审美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心理前提与审美指向.休闲带给人自由体验,审美是体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词创作成为古人理想的审美实践,"闲"也作为重要的审美元素拓展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因此,我们在"哀怨起骚人"、"愤怒出诗人"之外,更应关注古代休闲文化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关注审美的休闲文化对人性生态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竹枝词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诗体,对于唐代七言诗和宋代词的形成均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中唐诗人刘禹锡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使竹枝词从民间登上了文人学士的诗坛,给诗词创作注入了一股新风。《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武陵谿洞夷歌,率多刘禹锡之词。”《新唐书·刘禹锡传》也说:“禹锡贬朗州,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作竹枝词十一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究竟是“武陵谿洞夷歌,率多刘禹锡之词”,还是刘禹锡的竹枝词学习了“武  相似文献   

14.
刘丽 《北方论丛》2010,(5):66-69
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海南的文人众多,唐宋两代贬官在海南创作的诗词,李德裕与卢多逊为代表人物,两人的诗词反映出唐宋两代贬谪文人不同的谪居心态.相比较而言,唐代的贬谪文人在诗歌中体现的感性成分较多,情绪多悲观、凄怆、愤激;而宋代文人在诗文中则表现出了较为豁达、平和、超脱的心态.唐宋文人的这种心态差异不仅是个人性格、学养、处事方式的差异,也与时代文化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文人们盛行演唱竹枝歌,创作竹枝歌词,这几乎成为唐代一道灿烂的艺术风景线.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现象,竹枝歌有它的民族渊源、民间形态,也有它的发展轨迹、刷新历程.从历史的残砖断瓦中,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竹枝歌的生动艺术画面,展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艺术对汉民族艺术、民间通俗艺术对文人高雅艺术的影响,也可以看出土家族对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下面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去用心聆听那民族的古老的歌声吧!一、竹枝歌本是巴人的民歌分枝歌又名竹枝曲、竹子歌、竹歌、竹枝子、竹枝词、竹子、竹枝…  相似文献   

16.
所谓俗文学,一是民间文学,二是文人拟作。于是若讨论民歌,还须观照“拟民歌”,尤其是具有民歌视阈的理论,它们虽如散金碎玉、吉光片羽,却也实在是价值不菲。自文学“自觉”之后,雅化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虽然回归“本色”、“亲风雅”、“真性情”的宏论间出,但皆“羽弱声微”,未能唤醒学界,民间文学始终是文人文学的附属物。虽然民歌、拟民歌早已登上大雅之堂——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但还没有真正走进现当代文学史。学界并没有正视民歌一次次地对文人诗的挽救,并没有看清音乐性才是诗歌一以贯之的红线。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的中国社会里,“文人”往往是受贬斥的语词,是跟“迂腐”“动摇”“自私”“寒酸”“缺德”“懦弱”联系在一起的。有关“文人”的成语几乎没有什么好话:“文人无行”“文人相轻”“御用文人”“无耻文人”“反动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所以许多人文知识分子耻于“文人”的帽子,而自称为“文化人”则好听得多了……文化人绝不应该成为专制官场的驯服工具,更不应成为自由市场的马崽跟班。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无数悲剧和闹剧,证明了“权本位”的威压和“钱本位”的诱惑都是扼杀文化的刽子手。只有努力超越“官”的羁绊和“商”的腐蚀,只有争得经济自主权,才能成为真正自由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18.
张建春 《西域研究》2007,(3):106-109
本文从清乾隆年间曹麟开的《塞上竹枝词》,嘉庆年间祁韵士的《西陲竹枝词》,福庆的《异域竹枝词》及道光年间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论述了清人西域竹枝词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子今 《晋阳学刊》2003,(3):110-112
竹枝词作为原本发生于民间的文学形式,唐代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以其清新生动的风格增益了诗坛的活力。竹枝词不仅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而且被看作研究社会风俗史和地方文化史的宝贵资料。康熙时代许七云的《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就以对上党风土民情真切细致的描绘,而具有珍贵的社会史料价值。许七云,字耕华,别字画林,安徽桐城人,康熙诸生,著有《芋畹诗集》六卷,《越游草》一卷,《池阳游草》一卷。许七云有《绍兴竹枝词》《漳州竹枝词》、《西江竹枝词》等,是作者游历各地感受四方风情的记录。《芋畹诗集》卷五有《上党竹枝词二十一首》,可…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士绅社会,文人应酬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江南地区的吴门画派上接元代江南文人之气,下启清代四王“正宗”,在中国文人画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着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的分庭抗礼。作为一个向来喜爱以群体性形象出现的文人集体,吴门画派热衷于结社宴饮式的文化消闲活动,留下大量应酬性书画。借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新资本理论,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三个维度对吴门画派几位重要人物的书画酬酢进行梳理,围绕明代江南文人是如何通过书画交游形成区域性社会文化网络、酝酿新的美学思想、构建文人画话语权、实现文人社会价值展开论述。初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江南文人们追求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累积,而后逐渐实现经济资本的转换。书画酬酢不仅是画家审美理念的艺术表达,更是维系和拓展社会文化网络的重要工具。通过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互动,江南文人群体将其审美思想推广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加强了文化话语权,使吴门画派率先成为明中叶后的文化先锋,被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